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牧业铺就脱贫奔康路

2017-10-10 08:33余应琼
中国西部 2017年9期
关键词:青稞奶牛统一

文/余应琼

特色农牧业铺就脱贫奔康路

文/余应琼

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望无际的金色田野,喜悦的农人,忙碌的农机……眼下正值青稞收割期,甘孜县奏响了欢乐的丰收“交响乐”。

这里,拥有甘孜州最为广阔的一片冲击平原,雅砻江冲出德格的高山峡谷,形成长50多公里宽阔的河谷地带,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农业种植历史悠久。甘孜县共有耕地面积25万亩,常年粮食播面16.9万亩,粮食产量占甘孜州七分之一,农业比重占全州第一,是名符其实的农业大县,有着“康北粮仓”的美誉。此外,甘孜县还拥有735.7万亩天然草原,是典型的半农半牧业县。然而,由于域内海拔高差悬殊、交通不便等因素,甘孜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近年来,甘孜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着力拓宽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路子和群众增收门路。

特色产业基地打造脱贫致富“高产田”

为了进一步夯实“康北粮仓”地位,着力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增收长远问题,甘孜县在农区大力扶持集体经济,按照“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建立青稞小加工业、奶肉牛养殖、俄色茶种植、粮油加工等集体经济组织。甘孜县目前共有特色产业基地8.5万亩,其中,2017年新建5.5万亩,包括蔬菜基地0.9万亩、油菜基地1.4万亩、黑青稞基地2万亩、紫皮马铃薯基地1.2万亩,在拖坝种植青豌豆600亩、箭筈豌豆基地100亩、饲料玉米基地50亩、雪菊基地50亩等;推广栽种了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出的良种8.5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4%。此外,甘孜县还在全县推广青稞高产栽培、无公害栽培、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等实用技术。截止目前,甘孜县农业产业基地已全面进入了成熟阶段。

▲ 青稞熟了

看着长势喜人的青稞,南多乡村民降措心情很好。“过去的青稞品种老化,产值不高,但现在不同了,县农牧局下发的黑青稞产值非常高,作为良种销售,销路不愁,价格有保障。”降措开心地说。

今年,甘孜县通过在国道317沿线种植青稞,建设万亩青稞高产示范片,打造绿色生态百公里青稞长廊,农旅结合,促进全县青稞产业的升级发展。百里青稞走廊东起庭卡乡西至来马镇,涉及12个乡(镇),耕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项目区内统一种植“康青七号”青稞和“黑六棱”优良品种,采用机耕、配方施肥、良种良法、机播、绿色防控、适时机收等农业综合技术,促进农民增收。

▲ 油菜花开

油菜花开的季节,甘孜县城乡繁花争艳,藏寨掩映其中,好一派世外桃源风光。

南多乡村民土登仁须望着开得正艳的油菜花,心花怒放。县农牧局到村里推广种植油菜时,村民顾虑重重,油菜的产量和产值会比种青稞高吗?虽然种青稞亩产值才500元,万一油菜产值还达不到500元呢?“科技人员给我做工作,清油是家家户户都必不可少的,市场潜力大,不愁销路,你去了解一下市场价就知道会不会亏本了。我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种植了10亩。”土登仁须喜上眉梢,他说,“多亏听了科技人员的建议,去年油菜收获的时候,油菜亩产达400斤,出油120斤,由于口感好、质量优,城乡居民争相购买本地产菜籽油,一斤能卖20元,一亩收入2400元,是种植青稞的4倍多。我种了10亩,收入超过了两万元。”

“现在种庄稼政策真好,种子肥料不要钱,还有补贴。科技人员在播种秋收、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的每个环节都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帮助我们搞好农业生产,种庄稼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我也种植了10亩油菜。”南多乡南多村村民布姆青措说,由于没有副业收入,仅靠种植青稞,村民都很贫穷,虽然国道317线纵贯全乡,交通条件好,但没有产业支撑,成为甘孜县的贫困村。县上帮助村民找到了致富产业,村民脱贫就有希望了。

“为了减少农民的投资成本,我们专门建立了免费的菜籽油加工点,农民压榨的菜籽油废料,可作肥料或饲料,他们带回去后可持续使用。”甘孜县农牧科技局局长泽仁伍呷说,其他加工点不允许农民将废料带走,权当加工费。

▲ 马铃薯富民

马铃薯又称土豆,是甘孜的传统农产品。传统农产品如何扩大销路,促进农户增收?近年来,拖坝乡的富民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糌粑加工场等,在甘孜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借精准扶贫各项惠民政策的大好契机,以“农户+合作社+乡镇统筹”的方式,将合作社生产的马铃薯、糌粑等销往龙泉驿区和成都医学院,充分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2016年,拖坝乡共销售马铃薯9万多斤。

