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教学思考

2017-09-30 07:40朱玉宏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有效性现状策略

朱玉宏

摘 要: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提高课堂有效性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然而目前我国课堂教学面临着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流程问题化、教学方式形式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本文将会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从预设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时间管理科学化、教学背景创设问题化、实施有效互动多元化、巩固训练设计合理化等方面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0-012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0.076

聯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学术交流中心“优质教育研究”课题组曾经提到,优质的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有质量,二是高效益。具体来说,优质是教育的目标,而高效则是优质教育的特点所在,这一目标和特征主要通过有效的课题教学活动来达成。但是,当前很多地区的课题教学活动都没有实现效率,进而阻碍了课题教学价值的实现。因此,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实现学生良好成长和发展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取向

所谓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同的研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钟启泉提到,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在于学生是否得到成长,而学生是否得到成长不仅仅是看成绩是否有所进步,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另外,余文森教授提到,教师应当保证教学的效率,即既要强调学生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也要强调这一过程的时间,注意时效。同时,孙传远教授认为有效的课题教学至少应当保证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同时强调了有效课题教学的动态性,注重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本文综合各学者的看法,认为有效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而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在于学生是否获得知识,技能是否得到提升,是否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此处所提到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当学生通过有效的反思、自省和一定的时间沉淀才能实现其本有的意义;而价值观、情感体验的获得只要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提升才能获得。另外,学生是否能够能够在其中掌握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拥有自己的学习过程,在于学生态度是否积极、情感是否投入,是否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是否有正确的学习目标以及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具体来看发展的含义,从发展的表现上来看,主要是体现在学生从不理解到了解、理解的过程,从不知、少知到多知的过程,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情感方面从讨厌、不喜欢到接受、喜欢的过程,从没感觉到感兴趣的过程。发展,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同时还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掌握程度、技能运用水平等等。因为知识不只是要求懂得,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只有将知识转换为解题的思路和技能,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学习的价值,而这一转换的过程就需要实际操作,同时要通过训练来提升操作的能力。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技能不只是能够帮助学生解题,同时也可能会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成压迫,影响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从时间维度上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将发展划分为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有效教学而言,就应当关注学生的当下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相比学生的当下发展,教学更应当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区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透视

(一)教学模式单一化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抓住教学的特点,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从而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进行更方便的组合、改变和选择。

教学模式本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有助于教学理念具体化、可操化。但它的前提是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使用单一的、僵化的模式,例如有的老师上语文课就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上数学课则按公式推论、例题印证、练习巩固的机械化程式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课堂没有了好奇心,从而变得无精打采,使学习效益十分低效。

(二)教学流程问题化

一方面,多而琐碎的问题充斥课堂,一节课用众多的问题来轰炸学生,而这些问题可能都是孤立存在的,看不出它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也看不出它与整体的关系。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获得了一些知识的零部件,可就是形不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更不能掌握其内在的规律。还有些问题鸡零狗碎,毫无启发性,毫无智力价值,如语文课中“作者是谁”“哪里人”“是什么时代的”“担任过什么官职”等等。其实这些看似问题的“问题”,学生早已在预习时掌握了,解决了。面对这样一连串的低级问题,学生只能是疲于应付,而不能启发智力思维,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课堂教学 “滑向读者(学生)的独白篡位”,“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命体验‘你的看法” 等等,从表面上来看,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但实际上却难以达到效果,无法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知识或技能。很多教师在抛出问题前,没有思考该问题是否具有探究讨论的意义,是否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是否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题参与体验。另外,我们发现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很多教师也没有对回答进行及时的纠正,没有体现出教师此时的课题教学功能。

(三)教学方式形式化

第一,在实际的课题教学活动当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之后,立即就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课堂顿时言语纷纷,看似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合作学习本来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优秀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会采用讨论进行合作进行教学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却不知在我们的一些课堂上,竟出现了因为“时间不多了”而立即组织讨论的教学行为。其实,没有经过个体深入体会的讨论可以说是无源之水,学生讨论的结果也只可能是表象的、空泛的。其次,我们的有些课堂,学生合作学习的次数过多,读教材、探究文本、拓展深入等教学环节都是合作学习完成的。完全是流于形式 。这样的结果只会让课堂的时间白白流失,而学生也只能是参与了这场热闹而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这种形式主义实际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长此以往,只会让学习养成依赖式的学习行为,失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预设教学目标要具体化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具体而言,就是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计划制订当中最核心的就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因为目标确立是否科学直接关系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向。根据新课标指示,教学活动应当至少有三个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应在通盘考虑这“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所谓具体化是指可实现的、能够执行的、能够衡量的目标。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过于模糊。例如:在语文教学中了解一些重要句子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学习抓住主要句子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等等,这些目标大而不当。制定目标一定要具体且好操作,它应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例如:《满井游记》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让学生领略满井一带早春清新的景色,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趣。2.理清课文的写景层次,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3.加深对文言文虚词“而、之”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二)教学时间管理要科学化

