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学习接受习惯

2017-10-10 19:12赵王英连佳蕙郭丽媛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0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因素对策

赵王英 连佳蕙 郭丽媛

[摘要]我国高校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建立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方法,也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操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20-0048-02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状况分析及影响因素

第一,大学生对于单一的理论灌输方式和枯燥的理论知识较为排斥,知识接受的实用型、兴趣性倾向强。对于课堂上单纯的理论灌输和单一的考核方式会让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排斥,从而难以将认知转化为认同。其次,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对于那些与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及对自己以后发展有帮助性和价值性的知识,他们学习和接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而对于那些缺乏实用价值的单纯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差。特别是一些能够满足他们猎奇心理,符合自身兴趣爱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的知识,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意愿更为强烈。

第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强,但学生践行状况和认同感存在一定偏差,行动力较弱。国家通过政治宣讲、媒体宣传、模范人物表彰、国民教育等途径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社会生活中,融入到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学校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活动、思想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平台宣传等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得到强化。但由于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未能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刻解读和全面掌握,导致无法很好到上升到方法论和行动层面,执行脱节,或者是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了知行不一。主要原因是国家的政策性宣传大于社会文化活动熏陶,使得大学生不能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接收,学习兴趣不足;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榜样示范作用的弱化使得学生不知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上诚信意识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忌惮;教材内容死板,教学模式单一,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得不到满足,如何在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情感、就业问题等得不到帮助,加剧了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不信任。

第三,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呈现多元化,其中,更容易受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大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可以分为教师课堂讲授信息接收、传统大众媒介信息接收、新媒体化信息接收和社会人际传遞信息接受这四种接受方式。在新媒体化接受方式上,大众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使学生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特别是近几年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国家对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使得全社会形成了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但是“快餐”式的信息获取使知识难以很好的内化整合,容易造成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表面化、肤浅化。其次,大众媒体环境下的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大学生群体思想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迷茫,特别是网上传播的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一定的冲击,动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社会人际传递信息的方式上,“从众心理”和“意见领袖”效应对学生信息接收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教师、学生团体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专家和权威人士等都会对潜移默化对其产生影响。他们常被视为学习生活中的佼佼者和榜样,让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向其靠拢。

第四,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增强,眼界开阔,信息搜索和主动获取信息意识增强,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同的学生主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也不同。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求知欲强,再加上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使他们能够主动获取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知识和国家政策动态,从而深化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党员和积极分子通过党课培训和社会实践,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进一步加深,更容易内化为内心的价值标准。

二、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对策思考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需求和大学生个人需求相结合

教育者除了要通过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准则,通过媒体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更要善于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创作传播中,贯穿到市民公约、职工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社会道德标准等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针对性利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他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鲜明生动的例子和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来阐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他们自身成长的意义。消除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假”“大”“空”,与自身无关的误解,从而引导他们在内心上形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认同和在行动上的自觉践行。

(二)拓宽教育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把教材解读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在大学课堂里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使大学生实践主体脱离了实践感受,往往会造成接受效果不够理想,接受内容出现偏差,接受主体难以产生共鸣。应该努力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把校内课堂进一步延展到在校外社会实践当中。如,可以通过去烈士陵园和博物馆参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精神,可以通过参加班级评优评先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感等等。从而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

(三)适应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开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虚拟课堂,特别是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较弱的地区,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获取书本上、课堂上接受不到的内容。网络教学除了将核心价值观理论教学搬上来,还应当联系国内外热点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学生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潜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微信、QQ、BBS、论坛、博客、新闻资讯网等媒体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构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施教机制

课堂灌输和互动交流相结合,教师要放弃权威地位,和学生实现平等对话;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情感化,以美育情,真情感化,通过鲜活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榜样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的崇高品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个人魅力,教师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行小组合作式学习和榜样式带动,养成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调动起他们学习真善美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刻掌握。

(五)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外来信息和网络信息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同时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行为,坚决抵制国外不良文化的渗透,必要时要进行法律制裁;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定期清理不适宜的广告,整治传播不健康文化和违法经营的商家。通过校园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团日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积极关注国家政治动向,注重家庭美德和和谐氛围的构建。

(六)建立全面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评估体系

理论考核和行为考核相结合,通过理论考试、教师评估、学生互评与自评相结合、调查报告等形式激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欲望,促使其主动行动,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因素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