拖坝村村支部书记多吉伍须说:“自从创办了富民农产品销售合作社之后,我们村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争取在2017年售出更多的马铃薯,增加村民的收入,让村民更有种地的热情。”

集体牧场广阔牧区脱贫奔康“加速器”

拥有735.7万亩天然草原的甘孜县,对畜牧业发展也非常重视。甘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牧区,就如何加快牧区脱贫奔康进行充分调研。面对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脆弱、畜群品种退化、结构不合理、鼠虫危害严重、草原退化速度加快等问题,甘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选择试点村建设集体牧场。2016年,甘孜县自筹资金1060万元,按照“五统一” 的方式(统一经营管理、统一集中饲养、统一生产保障、统一订单销售、统一绩效考核),建立“户为基础,集体牧场为主体,乡镇统一组织生产”的经营管理机制,在大德、查龙、茶扎、下雄、四通达等乡镇试点建设集体牧场13个。通过一年来的试点建设,集体牧场在增加农牧民收入方面都有极大促进作用,其中,斯俄乡雪山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引领作用最大。去年出栏各类牲畜980头,产值达686万元,带动3个贫困村,5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达1363元。

2017年,甘孜县委、县政府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在充分尊重广大农牧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加快集体牧场建设步伐,并充分利用产业发展资金,按照“三个一”的方式(一个标准:统一申报流程、统一采购程序、统一畜群结构、统一“三率”标准;一个模式:统一组织领导、统一饲养管理、统一疫病防控、统一饲草基地、统一风险保障、统一激励机制、统一入社机制、统一利益分配机制、统一牧场考核机制;一个平台:统一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管理平台)在全县实施集体牧场建设28个。

近年来,在国家、省、州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甘孜县先后实施了退牧还草、草原沙化治理、牲畜暖棚牧民定居行动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等一系列项目,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截止2016年末,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3万头,牲畜总增率达25%,出栏率达25%,商品率达16%。

养殖合作社牵住增收“牛鼻子”

甘孜县贡隆乡奶牛养殖合作社,60多头奶牛正在悠闲地吃料,合作社内标准化牛栏、消毒室、挤奶厅、储草基地、专业送奶车辆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规模化奶牛养殖雏形已显。

养殖场场长由贡隆乡乡长洛绒伍登兼任,据他介绍,奶牛养殖合作社名叫贡裕合作社,取谐音,是共同富裕的意思。合作社建于2016年,总投资532万元,占地82亩,于今年5月15日正式运行。合作社采取抱团取暖的“3+2”特色产业入股模式,吸纳3个贫困村、2个临界贫困村的贫困户为集体奶牛养殖合作社社员,建立现代化养殖与经营模式,共吸纳社员110户,解决就业岗位9个。目前,奶牛养殖合作社已成为贡隆乡脱贫致富“助推器”和产业“新引擎”。

据了解,合作社主营鲜牛奶、酸奶、酥油和奶渣等奶制品。为了扩大产品宣传面,合作社开通了微信平台,印发了推介资料,在甘孜县城广场和繁华街道推介产品,消费者可以免费品尝后再下订单。此外,合作社还在县城建立了奶产品销售点,聘请销售人员开展门店销售和配送服务。合作社社员每年每户种植2亩箭筈豌豆,为养殖场秋冬季节提供100斤精饲料。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养殖场的面积,满足牲畜越冬需要,合作社建立了蓄草基地约60亩,计划种植两季饲料。

“合作社要发展,必须要控制‘原奶’的质量关,而奶牛的饲养管理是重点。统一的圈舍、先进的器材、科学的饲料配给等,有利于疾病防疫,提高原奶的质量。”洛绒伍登说,合作社高薪聘请了1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奶牛场的技术指导和防疫工作,为奶牛场的健康发展系上了“保险带”。

多吉彭措是贡隆六村村支书,也是养殖场副场长。正在机械化挤奶厅里忙活的多吉彭措说:“现在都是自动挤奶机,卫生、方便。这里每头牛都有编号,而且挤奶厅架子上还配有擦拭它们的专用毛巾。”

多吉彭措算了一笔账,目前合作社养殖奶牛60余头,其中已经可产奶的奶牛16头,预计到8月左右,可产奶奶牛将增加至34头。奶牛每头每天产奶12公斤,合作社奶牛每天可产奶400斤。其中,200斤用于纯牛奶的销售,按照目前甘孜县鲜奶市价每斤6元标准计算,一天产值可达1200元;剩余200斤牛奶用于制作成酥油、酸奶和奶渣等产品销售,平均每天提炼酥油8斤,按照目前市价每斤45元计算,一天产值360元;酸奶和奶渣平均每天销售30斤,一天产值180元。这样算起来,合作社一天的产值达1740元,年产值可达635100元,除去成本,年利润可达239547元。按照户均分配的分红机制,合作社110户入股社员年户均可增收2177.7元。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头奶牛的综合养殖效益还会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日子一定会过得越来越红火。”展望未来,多吉彭措对奶牛养殖合作社的前景信心十足。

