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打造文艺新格局

2017-10-10 15:48胡凌虹
上海采风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联文艺互联网+

胡凌虹

前不久,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特别日子里,很多人的朋友圈被小伙伴们的“军装照”刷屏。这是人民日报客户端委托第三方开发的互动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它能将个人照片合成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军装照”。据统计,从2017年7月29日晚发布到8月2日,该页面总浏览量达8.2亿次。

9月开学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在喜马拉雅电台上开设了“名师郦波的语文启蒙课”。这也是新版语文教材(即“部编本”)2017年9月1日投入使用后,首度有高校学者倾力打造音频辅导课程。整套课程将按照课堂内的教学进度同步展开。

在电影院,《摇摇晃晃的人间》《我的诗篇》等很难进入院线的纪录片通过点映的方式,与目标观众见面;在剧院,“昆曲王子”张军发起的“1+1+1影响力行动”已完成首期众筹,30分钟导赏、30分钟观众雅集,然后才是正式传统折子戏,首场演出《长生殿·哭像》于9月13日上演,微信公众号“东方大剧院”进行同步直播。

文化娱乐、教育领域、休闲时光……互联网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年前,“让艺术进入生活”还是努力的口号,如今通过互联网,很多人已经自然而然“艺术地生活着”。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也全方位地影响着不同艺术门类的生产与传播。2016年11月30日,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权威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与灵机文化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应用用户规模将达到1.96亿人,增长率为56.8%。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互联网为传统文化市场注入活力。

在“互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形势下,文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这不是赶时髦,不是传播途径、呈现载体的简单改变,而是思想的更新迭代,新技术应用下的思维转变。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艺术生态,打造文艺新格局。作为文艺界人士或组织,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如何紧跟潮流,借势发展?上海市文联一直积极地思考这个问题。今年上半年根据上海市文联党组要求,文联中青年干部研修班开班。第一期研修班的一个调研课题便是“互联网+文艺”,为此调研了“一条”公号、阿基米德平台、雅昌艺术中心、聚橙网、广州文艺市民空间等新媒体与文化机构,也与广东省文联、广州市文联进行了座谈交流,借此近距离地了解互联网大潮中滋生的文艺新样态,激发对“互联网+文艺”的思考……近日,上海市文联媒体中心(筹)成立,努力在“互联网+文艺”这个课题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传统文化迎来新的春天

走进雅昌(深圳)艺术中心一楼大厅,第一期中青年干部研修班成员组成的调研组立刻被一个大书展吸引,一本本大开本的、非常厚重的精美书籍陈列着,主要是艺术类的画册、摄影集,画面细腻、精美。欣赏完最传统的印刷技术,移步旁边的展区,立刻感受到浓浓的高科技气息。在一个银幕前,千里之外的布达拉宫“迎面而来”,布达拉宫内的一幅幅壁画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而这个“流动的布达拉宫”的出现,得益于布达拉宫与雅昌的合作,雅昌数据中心团队花费近4年时间全面采集壁画数据,以VR的高清视角阅遍壁画及布达拉宫内饰细节。这也是布达拉宫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宫内的壁画进行系统、完整的数据采集,令许多常年被建筑结构遮挡的壁画艺术重见天日,一展真颜,再次走进大家的视野。除了“布达拉宫”能享受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手段外,艺术机构及艺术家也能享受全方位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和应用服务。展区的墙上挂有很多幅画,只要用手机一扫描就会出現相应画家及作品的视频介绍。

在雅昌(深圳)艺术中心,有美术馆、专业摄影楼层、多功能讲堂、户外剧场、IT展示中心等艺术空间,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座约宽50高30米的艺术书墙,陈列着精选自1800家国内外出版社的35000种艺术图书,包括一些非常珍贵的馆藏品。有意思的是,书墙后面即是敞亮的工作间,统一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在各自的电脑前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事实上,目前在传统印刷、拍卖收藏、艺术教育等各领域,雅昌都有竞争对手。雅昌营销产品中心总经理李国哲介绍道,雅昌的核心竞争力是用“互联网+”将各领域进行融合。如今的雅昌早已从传统的印刷企业变身为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雅昌首创以艺术数据为核心,IT技术为手段,涵盖艺术全产业链的新商业模式,打造艺术产业链的产品、服务和体验。

