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九大背景下对外经济报道的议题设置与呈现方式

2017-10-09 04:24黄歆
对外传播 2017年7期
关键词:议题受众设置

黄歆

对于海外受众来说,中共人事调整、反腐等政治类议题或许是十九大的主要看点。而这些看点之所以受到海外关注,说到底还是其背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变化与趋势引人注目。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舆论竞争愈演愈烈,如何设置及呈现议题以引起海外受众的关注和互动,使我方立场与观点得到有效传播,是对外传播工作者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现在,中国以庞大的经济体量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中国经济对外报道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相关领域的议题设置与呈现方式值得深入探讨。笔者多年从事经济报道,在国内外均有较长时间的工作经历,基于采编实践,归纳出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对外报道议题设置和呈现方式的想法。一孔之见,抛砖引玉。

议题设置:避免受外媒牵制

长期以来,境外主流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秉持消极问题导向,鲜有正面报道,经济报道也不例外。实现有效传播首先要有的放矢。根据笔者观察,近年来海外关注度比较高的中国经济话题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关于中国经济现状的判断及预测,主要包括经济增速、宏观政策、资产价格等。

关注经济增速主要是看中国是否能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步入新常态,海外相关报道往往夸大负面因素,而对中国有关方面的积极应对和经济运行的向好迹象惜墨如金,这符合境外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但我方报道需要站稳立场,尽量做到客观平衡。

宏观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等。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风险愈发引人注目,宏观调控的效果成为海外热点话题,因此短期与长期宏观政策如何协调与配合、有效化解风险,应成为相关对外报道的重点。

资产价格包括股票、房地产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尽管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有限,但由于资产价格波动牵涉到庞大的资金和信贷规模,对经济运行构成巨大潜在风险,对外报道也应给予充分关注。

二是关于中国经济的短期与中长期风险,主要包括信贷扩张、全要素劳动生产力持续暴涨等。

从短期来看,债务与信贷扩张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海外媒体对此津津乐道。为化解风险,中央提出“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这也为对外报道指明了方向,有关资本利用效率的结构调整应成为报道重点。

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学家指出全要素生产力可以综合地衡量一个国家的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劳动者工资等间接指标可以表明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相关的议题包括目前海外议论较多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需要长期关注的报道主题。

三是关于中国的改革与创新,主要包括关键领域改革、原创性科技创新等。

目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推进。从近期数据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原创性科技创新更值得期待。因此,制造业向高端转移、国企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对外报道应该跟上,为改革与创新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这些备受海外关注的话题为我方议题设置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并不意味着相关报道就要被境外媒体牵着鼻子走。经济报道专业性较强,要做好议题设置,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必须心中有谱,即对经济运行建立基本认知构架,这是该领域报道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大量的专业学习和广泛的采访实践基础上的。除了财经记者必须掌握的经济学原理、公司金融、财务会计、资本市场等专业知识,从事对外经济报道的采编人员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和人文素养。

其次,要重视消息类的“硬新闻”。所谓“硬新闻”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报道。与其他领域报道一样,经济报道要见微知著,及时发现苗头,并将微小的变化置于宏观经济运行与世界经济格局中,这样才能做出高质量的硬新闻,从而有效引领国际舆论。

最后,分析类深度报道要解构经济形势,形成有层次、有力度的立体格局。经济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分析类深度报道在关注经济运行本身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政治社会外部问题,并增强报道的历史纵深感,拓宽报道内涵与外延。

呈现方式:关照新媒体受众需求

研究显示,对外报道已经进入新时代,借助各种社交应用平台,海外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积极响应,并能与信息发布者直接互动,参与其中。为使对外经济报道更好地融入海外受众,形成互动,笔者认为需要在设置议题时就考虑新媒体受众需求。

首先,增加图片故事与图文混编。视觉表达已经是信息传递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式,直观、生动、真实的照片是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图片是吸引受众的有效手段。同时,文字报道和图片说明也要增强互动性,避免传统经济报道的枯燥乏味,适当增加感性表述,引发受众共鸣。

这方面国外媒体已有大量探索与成功经验,国内媒体也不甘落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纷纷运用新技术加强对图片的运用。新华社继《红色气质》之后又创作了一部“国家相册”系列微电影,馆藏的1000万张历史照片通过三维技术又一次把历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公众面前。对外经济报道或许可以借鉴这一思路,打造面向海外受众的“中国经济画册”。

其次,引入视频直播。视频直播的发展如火如荼,正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业态。今年,新版人民日报客户端开通直播频道,带用户一键直达新闻现场,用戶可以随时查看当前直播、历史直播,还可以提前预约自己感兴趣的直播内容。直播频道的开通进一步强化了客户端与用户的实时互动能力,实现了新闻内容的全媒体呈现。

目前大部分媒体应用的技术手段还是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的排列组合。对外经济报道也可以借助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并尽量摆脱主持人口播新闻的呆板形式,增加互动环节,将专业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

最后,尝试制作故事类短视频。近两年短视频开始爆发,从泛娱乐到美食、教育等垂直领域,开始涌现出大量短视频内容生产者。有数据显示,2016年今日头条短视频的日均播放量较前一年增长605%,单个用户日均观看视频的时长超过30分钟。专业人士指出,短视频天生为社交网络而生,就用户到达率来说,短视频比文图更高,对年轻用户的黏性也更强。今后短视频将从泛娱乐向垂直专业领域纵深发展,包括财经在内的专业知识类垂直内容将得到受众的青睐。这对于中国经济对外报道来说是新的机遇与挑战。笔者认为,将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经济故事制作成短视频能够吸引到更多新媒体受众。endprint

猜你喜欢
议题受众设置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