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意产业基地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10-09 02:45夷香萍
科技视界 2017年14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夷香萍

【摘 要】近年来,常州创意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常州的经济发展,但创意人才的缺乏也成为了基地继续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创业产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常州创意产业基地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提出了基于创意产业基地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培养创意人才,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关键词】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江苏省常州市委、市政府全面整合常州软件园、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环球恐龙城等相关资源成立的创意产业专题园区。基地集中政策、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向引进和培育优势企业、规模企业倾斜,打造产业领域的领头羊,构建市场竞争的核心优势。据基地2013年统计,基地内注册企业共有599家,涵盖创意旅游、动漫、广告、教育咨询、软件、设计服务、投融资、游戏等行业,2013年营业总收入37亿元,纳税总额达1.43亿元,基地为常州市创意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要看到,基地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亟待解决。5年间,基地共计有293户企业退出,这说明目前其发展运行不能完全适应常州创意产业急剧发展的要求,需要努力寻求突破与创新。

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有充足的创意人才为支撑,创意人才是指能依靠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产品、服务或管理等进行创造性“加工”,且产生的经济价值和利益超出常规的人才。从基地发展现状来看,创意产业的高端创意人才比较匮乏。创意人才的吸纳、培养方式和流动性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1 创意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1.1 创意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近年来,中国创意产业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对创意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加,但目前我国能够为创意企业提供的创意人才数量不足需求量的1%,大量创意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我国广告公司创意人才的需求缺口就达74%。因此,吸纳和培养大量的创意人才成为创意基地的重点工作之一。

1.2 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一些高校为满足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努力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虽然我国创意产业理论研究已有相当基础,但对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研究还很浅显,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还很肤浅。这些高校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师资力量比较单薄,课程设置比较传统,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意人才。

1.3 创意人才流动性较强

很多具有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工作中往往不愿意受到企业的束缚,不愿意遵循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更愿意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工作,因此导致这些创意人才的工作流动性较强,企业很难长时间保留住这类人才。

2 常州创意产业基地的人才队伍建设

2.1 构建创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基地基于现有的管理平台,搭建创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基地所需的高技能创意人才提供相应的服务,包括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关系接转、档案保管等服务。通过管理平台引导企业、人才、中介机构等的多方联系和沟通,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2.2 高技能创意人才引进

基地对现有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了解企业目前急需人才。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对外(包括海外)进行人才的引进,并通过奖励等方式来激励引进人才。基地通过引进高技能创意人才弥补了部分企业的人才缺口。

2.3 校企合作培养创意人才

基地鼓励企业围绕“人才对接、设备对接、技术对接和环境对接”等校企合作重点环节,大力推进职业(技工)院校和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来培养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一方面与相关高校合作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由高校帮助企业培训现有员工,提高企业职工的岗位技能。

3 基于创意产业基地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基地意识到人才对基地建设的重要性,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人才队伍的建设,但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我们要整合基地现有资源,做好企业与市场的对接,企业与高校的对接,进一步完善现有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全面提高创意人才培养质量。

3.1 树立基地主体地位,转变创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创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满足了园区企业的一部分需求,但原有平台只是起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功能,对企业人才需求帮助不大。基地中的很多创意企业规模不大,如果每个企业都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人才,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基地要主动出击,通过该平台搜集企业人才需求,主动与相关人才中介机构联系开展人才交流,把人才输送到企业面前。

3.2 发挥基地主导作用,留住高技能创意人才

我们要看到创意人才的流动性,因此,基地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这就需要基地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引进人才的待遇,不仅有奖励,还需要考虑解决引进人才的其他问题,例如户口、住房、养老等问题,最终能做到进得来、留得住。

3.3 整合基地现有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创意人才

3.3.1 利用创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搜集企业人才需求

上文提到基地构建的创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搜集现有企业的人才需求,但现有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因此可把这些人才需求融入到校企合作中。把这些人才需求作为校企合作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实现人才的补充和延伸。

3.3.2 尝试“现代学徒制”,培养创意人才

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是在2011年,是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父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一方,代表基地所有企业与各类高校展开合作,避免一些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合作要求,更好的开展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基地代表企业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

合作的时候基地代表所有企业,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就需要化整为零,把各高校输送的人才按照各个企业的需求分流到各个企业中,由学校老师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由企业安排老师进行实践工作的指导,做到“工”与“学”交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融入企业,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未来还可以进行1+2模式的尝试,高校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招生,第一年在高校进行理论学习,后两年则进入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做到入校即入企,真正做到校企的无缝链接。当然基地还可以进行其他的尝试,例如双元制、双主体学院等模式的合作。

3.3.3 提供學生“双创”空间,吸引潜在创意人才

基地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也会发现有一部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并不愿意以员工的身份进去创意企业,而更愿意以创业者的身份进入创意产业。因此,基地也可以考虑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创新空间,适当进行政策倾斜,发挥他们所长。

4 总结

基于创意产业基地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依托政府、基地、企业和学校四者的合力,达到四方共赢。基地也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合资源,创新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引导,进行创意人才的培养,为常州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於实,陈珂.园校互动工学交替——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职教论坛,2011(3):28-30.

[2]王建新.基于创意园平台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5(11):53-56.

[3]王振洪.高职院校教师文化的独特性与建构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0-09-23.

[责任编辑:田吉捷]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