在雅昌(深圳)艺术中心,研修班成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企业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华丽转身。如果说,艺术中心所营造的线上线下的美学空间让调研组感叹的话,那么在调研广东省文联时,广东省民协提供的一串数据则让人惊叹。交流会上,广东省民协副秘书长朱琪介绍道,为促使古村落保护进入公众视线,2012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日报社、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发起了“寻找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评选活动,全省各地共有132个古村落报名参选。评选活动启动以来引起广泛关注,获得3000万投票,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关注古村落保护的积极性。

感受到网络平台的巨大辐射力后,广东省民协又再接再厉,于2016年3月联合其他机构发起了“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评选,省内各地报纸、电视台、自媒体纷纷为自己家乡的参评单位“拉票”。最终网络总投票数达上亿。而此项活动的意义绝非只是评选出“十大地标”,更重要的是让当地人更加关注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各地对所拥有的海上丝绸之路资源进行更积极的保护和开发。

上海市文联各协会也在积极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譬如,去年下半年由上海市文联监制、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出品、上海德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戏曲微电影《三生有幸》在各大视频网站正式上线,获得一大批网民的关注。拍摄戏曲微电影也是上海剧协推出的新举措,旨在积极推动网上文艺发展,更有针对性地关注优秀青年戏剧工作者成长和他们取得的成绩。又如,今年春节期间,上海书协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上举办“青少年春联微信展”,社会反响热烈,共吸引参展选手1166人,累计投票195万次,活动网页访问总量高达820余万人次,也取到了很好的成效。endprint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产业、传统文化都有机会借此复兴,这一方面在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识与追求,另一方面也在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为传统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实现的基础。

今天,互联网已经与传统文化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单说传统文化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过于偏颇。事实上,不少互联网企业,如腾讯影业、阿里影业、爱奇艺影业也都主动向文化产业进军。譬如:大型视频网站爱奇艺在站内电影频道推出“文艺院线”专区,为一批低成本国产文艺电影增加了曝光量和热度,更以自身的平台优势延长了文艺电影在市场中的生命线。斩获多个国内外重要奖项的艺术影片《路边野餐》,虽然有高口碑护航,但在院线上映8天后却只收获531万元票房。而该片在爱奇艺上线后,至今累积播放量已超过2千万。除了力挺国产文艺电影外,爱奇艺文艺院线电影专区也遴选大量海外佳片,打造文艺片“精品库”。爱奇艺对于文艺电影的扶持,为文艺片开拓了新的播放渠道,也吸引一大批影迷前往“驻扎”,形成了共赢的局面。

“内容为王”与“人格魅力”

在互联网可上天入地、纵横千里的本领之下,许多文化因素借由互联网而摆脱了被边缘化、被遗忘的寒冬,迈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既然互联网有如此大的能量,那么是否把文化因素搬迁至网络平台就能重焕生机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技术在不断发展,更迭速度之快常常出人意料,唯有加速紧追。但在這千变万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一条法则:“内容为王”。尤其在人人皆可发声的互联网平台,内容优势成为最大的优势。

随着4G网络快速发展,短视频、微视频“轻松拍、乐分享”的特征快速满足了大众的表达诉求以及展示分享的需求,微视频正成为越来越独立的媒介形态,各类短小精炼的微视频正刷屏各类社交媒体。在海量的短视频中,很多贴着搞笑、恶搞标签的视频成为网络“爆款”,但从来都逃不过“昙花一现”的宿命。而在一片泛滥的视频海洋中,最终真正脱颖而出并取得持续关注的,是那些承载着“生活美学”和“电影质感”的短视频以及APP。前一阵,研修班成员也调研了近两年崛起的“一条”APP,发现:在一片通俗化的视频领域中独辟蹊径、做“精品化的视频”是“一条”的优势。“一条”用独到的眼光去挖掘各行业领域里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把“美学”的概念渗透入每个镜头,这种内容上的“讲究”使得“一条”上线仅仅两周就收获了100万用户,如今更是快速发展。“一条”创始人是《外滩画报》前总编辑徐沪生,他带领一批传统媒体人,凭着专业素养、精良的制作,借助新媒体成功转型,同时又延续了生活类杂志一贯的风格。

