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报》传深情,厚爱阖家欢

2017-10-10 15:50本刊
中华家教 2017年10期
关键词:和睦全家人家庭成员

本刊

编者:本文主人公祝方太家庭,是一个由18口人组成的大家庭,四世同堂,全家人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积极进取,老幼和睦,幸福美满。祝方太家庭曾作为青海省“最关家庭”代表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领奖,并与来自全国的300户文明家庭代表一同,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个幸福家庭与一份不平凡的报纸——《家报》息息相关。

办《家报》传承优秀家庭文化

现今,祝方太和妻子余昌桂已88岁高龄,20世纪50年代,他们从三秦大地来到青海高原,退休前都在省市文化部门工作。受他们的影响,他们的四个儿女都從事与文化有关的工作,这为这个家庭建立独具特色的家庭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多年来,全家人团结和睦、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积极进取,努力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创建和谐家庭。

1995年7月,在全家人的倡议下,一份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祝家《家报》试刊号问世了。从此,一期接着一期,凝聚着家中每个成员的深情和厚爱,《家报》紧紧围绕家庭文明建设,全家人自己撰稿、自己编辑、自己打印,从“谈心亭”到“家常话”,从“个人谈家”到“读者来信”,从“书画欣赏”到年年评比的“家庭十大新闻”,有的写教子心得,有的写夫妻感受,有的写母子牵挂,有的写姑嫂情宜。全家人各尽己能,用文字记录下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笔尖弘扬真善美,传递温暖,传递责任,传递正能量。《家报》成为全家人抒怀和练笔的一块阵地,成为家庭成员相互沟通的桥梁。到目前为止,《家报》的内容不断丰富,已先后印发30多期,文字35万余字。

《家报》的影响越来越大,读者也由过去仅限于家庭成员和直系亲属逐步扩大到家庭成员的朋友、领导。团结和睦、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积极进取,丰富的家庭文化生活,让祝家成了邻里间争先学习的和谐家庭。《家报》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展示青海人精神风貌的窗口。

办影展、开联欢,用艺术提升素养和润身心

祝方太一家的家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艺术味颇浓。祝家除了办《家报》,他们一家还通过举办“家庭摄影展”“家庭联欢会”“唱家歌”等多种艺术形式来陶冶家人的情操,提高艺术人文素养。

当今数码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越来越喜欢拍照,祝家的人也不例外。他们拍了很多具艺术性的照片,如“草原风光”“经院”“雪韵”“园中人”“一点红”等一大批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摄影作品越积越多,他们便在节日期间,开展了祝家的“家庭摄影展”,把几百幅美丽的照片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摄影创作又引发了祝方太老人对绘画的创作热情。利用充裕的退休时间,祝方太参加了老年大学绘画班学习,很快便创作了一批富有生活情趣的绘画作品。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完整,祝老还将多年创作的诗歌、散文、绘画作品汇集成册,出版了《高原情》诗文集。

并且,从1995年起,每逢新春佳节,祝家都要举办“新年家庭喜乐会”,节目丰富多彩,有老两口演唱的“夕阳红”、童声四重唱、夫妻合唱、相声、数来宝、顶气球、猜谜语等等,在欢声笑语中把家庭联欢会推向高潮。

祝方太家庭还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有矛盾不回避,有困难互相帮。每当家人团聚时,大家围坐在一起,谈时政、说家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开展有益的思想交流。有时甚至父子、夫妻、兄妹互相辩论,探求真理,辩明是非,大家感到心情舒畅、气氛宽松。这种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文化氛围感染和熏陶着家庭的每一位成员。

爱己推人——关注社会、回报社会

在努力建设家庭文明的同时,祝家人更是关注社会,回报社会。青南地区发生雪灾,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南方地区发生冰冻灾害都牵动着全家人的心,他们心系贫困家庭和灾区人民,通过各种渠道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我有一个温馨的家,我们互相体贴,互相关怀,同甘共苦,贫富相依,家给我情,家给我爱,家给我力量和希望。啊,我有一个温馨的家,我爱我的家……”这首由祝方太作词的《家歌》,不仅唱出了全家人对家庭的热爱和不懈追求,也唱出了他们一家人对社会、对他人、对国家的爱。

这些年来,祝家在家庭文明创建活动中,立足自身实际,围绕文化齐家开展了一系列有益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取得了不少成效,先后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最美家庭”“书香之家”青海省“五好文明家庭”“和谐文明家庭标兵户”等各种嘉奖,又荣获了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的称号,这些嘉奖是对祝家“爱国爱家、文化齐家,真诚做人、踏实做事,团结和睦、进取向上”的祝家家风和“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一定行”的祝家精神的高度认可和鼓励,愿这样的家风被发扬光大,更多地惠及社会和国家。

(本文资料由青海省妇联提供)endprint

猜你喜欢
和睦全家人家庭成员
“和睦”
你会怎样做?
齐心
抓鸭子,抓到了吗
身体传送带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不说谎话的小狐狸
意外的旋转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嫁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