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的转换

2017-10-10 18:16谷正艳
科教导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角色转换慕课

谷正艳

摘 要 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史上最大革新”的“慕课”,在中国教育界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革命。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应如何积极应对,主动参与其中,值得深思。本文从“慕课”对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冲击入手,分析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哪些方面入手,适时转换角色。

关键词 “慕课” 思政课教师 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8.029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OC"

GU Zhengyan

(College of Marxism,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The "MOOC", which is praised as "the biggest innovation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since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technology", has set off a new round of educational revolution in Chinese educational circles. As 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 how should we actively cope with,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t, it is worth pondering.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impact of "Mu clas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analyzes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educational situation, so as to change roles in a timely manner.

Keywords “MOO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role transformation

“慕课”(MOOC: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这一新鲜事物的出现是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2014年,“慕课”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正式进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领域,新一轮的在线教育革命已经掀起,它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冲击着高校课堂,并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了强烈冲击,也撼动着高校教师的角色和地位,给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1 “慕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冲击

传统的思政课课堂基本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三尺讲台完全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的学习过程。课堂上教师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很少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这种单线传授的教学方法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尤为突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如果教师缺乏驾驭理论的能力的话,就可能会出现内容与实际脱节、课堂过于枯燥、“我讲我的,你玩你的”的现象。

然而,在云计算、互联网技术深入运用的大背景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慕课”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模式对思政课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教学能力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与影响。在教学理念方面,慕课开放、共享、自主学习、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对以自我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内容方面,慕课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丰富和充实了目前的思政课教学,使其更加生动有趣;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它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线上采取慕课教学“大班”制,而线下的课堂教学则实行按专业或班级轮着上的“小班制”的教学方法。线上设计的“微课程”、“小测验”、“影像资料”“电子教案”、“PPT”等丰富的教学资料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线下的课堂“小班制”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开展更深层次的讨论,进行针对性的解答,这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提供了更多心灵交流与碰撞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的缺陷,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在教学能力方面,慕课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理论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点,课堂内容的讲授很少纵深化,但是在慕课形势下,“课下学习课上讨论”的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结构和更加深厚的理论功底,才可能避免上课的时候因回答不了学生的提问而下不来台的尴尬。

数字改变生活,被誉为“印刷術发明以来教育史上最大革新”的“慕课”,打破了人们对于教与学的传统认识,倒逼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革新。教学模式的变革,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积极应对,重新审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断调适自己的教育思路与教育模式,找到准确的定位。

2 “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的转换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视角思考,“慕课”的兴起令人亦喜亦忧。其中不乏欢欣鼓舞、摩拳擦掌准备共襄盛举者;也有冷眼旁观、认为事不关己,岿然不动者,但无论如何,势不可挡的“慕课”浪潮,已经快速地渗透到高校思政课教育领域。

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作为信息引导者和追随者的关系互动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据《90后媒介使用习惯研究报告》指出:手机以平均每天3.8小时的使用时间占据首位,成为90后最常接触的媒介,[1]在这种大背景下,学生所面对的教育者已不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教师,每位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慕课”平台或其他平台上挖掘数据,经过理性的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获取的信息有可能比思政课教师更加全面、前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由原先带有等级之别的对话者日渐发展成为平等共享的交流者,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顺势而为、转换角色。

2.1 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总导演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既是课堂的主导又是主体,而“慕课”背景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出现无疑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也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师所扮演的角色。

2.1.1 线上教学的设计者

“慕课”不只是一个“教育平台”,更应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平台上“教的资源”转变为“学的资源”,以满足95后大学生课前学习的需要。首先,教师要根据课程要求设计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方案”主要探讨如何学的问题,针对那些在学习过程中无从下手的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设计一些“链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其次,“微视频”的制作要根据每门课程的逻辑顺序和教学要点,最长不能超过十分钟,以知识点为基础进行,以便于学生对每门课程知识体系的架构。再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慕课”平台上嵌入的“小测试”,最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基础知识。第四,设置网上“问题平台”和“共研平台”,学生如有不明白的问题可发布在“问题平台”上,教师每天在规定时间段给予回答。对于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和教师可以在“共研平台”交流讨论。另外,在构建慕课平台时,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强化自我的数据意识,提升自我的信息素养与技术能力,运用大数据的多维性、实时性和全覆盖性的技术优势,开发出适用于95后大学生学习的信息检索和筛滤抓取技术,为培养出政治上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2.1.2 线下教学的总导演

传统的大班教学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与探讨,因此线下的课堂教学最好采取按专业或班级轮着上的“小班课堂研讨”的方式进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研讨的题目发布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从老师发布的众多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做好准备。学生有备而来的现实情况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巧与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扮演好总导演的角色,认真设计学生课堂交流与研讨的每一环节,还要适时进行引导,避免学生交流过程的随意性。

2.2 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评估者

“慕课”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给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这种自由的学习方式,对于那些自学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但对于那些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却是很难把握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教师在学期初的时候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投票选出小组长来充当老师的助手,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学习过程。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后,要选择相关的“进阶练习”,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小组长要及时将小组成员的的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并根据小组成员课后的学习情况,记录下每位同学的平时成绩,按一定的比例纳入到期末的学业成绩。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慕课”所带来的最显著的一个变化——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教学载体、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时空的翻转,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慕课”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思政课堂的不足,但依然不可能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大数据本身所具有的海量、开放、互动和虚拟等特征,猛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整个中国社会呈现出价值观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异质化。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见,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教育“不能一味地强调技术,而忽视了人文精神。”[2]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生活的经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于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95后大学生来说,大数据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在这个“数据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取资讯和知识,另一方面数据的飞速传播与扩散,也加剧了一些腐朽、落后的负面信息的危害。大数据给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所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致使部分大学生在大数据中迷失自己,进而出现信仰危机、政治体认的混乱等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跨界思维意识,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对所得数据进行挖掘,以期获得学生思想动态的更加全面的信息,在线上或线下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对我国现有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总之,慕课教学模式的风行,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应对与调适,既不能盲目跟从,也不能一概排斥,只有适时转变角色,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努力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才可能让课堂真正从传统的以“教师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中心”,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线上线下的心靈交流与思维碰撞中生成智慧,让大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应是产生知识的地方。教师角色的转换永远在路上。

2016年中原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资助(15JDSZK102)

参考文献

[1] http://bg.yjbys.com/diaochabaogao/20041.html.

[2] 苏升乾,王溪.“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对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03-105.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角色转换慕课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初中班主任如何实现学科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