贴近最鲜活的生活,打上时代的烙印;精准化的定位,精良的制作,这些都是文艺搭乘互联网“专车”前的必要准备。但如何能稳坐“专车”,避免因高速而被甩下去的风险,就需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特性。“互联网+”被认为有六大主要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用感性点的话说,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人格魅力”。

提起故宫,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高耸的宫墙、厚重的大门、神秘莫测的大量藏品。而如今北京故宫借由互联网一改“高贵冷艳”的形象,成为颇受年轻人追捧的、炙手可热的“网红”。北京故宫博物院早在2010年就进入电商平台,开设了网店“故宫淘宝”。“故宫淘宝”利用其文创领域的设计优势,开发的文创衍生品“朝珠耳机”、故宫顶戴花翎官帽伞等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随后,故宫与腾讯展开深度合作,推出北京故宫表情包、北京故宫IP手游网游、北京故宫VR等,北京故宫还积极开发了多款APP,让一度高冷的北京故宫变得有血有肉、贴近大众。

以往我们文艺创作考虑的是单向传播,以创作者为核心,创作者和受众的地位并不平等;而互联网时代的文艺创作以接收者的需求为出发点,用户是一切的基础,创作者与用户之间是平等的分享关系。这也就意味着,文化产品的内容依然可以保持“阳春白雪”,依然可以高雅,但是面对大众的姿态则必须平易近人。文艺作品要借鉴互联网思维打造“魅力人格”,让受众在文艺作品中看到立体的“人”。

“内容为王”是真理,不过只有坚持内容与技术相融合,才能生产出真正的互联网内容。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夏德元认为,内容确实很重要,但是,比内容更重要的,是内容的表达形式、分发(获取)渠道。“还有最最重要的,那便是符合使用者个性化需求的灵活服务。内容可以为王,但是,不注重形式的内容,断然无以为王。内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自然而然地称王,而必须借助至关重要的种种条件。在互联网时代,内容的生产和供给则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条件。”

互联网传播下的文艺“社交场”

近日上映的纪录片《二十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结尾:3万多人的姓名汇成了一张长长的名单,在纪录片的片尾播出。很多观众静静地看完了这个片尾,甚至为之感动。因为这32099个名字,是参与影片宣发费用众筹的网友的名字。

《二十二》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幸存下来的“慰安妇”老人的生存现状,将公众的视线再度聚焦到“慰安妇”的问题上。如今《二十二》的累计票房已经突破了1.6亿。这部原本排片率只有1.5%的小成本电影完成了排片率到13%的逆袭。但它的面世过程并没有那么顺畅:2015年10月,《二十二》拿到了公映许可证,但迟迟找不到投资方。导演郭柯称曾试着通过各种电影节去寻找机会,但效果不是特别理想。2016年底,受到韩国电影《鬼乡》的启示,《二十二》发起众筹,在56天内筹集了100万元的发行费用,又经过八个月的上映准备,最终在2017年8月14日得以与观众见面。

信息时代,文艺创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灵活的融资,用大众的力量实现梦想;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思维,让传统艺术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昆曲王子”张军有着一批忠实的粉丝,并不愁票房,但近日他却发起了昆曲“1+1+1”众筹。对于为什么选择“众筹”而不是“卖票”的方式,张军表示,第一场演出一共有66个份额,每个份额3张票,参与众筹的观众必须要找到同伴一起来看戏,组合的过程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影响力拓展的过程。他相信,众人的热爱会凝成一个“场”。从7月26日开始到8月9日短短14天内,9月的首场演出《长生殿·哭像》已经完成了全部66个份额的众筹,并且超额完成了众筹目标,收到了4万余元的票款。endprint

“1+1+1”有着连接“你我他”的含义,由一批忠粉带动了一批普通观众走近昆曲,这三个“1”也表示:导赏+雅集+演出的舞台呈现样式。其中“雅集”的部分也是张军扮戏的过程,同时希望大家相互认识并且交流。张军的“众筹”计划,醉翁之意并不在售票,而在于昆曲艺术的推广,将昆曲美学带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看昆曲就不仅仅只是一个观众的自我体验,也是一次聚会,强调的是演出过程中的社交属性,创造一个属于昆曲美学的社交场。”

