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莲花落语言特色初探

2017-09-29 14:55陈巍良
曲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书面语绍兴方言

陈巍良

绍兴莲花落是绍兴地方曲艺,与宁波走书、金华道情、温州鼓词并称为浙江四大曲种,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绍兴莲花落历经风风雨雨、几起几落,已经走过百年历史。如今,它仍在绍兴、余姚、慈溪和杭州一带广泛流行,深得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村观众的喜爱。为什么这一古老而有乡土味的曲种有如此魅力?浙江省原曲协主席马来法先生曾有过评述,他说:“绍兴莲花落广受欢迎除了它的音乐唱腔流畅悦耳,易学易唱和故事情节奇巧、富于睿智以外,还与绍兴方言‘炼话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可见,研究绍兴莲花落的语言对于更好地鉴赏这一古老的乡土曲艺品种、全面了解绍兴的风土人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将对绍兴莲花落的方言语音特色和语言表达特色作一粗浅的评析。

一、绍兴莲花落的方言语音

绍兴莲花落用绍兴方言演唱。绍兴方言区属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广义的绍兴方言包括绍兴市所辖五县一区及其临近如杭州萧山等地的语言;狭义的绍兴方言仅指绍兴城区及以东地区,亦即旧会稽县属地的语言。两者在语调、词汇方面虽有些差别,但总的来说是大同小异。

要学绍兴话,多听莲花落。这是绍兴本地人对来绍外地人的忠告。的确,绍兴莲花落的语言,是较为规范的绍兴方言。像翁仁康的莲花落,是用萧山、钱清一带的绍兴方言演唱;胡兆海、倪齐全的莲花落,则是用绍兴城区为代表的绍兴方言演唱。

绍兴方言语音也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分,亦即“文白异读”现象。我们就以绍兴莲花落名家胡兆海先生的表演为例说明。胡兆海是绍兴城区人,他演唱莲花落,就是一口标准的旧会稽县属地的方言语音。例如:“家”,绍兴书面语念jià,口语念ɡò;“先生”,书面语念“先sènɡ”,口语念“先sànɡ”。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绍兴方言最大的优势在于吐音顿促响亮、平仄显明。如同样是模拟枪声,普通话说:“乓乓”,绍兴话说:“呯呯(bìnɡbìnɡ)”。绍兴莲花落倘若用普通话来演唱,会尽失韵味,效果也将大大逊色。

绍兴莲花落是说和唱的艺术,其中的“说”,包括表白和道白。表白,即交代故事情节及展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活动,用的全是绍兴口语;道白,即故事中人物对话,此处用书面语还是口语,视故事中人物是何等人氏而定。如说唱的是古戏,凡有身份、地位的人物语言用书面语以显其“斯文”,其他人物都用口语;如说唱的是现代故事,则大都用口语表演,只有为突出非绍兴本地人,或是官员的官腔,才用书面语。大体如此,也并非是绝对的。

除了“说”,再就是“唱”。在绍兴莲花落的每一个唱段中,唱句必定是用绍兴方言押韵的。为了押韵,绍兴莲花落灵活地运用了绍兴方言的书面语和口语两种语音。以胡兆海的《三笑》为例:

华太师下决定,

当家嬷嬷忙煞人。

走进凉亭四处看,

里面却是空无人。

同一个“人”字,前者口语念nìnɡ,与“定”字合“灵清”韵;后者是书面语音,念sén,与“见”字合“天仙”韵。再如胡兆海的《回娘家》:

“二娘喂,正月娘家侬勿能去,

村里有十八日的灯头戏,

若有客人到屋里,

烧茶煮饭全靠你。”

此处唱句押的是“依欺”韵。其中的“去”,用的是口语,念qī音,不能念书面语qū;再是绍兴人的第三人称,口语说“侬”,而最后一句尾字为了押韵,则用了书面语“你”。

这种方言语音的随机应变现象,在绍兴莲花落中比比皆是。这就拓宽了“韵脚”,丰富了词汇,使绍兴莲花落的“说”和“唱”更加上口,更具音乐美感。

二、绍兴莲花落语言的艺术特色

绍兴莲花落的语言,可以说是绍兴方言的大集成。它反映了绍兴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反映出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具有诸多艺术特色,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1.方言炼话 活泼风趣

绍兴莲花落的语言,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大众之口,风趣幽默、活泼生动,洋溢着鲜活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像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一文中所说:“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虽‘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

