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金小说《新生》中的孤独者形象

2017-10-10 17:56曹芸吴晓棠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巴金新生

曹芸++吴晓棠

摘 要:巴金早期小说中塑造了这样一种人物形象:“他”混迹在平凡大众之中,游离在时代的一侧;“他”虽然看见世界的黑暗,却无力唤醒沉睡的人民;“他”不与少数呼喊者同行,在黑暗中彷徨独行。《新生》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李冷就是一个这样的孤独者,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叙述了他如何在亲友的帮助下走出孤独成为革命者的故事。

关键词:巴金 新生 孤独者

一、《新生》中的孤独者形象——李冷

《新生》的主人公李冷是一个孤独者。

他旁观社会黑暗中苦苦挣扎的劳苦大众们,寻觅着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却找不到任何解决的途径。他只能缄默,放弃思索,把个人主义当成救命稻草,与投身革命运动的亲友产生了隔阂。在日记中,他写道:“费尔巴哈说过:‘人对于人是至高的存在,我要发展他底话,我要说:‘我对于我是至高的存在。”[1]个人主义支配下的李冷,就如同他寒彻刺骨的名字一般,冷眼看待一切。面对愚昧可怜的的劳苦大众,他是悲悯而又怒其不争的,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在车夫拉李冷回家的途中,弄堂里灯光昏暗,石板泞滑,车夫跌了一跤,请求李冷多加点钱。为什么到了这时候还只是哀求?我底怜悯马上就被愤怒赶走了……李冷又摸出三四个铜板丢在地上,就不顾他的哀求径自去了。[2]他内心对人民的愚昧和懦弱哀不幸、怒不争,但是思想的局限性,让他反抗社会黑暗的行为微不足道。

他拒绝加入朋友们创作的激进杂志和宣传文章的行为,他质疑妹妹和爱人进入基层劳苦人民生活的革命行动,他否认用牺牲自己可以拯救世界的理念。妹妹静淑和爱人文珠搬去工厂的那晚,他不禁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我这一生以今夜为最寂寞。回到自己的房间如走进一座坟墓。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能否生活下去,似乎也成问题了。”[3]他之后离群索居地生活,朋友和亲人相继离去,让李冷身体和心灵双重孤独。

日记中的言语显示李冷思想试图拯救与行为救助无门之间的矛盾冲突,珍惜亲情友情却难以与他们同行的挣扎和执拗。最终他脱离了社会、脱离了人民,他的思想走向末路,李冷也就成为了茕茕独行的孤独者。

二、李冷孤独者形象的成因分析

(一)时代的黑暗与恐怖

作者巴金怀着日本侵略者及其的仇恨和蔑视,为抒发自己的愤懑和愿望写了这篇小说《新生》。这部日记体小说描写的主要地点是深受北洋军阀高压统治的上海,那时每一点自由言论的发表都会被扼杀,劳苦的工人流汗流血都难以温饱,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刻都在受到威胁。

那时深受五四思潮影响的知识青年们,为了寻求改变现状、拯救社会的契机而终日奔忙。他们这种反抗行为时常会致使家破人亡,但他们仍然坚持反对外来侵略者,反对独裁的残酷统治。当时外国的各种思潮涌入中国,知识分子试图从中寻找救过良方。他们进行不断地尝试,鲜血伴随着一次次的冲突,却永远不退缩。

作品的主人公李冷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也曾是无忧无虑的富家少爷,受到五四青年思潮的影响,怀揣着美好的期望,想用“爱”改变社会,但这种思想对改变社会现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此时多数人民大众的思想仍旧被旧的思想所禁锢,他们只求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新生》中的李冷放弃了用“爱”拯救社会,试图用无政府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对抗社会现实黑暗,而他的爱人和妹妹选择选择参加革命运动。日记里李冷的内心世界充满挣扎与痛苦,他无法抉择。这也是那个时代没有前路的青年们的挣扎与痛苦,苦苦寻觅却看不见黑暗的尽头未来的曙光。

(二)亲友的信仰与前行

1.以死为矛,打破沉睡的梦境

杜大心是李冷的朋友,是李冷妹妹静淑的恋人,他在小说《灭亡》的结局选择用飞蛾扑火的死亡方式去实现理想,他想用自己的恨毁灭旧的社会在废墟上再重建新的社会,最终他用自己的死埋下了革命的火种,静淑继承了他的意志投身于革命事业。而李冷看到杜大心“身子已经腐烂,而他所憎恨的一切依然存在”的现实,这彻底打破了李冷感化人民的乌托邦美梦。他的“爱”被摔得粉碎,而那种惨烈让他下意识躲避激烈的革命行为,他的思想进入个人文主义的困境,迷失在人生的路途中。

2.以身作则,坚定前行的至亲

李冷的妹妹静淑和爱人文珠受杜大心的影响,有了坚定的信仰。她们积极走入工人之中,从娇小姐变成女工人,为革命事业辛勤努力。静淑和文珠变了,她们的手握着书写檄文的笔,她们的身影在丝车旁辛勤的工作。静淑与文珠在见面时、写信时都积极鼓励李冷和她们一起成为革命者,为毁灭旧的世界而奋斗,但是李冷认为受苦救不了其他人。