随着技术的发展,生活中几乎是“万物互联”,各种资讯手指在网上一点即得,真正留得住受众的不再是信息,而是分享与互动。

去年2月1日小年夜,央视用一台具有时尚感的网络春晚让电视屏幕进入了“过年”的节奏。这一届网络春晚有很多创新和高科技的应用,而其中最大的亮点是使用互联网视频云技术打造的“实时欢唱”互动环节。

研修班调研组在调研“一起发展”公司时,总经理侯正光透露,近期公司开始与天猫合作。这是一次创新的合作。因为天猫不只是提供一个销售的平台,而是帮助其实现“为小众”到“为大众”的转化,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自主设计及销售平台。这样的平台是“三赢”的,天猫可以吸引更多中国原创的家具品牌入驻天猫,“一起发展”公司可以借此开拓发展空间,普通大众可以拥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设计权。

夏德元认为,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潮流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户至上,重视口碑传播,而最能体现这种宗旨的就是服务者与用户的快速有效互动以及用户之间的即时有效互动。

互联网时代,文艺界大有可为

“在传统模式中,文艺创作是由专业作家、艺术家主导的,即便经过体验生活、民间采风的过程,最终的文艺文本还是由‘专业化的精英完成的。在互联网背景下,这种创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网络文学网站、视频网站、音乐网站、自媒体网站等在内的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大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文艺爱好者們提供了创作和发表作品的机会,他们拍摄影视作品,演奏自己的音乐,发表自己的小说诗歌,在互联网上,‘用户生产内容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专业生产内容。传统的创作门槛被互联网穿透,许多‘业余作品不仅满足了创作者自己的创作和审美需要,还可能被广大受众所接受,甚至获得远超传统作家、艺术家的影响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直率地指出。

由于互联网的便捷,大众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文艺创作,这是否意味着专业人士被抢了“饭碗”呢?未必,但是对专业人士、精英人才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期中青年干部研修班进行期间,上海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带队下,研修班调研小组一起调研了沪江网,团市委兼职副书记、蚂蚁计划发起人于杰介绍了沪江网以及蚂蚁创客的情况。在座谈中,于杰也谈到了美院毕业的学生在沪江网上开课受欢迎、年薪过百万的例子。沪江网校的模式是一个自产自销的教育内容模式。沪江CCtalk 2012 年诞生的时候,只是一个授课工具,如今 CCtalk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一个新兴群体正在崛起——“网师”。“网师”们在CCtalk开设公开课,培育自己的粉丝群体和口碑。他们往往既拥有专业知识,又有单口相声般的口才,兼具“网红”和“老师”的双重气质。

有人把这个新崛起的群体叫做“知识网红”,不仅是教育界人士,很多文艺界人士也纷纷在网上开课,如豆瓣网上,作家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北岛及其朋友们开起了诗歌课。又如,由电影学者葛颖主讲的沪上电影沙龙“堂会”在短短两三年内发展到现今的“关灯拆电影”公司,推出一种“同评观影”的新的观影体验,观众们可以在影院里或网上直播平台,一边看影片一边听电影学者、导演或演员的同步评论。

不仅是文艺领域的从业者,文艺行业的机构也在互联网的广阔天地里开辟疆土。譬如,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评中国”“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号与中央电影频道合作开展“微影评”的征集活动,主要是就新近上映的电影,展开200字左右的微评,文字或语音均可。精彩的微评将有机会在主办单位的微信号上推送,在央视电影频道每日18时滚动播出。

日前,上海市文联成立了媒体中心(筹)。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在媒体中心(筹)成立会上指出:“媒体中心的成立是大势所趋、大局所需。顺势者昌,文联向互联网的移师、占领,是从大局出发顺应大趋势,继续依靠文联的资源,靠山吃山,内容为王,同时进行格式转换、话语转化。文联的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并向新媒体转移、输送、集成。接下来文联会把媒体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们要与时俱进,团结一致、形成工作合力,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多策划、多联通、多学习,以新媒体的匹配度对标,以新媒体的公信力论功,以新媒体的影响力立命。期盼上海市文联的媒体中心借势快速发展,放大文联的声音。”

“互联网+”中,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大潮流中,文化界人士大有可为,在与大众的合力下,能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艺术样态,重构文艺新格局。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联文艺互联网+
1942,文艺之春
安顺文联宝安文联 联姻共促两地文艺繁荣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扶贫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