梦:一个奇妙的心灵王国

2017-09-29 00:12马志国
女性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睡梦中梦境

马志国

我们为什么要做梦?

19岁的高三男孩齐彬彬,人如其名,文质彬彬,内秀多才,文章也写得漂亮。他经常做同样的梦: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振振有词,说得众人心悦诚服。原来,齐彬彬最大的弱项就是不善言谈,在公众场合常常口吃。

大家都说他金口玉言。他说:“我何尝不想口若悬河,可是,我只有在梦中才能说得痛快淋漓!”

人为什么要做梦?有人这样回答:“只要我高兴,就能将它唤起,好像做实验一样。如果我晚上吃了鱼、橄榄,或其它很咸的食物,夜间我就会梦见自己在开怀畅饮,那味道就像甘泉一般。口渴引起喝水的欲望,在梦里实现了。如果我能通过梦见我在饮水来解渴,那么我就不必醒来去解渴。”这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讲述的一个关于梦中喝水的故事。他由此推论:梦可以被看作是欲望的实现,梦的动机力量无一例外是欲望求得满足。

原来,做梦就是为了获得欲望的替代性满足。比如,齐彬彬为了满足交流欲望而编织的梦,又如,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羞于告人的各种各样的性梦,再如,成人答应孩子周末去公园看熊猫,孩子往往就在梦中提前去了公园,看到了熊猫……有人这样概括:我们之所以渴望睡眠,是因为睡眠中有梦,梦,可以为我们提供渴望得到的东西。匈牙利有这样的谚语:鹅梦见什么?玉米。也有犹太谚语说:鸡梦见什么?小米。看来,动物如果有梦,也该是为了欲望的满足。

在梦中实现的欲望来自哪里?一、它可能在白天就已经被唤起并被承认,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得到满足,于是,这个欲望就被留到睡梦中了。二、它可能在白天产生,却被排斥和压抑,于是,这个不能在现实中满足的欲望也被留到睡梦中了。三、它可能与白天的生活没有联系,仅仅是头脑中被压抑的潜在欲望,到了睡梦中才活跃起来。四、它可能仅仅是晚上睡眠中机体自身产生的某种欲望,而在睡梦中表现出来。这些来源,往往又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不管你是高尚的人,还是卑微的人,我们心灵深处都收藏了太多或能够说出口的或不能说出口的欲望。在几乎无穷无尽地欲望中,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即时满足或者根本不能满足的欲望,却可以在梦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原来,梦就是这样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维护着我们的心理健康。看来,我们的心灵不能没有梦。

有的时候,欲望的满足不能带来快感,是因为梦者对欲望的态度。比如内心深处潜的与道德规范相违背的某些欲望,人对此讳莫如深,鄙视这些欲望,不愿意自己有这些欲望。于是,当欲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后,反而会使人感到不愉快。

有的时候,我们被噩梦惊醒,表面看来并非欲望的满足,可实质上,梦的动机力量还是为了欲望的满足。产生焦虑的体验过程也是一个欲望的满足。比如,一名学生干部,近来总是梦到自己被赶下了主席台。这使他内心深处的面对班里将要改选的焦虑心态在梦中得以宣泄,这也是欲望的满足。

怎样读懂梦中的意象

梦中欲望的满足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公开地表现为欲望的满足,一类是欲望的满足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了伪装。因为后一种情况,就有了梦的显意与隐意。我们把梦中实际清晰地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叫做梦的显意,把它背后隐藏的只有通过做梦者的联想才能得到的东西叫做梦的隐意。很多的梦都在显意背后藏有隐意。比如让人体验到焦虑的跌落梦。几乎每个孩子在幼年时都曾有过跌落的经历,跌落的结果自然是被抱起来抚慰。如果夜间从小床上跌落,母亲就会温情地把孩子抱到床上去。我们的梦常常来自童年的记忆。

梦中的显意是隐意的代表,是隐意的形象化,就是说,我们的一个思想在梦中总是蜕变为一种形象。我们把这个形象叫做意象。我们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从感觉到思维的,但在梦中正好相反,梦是一种逆向的方式,从思想开始,一直退回到鲜明的感觉。这种思想观念退回到感觉形象的心理现象,叫做回归作用。

我们从睡梦中醒来时,几乎会不由自主地要解释自己的梦:为什么做这样的梦?我们也可以借助自由联想来探究梦。问题是我们的自由联想虽然源源不断,但我们并不愿意完全承认它们,而是对它们有所批判和选择。我们这种似乎无意的选择,干扰了自由联想的结果。我们所做的这种批判选择,无意之中已经有了另外的一个动机,我们在告诫自己:这个想法太令人难堪了,我不能承认,更不能告诉别人于是,我们更难于看清梦的真面目。我们对自己的梦,如果少一些批判和阻抑,就会多一些认识和把握,从而,我们的心灵也就会少一些负担和压力,多一些愉悦和健康。