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是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当中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强调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教学的时效,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第一,从制度上控制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既要安排制度化的教学时间,同时也要计划自主教学时间。在过去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学时间基本固化,且全部的教学时间都用来教师进行灌输式教学,完全剥夺了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时间,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所以,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调整教学时间,优化教学安排,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第二,课堂教学时间应当包括实践和理论两大部分,从而才能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除此之外,教学效率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增加学生学习时间,同时也需要通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来实现,从而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教学背景创设要问题化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教学中,恰恰是能够举一反三的问题才具有探究的意义,也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探究之中。比如在课文《孔乙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就文中的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来展开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积极思考孔乙己所生活的时代是哪个时代?为什么作者会说孔乙己出场后笑几声?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和探讨自己对孔乙己这个人的看法,思考孔乙己在作者笔下是一个怎样的人。又比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以文中某句经典的话启发学生思考,并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在问题的指引下学习课文、思考问题。

除此之外,提问方式也有一定的考究,科学的提问方式能够成功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找一个新颖的提问角度;第二,提问的语气巧妙;第三,提问的方式新奇。但是从根本上而言,提问的核心在于问题具有探究性和价值。

例如学习《巨人与孩子》一文时,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后抛出问题“这个美丽的花园引发你的哪些思考”,接下来,学生陆陆续续提出了“这个花园是谁的”“这个花园里发生了哪些事”等等一系列问题,自然而然地就激发了学生探知文本的兴趣。

(四)实施有效互动要多元化

叶澜教授认为要想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就必须要使其学会交往。同时在《新课程》中,也十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对于合作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合作学习既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同时又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避免学生出现“凑热闹”的现象,必须要通过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益,教师在组织时就应该关注以下问题:

1.讨论内容的确定。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抓住核心的问题,通过核心的问题来对于学生的思维加以锻炼。

2.适度适当的指导。要想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还必须要适当地给予其指导,因为仅仅依赖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可能会出现学习方向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的情况,所以教师应当适当地进行指导,为其指明学习的方向,然后让学生自行探讨和研究。同时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注意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所收获。那种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严格遵纪的做法,是对新课程的误解。

3.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要参加讨论,首先要形成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直接进入小组活动,那么面对其他成员的发言,就很容易盲从。个体的独立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却又将明未明,在此时展开讨论,收效是最大的。讨论之前可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做一做,或是把想法写一写,然后再到小组交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五)巩固训练设计要合理化

要想通过课堂作业对于学生的真实情况加以反映,首先就必須要求课堂作业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只有在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的前提下,才能够通过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于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程度加以评价。但是实际上教师在为学生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往往并没有合理地进行设计,而且也没有关注学生是否是独立完成的问题,从而使得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相互脱离,严重影响了课堂作业的效果。

要使得课堂作业的有效性得到有效的提高,那么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地加以考虑,同时还需要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对于课堂作业加以设计。课时练习应该具备变化性和多样性才会使学生喜欢、努力去完成,而不会厌腻和增加学生的分心行为、问题行为。并且,课时练习应考虑个体差异,要有梯度,必做和选做相结合。这样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益。例如在教学语文课《巴东三峡》时,要求学生完成①画出巴东三峡的地形图;②学写《巴东三峡导游词》。通过第一个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文本,探寻作者的足迹。通过第二个练习,既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导游词的撰写,同时还能够使得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当自己处在游客以及导游两个不同的位置时的切身感受。让学生对通俗易懂的口语加以应用,并且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的资料进行查阅和使用,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曹燕飞.赢在课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 2014(11):36.

[2] 雷友华.高校有效性课堂教学问题刍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9):110-111.

猜你喜欢
有效性现状策略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