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育充满个性

2017-10-09 10:12冼凤娘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个性教学内容语文教学

冼凤娘

【摘要】语文教学中师生个性化的发挥,在素质教育中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真正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老师;学生;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81-02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改革方案,令我们目不暇接。“新课程来了,我们怎么教?”这是广大教师的困惑与呼声,也是大家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人们常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因此,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学识、性格以及教学设备、教学对象、课文类型等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将各种教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

一、做一名充满个性的教师

新课程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需要教师付出行动。教学不只是让我们的学生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让学生捧出一个个绚丽的人生;教学也不是会考试会答卷,得高分的“得意门生”,而是塑造一个个生动、富有个性、具有创造精神的社会人材;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讲授,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因此,要让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个性。

以前,教师在课堂中普遍采用的是比较陈旧的模式,没有了自己的东西,也就失去了个性。离开了个性,语文课就谈不上“活力”。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但不能全盘照搬,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外国文学,就可以推荐书目,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有的教师喜欢鲁迅,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作品如数家珍,那么同学自然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了;有的教师普通话标准,音色很美,擅长朗读,小说、诗歌、散文娓娓诵来,使人终日不倦;有的教师喜欢古典文学,教材所选古诗文均能倒背如流,学生自然亲而近之,感而化之;有的语文教师自然知识方面也很广博,平时教学中经常联系举例,使文理科知识相互渗透交融,深受学生的欢迎;有的教师熟悉时事新闻,对《新闻联播》、《焦点新闻》、《实话实说》等栏目十分关注,每遇好的节目就及时介绍,学生也喜之乐之。如果某位名家教学个性风趣幽默,一个严肃呆板的人硬要照搬这种风格,只会落得个东施效颦的下场。所以,要想成为一名有个性的教师,就敢于亮出自己的个性来。我在教授文言文时,就尝试打破这种模式,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授。教学《学弈》的时候,我没让学生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受意境,然后再创设具体活动;找出与之风格相似的诗文,加以诵读。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而且还学会了积累。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千万不要用某种僵化的法学模式,而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

二、培养有个性的学生

“世界上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允许并鼓励他们个性化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支持鼓励他们探挖性地学习。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因材施教,培养多样的各具风采的人才。有这么一段资料,说中国、日本、美国的美术教师同时上一节画苹果的美术课。中国教师是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至关苹果,然后让学生们描摹;日本教师是在课桌上放一个苹果,让学生看着画;美国教师则是搬来一筐苹果,每个学生发一个,大家各自观察着画。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所处的主动与被动的地位也截然不同。这反映了中日美教师在弘扬学生天性和个性方面的不同思想。这段文字给我的启发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

首先,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的“重头戏”,一着不慎便会导致全盘皆输。正是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都被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通字通句的琐碎分析,看似细致入微,实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支离破碎的知识像是积木搭建的高楼大厦,看似宏伟,实则不堪一击。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要花尽可能多的时间用来记忆字词句以及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等,所以阅读无形中被打入了“冷宫”,冷落到不能再冷落的程度,即使偶尔热起,也要求她“三从四德”,服务于课堂,服务于书本,即课内学什么,课外读什么。对此,上至教育家,下至一线教师无不怨声载道;我们的阅读到底怎么了?备受“阅读——训练——打击”之苦的学生更是大声疾呼: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我们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的阅读,阅读教学变成了简单的分析课文,即分析写作背景、结构层次、文章主旨、写作特点,一篇篇优美的白隽水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何美之有?一句句简单的语言却硬要牵强附会分析复杂的含义。更有甚者,直接就把课文编成若干考题,先预设好答案,然后牵着学生的鼻子半猜半蒙,猜对了,皆大欢喜;猜错了,自然由老师公布答案,你只需牢牢记住即可。阅读是一项个性化很强的活动,这一点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阅读,教师只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和适度的调节,让学生不偏离方向。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决定了其阅读感觉和体验的不同。阅读只能是个性行为,阅读时学生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来唤回直觉经验。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所以即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的个体,阅读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例如: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不应以自己对文本的处理体会来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应该正视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读出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發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朗读,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觉。让他们在自练、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自己的直觉经验,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作品,不一定非要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有权利把自己创造的完整的哈姆雷特强加于他人,每一个读者都有在原作基础上再创造的权力和能力,哪怕他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文章的分析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语文的答案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或者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去欣赏吸收,课本里所附的问题和作业题其用意并不在于要求每一个问题都得到直接透切的回答,其意图在于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感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且在课堂上结合所读的内容展开生动的谈话。我们不能把文艺(下转196页)(上接181页)作品的阅读看作是简单的感知和理解作品。而要看作是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触发点。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呵护学生个性化的写作。