梦是睡眠的守护人

梦,让不少人感到神秘莫测。其实,梦就是一种无意想象。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梦是大脑皮层活动的一种内容和方式,是暂时神经联系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活跃与改组,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研究发现做梦多出现在深睡阶段。这意味着做梦正是睡得好的时候。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人人都做梦。一般人睡醒后,立即受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刺激信息的作用,所以把梦境忘了。有的时候,人直接从梦境中醒来,或者梦境引起的情绪体验很强烈,对梦境就记忆犹新。即使是常说从来无梦的人,如果注意自我观察,也会发现经常做梦。

再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看,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欲望的满足,排除了干扰睡眠的心理刺激,让做梦与安睡两不误。如果没有梦,那么大大小小的欲望就会让我们无法安睡了。有了梦,即使我们在梦中感到不安和焦虑,也一样可以让做梦和睡眠两不误。我们在睡眠中会自我安慰说“这不过是个梦”,然后继续酣睡不醒。因此,如果打个比方,我们可以这样说,梦是睡眠的守护人,保护我们的睡眠不受干扰。

这个守护人只有在它感到力量不能单独抵抗干扰或其它危险的时候,才会唤醒梦者。即使因为梦醒使夜间睡眠中断好几次,做梦和睡眠仍然可以和谐共处。我们从睡梦中醒来,片刻后又可以立即入睡。这就像一个人在睡眠中赶走一只苍蝇一样,是一种基本不影响睡眠的特殊的觉醒状态。所以,我们也不必为梦中醒来而忧虑。

迎接來自梦中的创造endprint

更令人鼓舞的是,现代科学研究还表明,梦与人的智力活动有密切联系。

心理学家认为,做梦是人脑的一种工作程序,是对白天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梦境可以洗刷并抛弃无用的记忆。美国加州索克研究院的弗兰西斯·克里克,曾经这样指出:“梦不仅形成一幅幅图画,还会冲刷掉人脑中荒诞无用的记忆。”因为梦的这一作用,能为新记忆准备储存的空间,从而维持大脑正常的功能活动。

心理学家还发现,做梦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能诱发人的创造发明。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就是受梦境启发解决了化学难题。1865年,有机化学结构上最迫切需要解决但又是迷惑不解的问题,是苯分子结构形式。几种简单有机物分子结构,已从它们的性质中被推断了出来:这些结构都是直链的,其组成原子相互连接在一条直链上。可是苯分子结构形式却不是这样。为了探求苯分子结构形式,凯库勒冥思苦想。按照凯库莱本人的描述,一天,他在一辆马车上打瞌睡时做了一个梦,夢见排列在直链上的原子在跳动,突然原子链的首尾相连,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旋转着的环。醒后他回忆了这场梦的片断,意识到苯的结构不是直链,而是碳原子六角环形。音乐家瓦格纳的《莱因河的黄金》三部曲的开场调,也是在梦境中受到启发创作而成的。据他的《自传》说,三部曲已完成,但开场调还没想出,他乘船过海,昼夜不能安眠。一天午后,他困倦地微睡了一会儿。在梦境中,他仿佛觉得自己沉在急流里面,听到流水澎湃的声音自成一种乐调。醒后,他根据梦境很快谱成三部曲的开场调。著名哲学家家罗素说:“当我著书的时候,我几乎每夜都梦见书的内容。我不知道在此是否产生新思想或是旧思想新生,我常常梦见整页整页的书,并在梦中通读它们。”笛卡尔在1619年的一天夜里,从3个不连贯的梦境中,构想出了关于方法论、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文学史上,这样的实例也很多。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就是在睡眠中完成了一首诗的构想。我国词人刘后村的《沁园春》词序也说:“癸卯佛生之翼日,梦中有作。既醒,但易数字。”你看,—首词也是这样诞生于睡梦中。

剑桥大学胡钦逊教授对各学科有创造性思想的科学家的工作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有70%的科学家回答说从梦中得到帮助。为此,英国的杜克大学还专门开设了一个研究班,在该研究班的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要帮助听课者学会有效地利用梦境。

为什么睡梦会有这样奇妙的作用呢?做梦的时候,我们不像清醒状态那样按通常的逻辑程序思考。这正好为思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机会。在梦中,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而自由地组合成各种形象。这里面也许99%是荒唐的,但也可能有1%是打破常规的逻辑程序,带独创性的新的形象和信息的组合,从而给人以有益的创造性的启示。

对于做梦,我们不必担心害怕,而是要热情地欢迎它。endprint

猜你喜欢
睡梦中梦境
月亮
梦境
它们的耳朵
绝美海滩
源于童年梦境的诡异世界
梦境
白昼之月
爱心早餐
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