看着妹妹和苦难大众走在革命道路上,爱人成为蓬头露面俯在桌案的女革命者。她们渐行渐远,李冷无法接受她们的革命思想,内心无比痛苦。他的生活与她们的世界逐渐分离,只能看着她们的背影渐行渐远。

3.分道扬镳,迷茫探索的朋友

朋友亦寒、鸣冬、秋岳创办了《光明杂志》反抗社会黑暗,当局查封后,只有鸣冬坚持继续办杂志,并改名为《黑暗》,并将自己所有的生活精力投入其中,鸣冬回答李冷质疑时说:“我能够用我底软弱的呼声来帮助大的改造世界,留一点不灭的印记在这时代的沙滩上”。[4]后来,亦寒离开了S市去A市继续新的革命,秋岳加入了朱乐无的革命团体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呼喊。朋友都有了自己选择的前进的方向,离开了,只剩李冷一个人还死守着空虚的时光。这时的李冷面前不缺少未來道路的选择,只是没有找到自己应该走的路,没有下定决心孤注一掷,还是只能孤独。

三、李冷孤独者形象的意义及启示

巴金在少年时代阅读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后接触了无政府主义,早期小说《灭亡》的主人公杜大心就是这一时期他思想的凝聚。但伴随了解的逐渐深入,巴金了解到无政府就像空中楼阁,既没有现实依据,又无法进行实践尝试,小说《新生》就是此时创作的。巴金构建了一个用无政府思想对抗黑暗现实的故事,写无政府主义的知识分子如何成为了孤独者,孤寂中独活;写他抛弃个人主义勇敢地组织领导革命活动,有价值的死去。故事告诉读者:endprint

1.如果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革命,个人的力量就无法被转化为集体的力量,产生推翻黑暗的社会的能量。作者的第三篇中,唯有《约翰福音》十二章里的一句话: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5]因此作者的《新生》写理想不死,薪火相传;写个人思与行的转变,通过李冷孤独者形象的剖析与揭示,这也是《新生》这个标题所昭示的。

正如李冷最后的日记里所写的:也许今天晚上我底血就会溅在山岩,我底身体就会埋在土里,我底名字就会被人忘记。但是我决不会灭亡。底死反会给我带来新生。在人类底向上繁荣中我会找出我底新生来。[6]

这就是新生,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的惨烈新生。

2.《新生》的最后赞扬了为理想与信仰献身的青年人形象预示着,李冷不再是一个孤独者,而是成长为一个英勇的革命者。个人的死亡牺牲,将会成就新生命的延续。

巴金写孤独者,既写了他自己的迷茫,也写出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找不到出路,在《新生》中,他们看见了李冷的孤独、看见了作者的孤独、也看见了自己的孤独。他们想逃离孤独,却无路可走,也不敢为一个新的变化进行尝试。如同小说中的李冷,层层的困境让他寸步难行,而这种困境就是自己一砖一瓦建起的城堡,外力难以影响,只能自己从内部打破。《新生》是巴金给孤独者的一条展现个人价值,不惧牺牲的道路。

3.时移世迁,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着李冷一样的孤独者,他们在时代浪潮中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迷茫又无助。明明面前有好多道路,却因为种种顾虑而不敢前行;明明看似触手可及,却遥不可至;他们害怕改变,害怕一旦尝试就没有退路,害怕脱离父母的保护,要自己面对未来的狂风暴雨。

但是朋友亲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理想,而反观自身却在画地为牢,原地不动甚至退步,不想去看春花秋月,不敢去听碧海潮生。如同将自身置于孤岛之上,他救难自救更难。

现代社会的一切都是日新月异的,充满着机会和挑战,只有自己努力为之奉献才有走出孤独的可能。孤独者如果想变得不再孤独,就要有像巴金作品中的李冷一样的精神,不能把自己囚困在个人主义的世界,睁眼看世界,看见黑暗,走进黑暗,才能有可能打破黑暗。

只有努力来有可能改变困境,如果从未努力又怎么能出现转机?面对现在或者未来的困境,你只能身体力行来迎接。因为你的亲人你的友人们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些,当你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时,你才能看见和他们相同的风景,听见他们鼓励的声音,品尝他们人生的百味,从此不再,不再孤独一人。

注释:

[1]巴金:《巴金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3页。

[2]巴金:《巴金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页。

[3]巴金:《巴金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页。

[4]巴金:《巴金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5页。

[5]巴金:《巴金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4页。

[6]巴金:《巴金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3页。

參考文献:

[1]巴金.巴金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巴金.我的幼年[M].上海:良友图书,1936.

[3]巴金.爱情的三部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36.

(曹芸,吴晓棠 新疆伊宁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835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巴金新生
雨后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张新生藏品
不愿意让他们等我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巴金的“不在意”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