绍兴莲花落利用俚歌村语,杂凑成词,极其富于表现力。如“三日肚皮饿,打听哪里的烧饼大;三日肚皮饱,打听哪里的姑娘相貌好。”这是对“饱暖思淫欲”的生动写照;“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看姣姣”是一幅绍兴风情趣画;“别人打我三日羞,我打别人三日愁”说的是为人之道。“干姜瘪枣”是说一个人的瘦小,“笨贼牛,偷捣臼(石臼)”形容呆笨人的行为。再如:“臭鱼搭烂虾”“螺蛳壳里做道场”“出丧忘记棺材”等等。类似这些语言被演员恰到好处地放在了莲花落说唱中,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如胡兆海的《上海奇案》中,说小伙子搽过油的头发:“苍蝇飞过打滑,蚊虫来停都跌煞。”又如描述一位失恋姑娘晚上睡不好觉的状态时,《上海奇案》不是简单地说“辗转反侧”或“翻来覆去”,而是说:“(小玲姑娘)今朝夜头困勿好哉,头困倒脚要翘,脚放倒头要傲,朝天困像元宝,趴床困像洞桥,直困横困困勿好,一直要到五更晓。”多么形象而又发噱的语言!自然收到了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像此类极具地方特色的俗话谚语、民谣顺口溜在绍兴莲花落中不胜枚举,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绍兴莲花落语言也注重吸收流行语,使其富有新时代的气息。例如:

“呀,这(被车撞伤)老人家只有出气呒有进气,看来要给阎罗大王管传达室去哒哉!”(倪齐全:《救爹》)

“爹爹今后的医药費,伢四兄弟大家分段承包:老大承包爹的头,我老二承包胸部,老三肚皮,老四手脚。若话今后老爹哪个部位出毛病,就由哪个承包人负担一切费用,与他人无关!”(翁仁康:《分爹》)endprint

从上述两例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网络语言和经典小品等其他类语言虽不属方言炼话,也不能算是村歌俚语,但已在坊间流行,也成了绍兴莲花落语言。如:牛人、雷倒、杯具、哥唱的不是莲花落是寂寞、芙蓉姐姐、太有才了、不差钱、你out了,等等。合理吸收运用这些语言,使年轻观众感到亲切,有利于培养新一代莲花落观众,也有利于这门古老的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葆青春活力。

2.刻画人物 栩栩如生

绍兴莲花落刻画人物全靠演员一人,以语言来表现各式人物的外貌和心理,使观众记住人物的形象特点。在语言上通过正面、侧面等角度,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刻画故事中人物形象,下足功夫。以胡兆海演唱的曲目为例。

烧饼师傅看见白牡丹,

一炉烧饼烧成炭;

裁缝师傅看见白牡丹,

长衫勿裁裁短衫;

杀猪师傅看见白牡丹,

拎起月斧会乱斩,

五个手指头都斩还,

只剩一块手底板!

(《白牡丹》)

这是对美女白牡丹的侧面描述,与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只见她(秋香),

青丝头发亮晶晶,

柳叶眉毛左右分,

画眉眼睛水灵灵,

葱管鼻头笔笔挺,

樱桃小口红莹莹,

标标准准鹅蛋那脸型。

(《三笑》)

这是对美女的正面描述。

只见威虎厅进来八个人:长的像晾竿,矮的像酒坛,胖的像肉猪,瘦的像猢狲,绰号穿天金刚、趴地金刚、双枪金刚、飞腿金刚、矮脚金刚、铁头金刚、大肚金刚,最后一个是“七石缸”!(《跑马比枪》)

这是对威虎山土匪形象的夸张丑化,可谓活灵活现。像此类手法,在绍兴莲花落语言中十分常见。又如:

我宕宕宕宕一埭跄,

一跄跄到大校场,

脚底生起一样嬉家生(小玩意儿,此处指创痛),

请郎中先生去张上张。

伊话道:膏药要用三皮箱,

药粉要用斗来量!

随伊娘,随伊娘!

我宕宕宕宕一埭跄……

(《三笑》)

这是一位船老大自言自语的小调,通过他的自嘲来展示其心理状态,一个乐观、风趣的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绍兴莲花落幽默风趣的语言刻画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情节发展,娱乐了听众,活跃了现场气氛。

3.渲染环境 引人入胜

为了让听众对故事发生的环境有个立体概念,绍兴莲花落往往不惜花费时间,以各种修辞手段,来描述环境,渲染气氛,让人犹如身临其境。

最常见的是对室内建筑布局的描述,如:

绕过回廊进弄堂,

弄堂绕出花墙外,

两间小屋在一旁,

屋前是,一块平阳大白场,

角落头有八只大水缸。

(《三笑》)