对口帮扶助力探索高原特色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帮扶单位与甘孜县并肩作战。对口帮扶甘孜县多年的成都市龙泉驿区始终坚持把促进藏区产业加快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加大投入力度,为甘孜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龙泉驿区援藏工作队在深入调研分析甘孜县农牧业发展现状后发现,甘孜县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和物种资源优势,孕育了高山牦牛、藏飞鸡、藏香猪等生鲜农副产品以及虫草、贝母、藏红花、松茸、野生菌等高原生态山珍药材。于是,援藏工作队首先从新理念的培养和宣传上切入,聘请农业科技人员500多人次,为农牧民宣传展示先进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邀请农业专家学者800多人次,为农牧民讲解现代农牧业发展技术、发展模式。同时,深入乡村牧区帮助组建农业合作社,打造油菜、马铃薯、青稞种植基地,建设蔬菜温室大棚,发展集体牧场组建牦牛养殖合作社,为牦牛、藏鸡、藏猪养殖送技术,为开发虫草、贝母、藏红花、松茸、野生菌而深入调研、献计献策。

在龙泉驿区援藏工作队多方协调努力下,成都巧媳妇农业开发公司、成都宝中旅游集团等市场主体积极主办促进甘孜县农牧产品销售的活动。2016年11月16日至2017年1月15日,高原藏区农副产品年货节销售活动和藏区民俗风情表演活动在龙泉驿区开展。成都巧媳妇农业开发公司与甘孜县农牧局签订了《关于采购甘孜县农副产品战略合作协议》,形成销售长久机制,建立精准扶贫扶持基金。目前,经初步协商已达成500头牦牛、10万斤马铃薯、若干菌类等采购合作协议,双方同意每销售一头牦牛、一头藏猪、一只藏羊、一只藏鸡,分别提取10元、3元、2元、1元的精准扶贫扶持基金,筹集的专项基金将全部用于甘孜县贫困村、贫困户,为精准扶贫再添力量。成都巧媳妇农业开发公司还利用公司电商平台,将所有产品全部上架展示销售,不收取任何中间费用,保障农牧民切身利益。宝中旅游集团则将高原藏区农副产品宣传单布置到旗下300多家门店,展示高原藏区农副产品绿色、生态等优良品质和独特价值,年货节开幕之后,每天组织1000多人进入展销区参观体验采购。

此外,龙泉驿区帮助甘孜成功培育了甘孜县哦呀食品有限公司、旭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个龙头企业,并借助龙泉驿与四川农大“校地合作”平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牧民”模式,稳步推进马铃薯、青稞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目前已成功研制“青稞麦芽片”等农产品深加工样品4个。

2017年,龙泉驿区拉开了第二轮对口帮扶甘孜县工作帷幕,着力实施格萨尔文化百村产业集中发展、集体经济培育拓展两大产业发展工程,增强甘孜县发展能力,夯实农牧民持续增收基础。

拖坝四村66岁的巴登则玛老人,自丈夫去世后,含辛茹苦拉扯大两个孩子,艰难维持着一个家。多年以来,巴登则玛家以青稞种植为生,文化程度不高的儿子儿媳偶尔打点零工,致富的门路十分单一,一家人一年只有5000多元的收入。一家六口挤在有近百年历史的破旧老房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是拖坝四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2016年3月,针对拖坝四村村民缺少致富门路的现实困境,龙泉驿区援藏工作队结合高原土地实际,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思路,帮助培育了农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573亩,建起了高原马铃薯示范种植基地。村里有上百户村民成为合作社社员,其中包括巴登则玛在内的所有贫困家庭。为了种植出高质量的马铃薯,龙泉驿区扶贫干部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并向贫困村民发出了“工作邀请”,巴登则玛的儿子扎西拉布和儿媳阿热都在合作社得到了工作,农忙的那几个月参加耕种,每人一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2016年,对口帮扶拖坝乡的成都市投入资金,实施拖坝四村新村建设,对7户D级危房实施原址修建,巴登则玛一家就是受益者。修建房屋的30万元全部来自扶贫资金,巴登一家只需要提供劳动力参与修建。短短两个月时间,一栋两层的新房就完成了主体建设。今年6月,这家人就住上了崭新的新房。说起这栋凝聚了无数关爱的房子,巴登则玛老人的眼眶红了。

行走在秋收季节的甘孜,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与金色的田野、青山碧水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李薇)

猜你喜欢
青稞奶牛统一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青稞地里的母亲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大师教你做藏餐《牦牛肉炒青稞》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这一次我又写到青稞
统一数量再比较
奶牛吃草
《奶牛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