写作时,学生往往感到无话可说,写出的文章往往没有深度,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的积累与感悟。因此,老师要激发学生利用好生活积累,从自己的生活写起。从客观上说,六年级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圈子,紧张繁忙的生活节奏确实不利于直接观察、感觉、认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但“不利”不是不能,我们每一个学生自身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十几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家庭、学校、社会的万千气象,哪一处不是丰富多彩?即使是“三点一线”又何处无故事,何处无精神?其中该有多少让我们感兴趣的东西?毫无疑问,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也为他们在文中表达真情实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教师应让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去观察、体验、思考、增进人生阅历,让学生在写作中尽情吐露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当然,不是所有的作文教学都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科学的教学观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能以学生为主体,张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方能产生正效应,否则会适得其反。其实,学生作文不乏新奇文意和惊人之语,甚至常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的壮举。可惜的是,当这些个性的幼芽刚一露头时,便被一些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给“格杀”了,不是有这样一个例子吗?一位同学见到一位老师在车棚取车时,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的车,导致旁边的一大排自行车都相继倒掉,这位老师看了一眼,没有扶起倒地的车,而是径自推车走了。这位同学很气愤,便以《车倒,叹也》为题写了一篇作文,批评了这位老师的不道德行为。且不说文章写得如何,单看文题,既形象地反映出当时车棚内倒车的实景,又反映了这位老师的行为在师生中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这令人惊叹的创意,老师在讲评作文时不但没有表扬,反而批评这位同学选材不积极,有“阴暗心理”。结果不言而喻,这位同学生活丰富的生活体验被轻易地否定了。若此,凸显自我才情的花蕾怎能不调零、枯萎?这个事例启人深思,它以雄辩的事实对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质疑,有力地说明作文教学呵护学生作个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呵护学生个性,教师不必用一種模式,一种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认识,也不必对所有问题都“讲深讲透”。“天空是蓝的”,这不用怀疑,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天空是灰的”难道就能算错吗?“雪化了变成水”这没错,但“雪化了,变成春天”不是更具诗意,更具有想象力吗?对这精彩的回答我们又岂能否定?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在社会生活中,除了灿烂阳光,还会有雨雪雷鸣。因此,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不仅要培养,更要保护。让学生在作文中敢于吐真意,发真情,冲破一切虚伪的包装和人为设下的牢笼,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内心世界。

三、追求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门即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情感的学科,它的教学更应有自己的个性。

一篇行云流水般的文章,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上,拆来拆去地搞训练,读一遍明白如话,却非要神秘兮兮地剖析个天翻地覆,甚至走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弄得学生不知所云,这显然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个性,不管哪一篇文章,都是作家感情和个性的凝结。我们也尽可以大胆地选择课外的一些作品给学生们欣赏,实行课内课外互渗透。语文个性教育,应该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对一些名家名作,可以选点突破,突出个性美。如教学《父与子》可展示亲情;教学《给予是快乐的》可挖掘思想内蕴美。朱自清散文的优美绚丽,冰心诗歌的隽水清丽,鲁迅杂文的冷峻犀利……都应在语文课堂上飞扬,让它们去撞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老师是艺术的灵魂,学生是吸取艺术生命、灵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彭钢、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2]高占友,《发展与创新》,辽宁出版社,2003年9月.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4]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出版社,1996年.

猜你喜欢
个性教学内容语文教学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语言表达重“个性”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