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

2017-09-30 03:17李斌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课堂教学

李斌

摘 要:历史要重视讲解,讲相关历史的背景,讲内涵,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讲知识间的联系,讲学习方法。

关键词:历史讲解;课堂教学;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0-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0.049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息,从目标教学、三维目标,到高效课堂和学科素养,不断推进,特别是现在的高效课堂建设,学校从教师培训、课堂调研、校际交流到上级检查,教师从学习、教学实践以及写心得体会都在疲于应付,是发展优化了,还是仅仅在多变呢?全教育领域痛感疲惫。

对“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师们高谈阔论,“追求历史教学的价值;探寻课堂教学的本质;从学科育人的价值来衡量一节历史课……”各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观摩课,展示者大多借助多媒体,课堂热闹纷呈,多显打造精品课。

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现实是:

1.貌似精彩的课堂能否提高课堂效率,花哨的形式能否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一堂精品课的打造耗时费力,主要用来应对各种观摩和检查。教师的实际是每天要上课,进行着具体的知识讲授。

2.学习对象是高中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年龄、阅历无法将历史的学习上升到探究性的阶段。并且没有必要,只需完成省级测评考试。文科班学生受高考题型影响需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3.历史课在高中的地位。一周两课时,用于历史的学习时间很少,主要是课堂内学习,高要求不现实。历史教师尴尬处境是一方面想积极地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学生到家长对历史的淡化。

二、问题的解决

面对这种状况,历史教学要充分利用课堂内教学,去枝叶,强主干,重讲解。讲学生自主无法理解无法达到的知识,讲隐性知识,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讲学习方法。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二“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节为例谈谈历史的讲解。

这一节总共三个小目标,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市场体制的建立。

(一)讲内涵

1.伟大的历史转折 重点讲“转折”。(1)党的工作重心的转折。从1957年的反右派开始党的工作重心是阶级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政治思想路线的转折。从坚持“左倾”错误路线到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3)经济建设方针的转折。由极端冒进转向实事求是,并且开始了改革开放。

2.经济体制改革 重点讲体制的变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突出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承包的使用权,土地所有权仍然属于集体生产队。从2005年起国家取消土地税,但土地所有权仍然属于集体。承包制的主要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承包制仍然有弊端,是小农经济,所以,现阶段国家允许土地流转,流转土地使用权,目的是引进城镇工商业资金,发展以小型农场为主的规模化现代农业。(2)城镇经济体制改革起初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所有制方面,由全面的公有制改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体制,出现了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由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理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适应市场和价值规律调节。分配制度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最终目的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

(二)讲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十四大上确立,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财政的困境。1984年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走出了全面的计划体制模式,但是引出了新问题,经济的全面下滑和混乱,企业之间三角债,国家税收亏空,导致各级政府财政困难重重,以至于拖欠公务员工资。八十年代后期,借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将承包制引向企业,结果经济依然无法走出困境反而滋生了腐败。

2.中国同关贸总协定的关系。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发展由引进来转向走出去,争取国际市场。从1986年开始积极争取加入关贸总协定,但到九十年代初没有任何进展,原因是中国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不符合其准入制。

3.国际社会主义突变给中国的压力。1989年到1990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各国政治上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引起国际社会主义的混乱,考验着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旧模式是不行的,必须让国家发展起来,必须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得深化改革。为此出现了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判断改革开放姓‘社姓‘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随后,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三)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伟大的历史转折”,结束了十年浩劫,国家各个部门,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可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的,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本国的国情和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有序、渐进地进行着。“市场体制”之所以在我国确立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结果,是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发展需要的结果。说明我国探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三、结语

高中历史课教学,应该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庞大的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调阅史料、观看视频、组合试题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过度地迷恋于视频,放电影似的取悦学生,严重冲淡了实际教学,弱化了教学效果,负面影响很大。教师的讲解依然是其他任何方式无法取代的。首先,教师在思想上重视讲解,不能因迎合学生而淡化。其次,要为讲解做必要的准备,平时要不断积累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同时要备好毎一节课,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基础,再次,讲透重要知识点,教材是简洁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知识间的联系。懂得探求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讲解充分發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辉辉.围绕素养立意的历史课堂建构——例谈对“一节好的历史课”的再思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6(12):16-21.

[2] 吴贤勇.历史课有必要讲——课改背景下讲授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技术和价值比较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