這是用移步换景法,有条理地介绍了书目中故事发生地的概貌,极具动态性。

古本《闹稽山》中有这样一段对府衙审堂的情景描述:“但见(绍兴府衙大堂)三十六名正道长,七十二名正头脑,外加四名板子手,左边有抄写,右边是师爷,十二支火签左右分,擂鼓三通,府台老爷坐大堂……”寥寥数语,朗朗上口,把古代衙门的那种阴森肃穆的环境和气氛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再看胡兆海的《跑马比枪》开首语:“土匪座山雕盘踞在威虎山。这一带的山,真所谓山连山、山环山、山叠山、山套山,山的里头是山,山岙里头有山,长山短山大山矮山,全部查过,就缺了件‘汗衫!”这段话一气呵成,在曲艺行业中称为贯口。它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渲染了威虎山所处的地理环境。

4.文白相间 雅俗并存

绍兴莲花落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经过艺人加工的曲艺语言。对于这一地方民间曲艺,有些文人觉得其语言又俗又土,无文无雅,很有点不屑一顾。

什么是“雅”?是不是要文词华丽,或者说只有文人墨客才看(听)得懂,才是“雅”?如果这样,那么这种所谓的高雅艺术离消亡也就不远了。从艺术规律来看,任何一种艺术都始于通俗开放而终于典雅僵化。生于草堂,死于庙堂,说的也是这个理。

绍兴莲花落至今还在流行,首先因为它通俗易懂。通俗,并非是庸俗、俗不可耐。俗,是情节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也是为满足听众的需要。如胡兆海的《一夜夫妻》中,面对与女儿发生一夜情的杭州纨绔子弟夏柏树,父亲施金宝这样自我介绍:

牡丹凉亭来走进,

女婿大爷叫一声:

侬道我是啥人?

我是侬的老丈人。

为只为,去年九月重阳节,

侬收账到嘉兴,

与我阿囡施红菱,

两个人有了大事情。

……

不曾想,我阿囡肚皮里头有小人,

今日我,送货上门到杭城!

又如翁仁康的《千金一笑》中,讲到一位书生光身站在河里的尴尬情景:“不要说伊身上几个零件望得出,连脚底下的泥鳅也看得唰清爽!”

以上都是很直白的平民语言,符合人物身份。但其中的“有了大事情”“送货上门”“身上零件”等语言却是多么含蓄机趣,俗不失雅。所以说绍兴莲花落的俗,是要俗得有智慧、有趣味、有文采。

说到绍兴莲花落语言有文采,恐怕又有人不能认同。那么,我们来看胡兆海的《三笑》描述景色的唱词:

一轮红日斜西沉,

百鸟归林声乱鸣。

一弯冷月当空照,

水色山光在良宵,

但只见,月转西江挂树梢,

薄雾浸身寒意峭。

前者是黄昏之声,后者是秋夜之景,很有诗情画意。又如对书中人物唐伯虎独在房内思念秋香的一段心理描写:

秋香啊,我恨你未到黄昏先闭门,

可怜我,相思增加八九分:

我春愁似海深无底,

不怨东风怨自身。

夜静只有灯作伴,

更深唯有月相亲,

寒窗冷坐无人问,

夜雨风声独自听。

这段心理语言,抒发了一个书生的相思之苦,极富文采,颇为典雅。这样的例子,在《三笑》中还可找出很多处。像村姑施红菱因未婚先孕,不得不找那个做了这“好事”的夏柏树,面对他翻脸不认人、绝情无义,施姑娘有一大段的唱词,其中有“我为你如何如何”长达十行的排比句,句式整齐,用词贴切,表达细腻,文白相间,层次分明,步步推进,倾诉了这位农家少女那尴尬窘迫、孤立辛酸的满腹哀怨,读之让人动容,听之让人泪下,极其具有艺术感染力。

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便是“雅俗共赏”。绍兴莲花落之所以在中国曲坛占有一席之地且屡获嘉奖,它那雅俗共赏的语言魅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综上所述,绍兴莲花落的语言不仅是方言的集成、展现民俗民风的窗口,还是绍兴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书目:

[1]杨葳、杨乃浚,《绍兴方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2]吴子慧,《吴越文化视野中的绍兴方言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吴子慧,《绍兴方言的文白异读规律及历史层次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4]王福堂,《绍兴话记音》,《语言学论丛》(第3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

[5]王艺、骆峰,《绍兴莲花落》,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年。

[6]张继舜,《落地唱书》,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面语绍兴方言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清白泉
绍兴大闯关
我的家乡绍兴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关于听障学生汉语书面语习得偏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