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肥胖人群的道德歧视及干预

2017-10-10 20:07程耀辉
科教导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刻板印象

程耀辉

摘 要 目的:探讨个体对肥胖者的纯洁相关行为的道德判断是否存在歧视以及如何消除这种歧视。方法:通过行为实验来对被试进行调查。结果:肥胖者相对于控制组,在做出相同的纯洁违反行为时,会被认为更不道德以及应该接受更严厉的惩罚。这种放大效应特定于纯洁领域,其它领域(例如,关爱领域)没有出现。而简单地告知被试使其认识到他们会对肥胖者产生厌恶感以及这种情绪对他们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能有效降低道德歧视。

关键词 厌恶 纯洁 道德判断 歧视 刻板印象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8.071

Moral Discrimination and Intervention in Obese People

CHENG Yaohui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relative behaviors of obese individuals, whether there is discrimination and how to eliminate such discrimination. 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investigated by behavior experim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ese subjects were considered to be more immoral and should receive more severe punishment when they made the same pure violations. This amplification is specific to the realm of purity, and other areas (e.g., love) have not appeared. While simply informing the subjects of their disgust with the obese and the impact of the emotion on their judgment, they found that they we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moral discrimination.

Keywords hate; pure; moral judgment; discrimination; stereotype

1 问题提出

早期的道德判断研究强调认知因素的影响,但是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直觉和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Haidt等人提出的道德基础理论就将道德划分为五个基本领域:“伤害/关爱”、“互惠/公平”、“内群体/忠诚”、“权威/敬仰”、“神圣/纯洁”。 [1]不同道德领域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道德判断机制。

有研究认为厌恶在纯洁领域的道德判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在观察到纯洁违反时产生的最明顯的情绪反应,而且厌恶情绪可以使纯洁违反行为受到更严苛的道德判断。[2]厌恶会使得纯洁受到更明显的关注,这符合评估—倾向框架以及情绪的进化理论。这两种理论都认为情绪会指导注意、记忆和判断以应对情绪一致性的挑战。当人们感到厌恶时,便会尽可能地避免污染与不干净。因此,当人们体验到厌恶情绪后再评判违反纯洁的行为会更严苛,但是对于其它领域(例如,关爱领域)的行为则并没有显著影响。因为面对违反关爱的行为时个体最明显的情绪是愤怒,而不是厌恶。

个体对其他群体进行评价时,不是只有简单的好坏之分,还会产生特定的情绪反应。一些群体会引发愤怒,一些会引发恐惧,还有一些则是厌恶。肥胖者可能就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个体厌恶的群体。这或许可以从行为免疫系统(BIS)的相关研究获得启发,任何严重偏离物种典型形态标准的生物可能被解释为受到了寄生虫感染,引发厌恶的反应。[3]鉴于肥胖者与厌恶的紧密相关以及厌恶对纯洁领域的道德判断的影响,个体在对肥胖者进行道德判断时是否会存在歧视现象呢?即肥胖者相比于其他人群(没有诱发厌恶感),在做出违反纯洁的行为时是否会受到更严厉的道德谴责?有研究发现结果确实是这样的,个体对肥胖人群的道德判断确实出现了放大效应,而且仅限于纯洁领域。但是这一结果仍需进一步验证。首先,关于厌恶与纯洁之间的联系还是有很多争论的。很多研究认为厌恶只影纯洁相关的道德判断。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对其它领域的道德判断也有影响。[2]此外他们所用的被试都是外国被试,对于中国人这一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也还是需要加以检验的。

另一方面,如果对肥胖人群真的有这种道德歧视,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当这些群体做出违反纯洁的行为后,这种歧视或许会导致更多的谴责和攻击。因而,如何消除或减少这种基于群体的道德歧视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过去关于克服刻板印象威胁的一些研究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女性一般被赋予这样一种刻板偏见——她们的数学能力或成绩要比男性差。有研究者发现通过告知女性相关刻板印象的威胁可以提升女性数学成绩。由此获得启发,或许只需告诉个体他们会对肥胖者的情绪反应以及这种情绪反应对他们的道德判断产生的消极影响便可以影响他们的这种歧视。

2 实验一

2.1 方法

2.1.1 被试

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185人,男生90,女生95,年龄在17~27岁之间。实验中也测量了被试的BMI指数(是否肥胖的指标,中国标准为≧28),将BMI≧28的3名被试删除后发现对结果并未有什么影响,因此保留了他们的数据。endprint

2.1.2 材料

采用自Masicampo等人2014年的研究。主要是一篇文字描述,都是叙事者对室友的描述。可能是纯洁违反行为(有三个行为),可能是关爱违背行为(有三个行为)。每篇开始的时候有对室友的介绍:告知室友是个肥胖者或者不提及。在人口学问卷部分,除了要填写性别、年龄外,还需写上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因为根据身高和体重可以求出被试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这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标准。

2.1.3 设计与程序

2(体型:控制vs肥胖)€?(道德领域:纯洁vs关爱)的被试间设计。被试得到的实验材料是随机分配的。

被试需要阅读一篇文字材料,上面有叙事者对室友的三个行为描述。被试要给出每个行为的不道德程度(1=一点也没有,7=非常)以及应该接受惩罚的程度(1=不惩罚,7=惩罚),都是7点计分。最后被试要完成人口学调查问卷。

2.1.4 结果

三个行为的不道德程度评分求均值得到道德批判分数,三个行为的惩罚程度得分求均值得到惩罚分数。

对道德批判分数进行两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体型主效应边缘显著,F=3.73,p=0.055;道德领域有显著主效应,F=35.56,p<0.001;体型与道德领域有显著的交互作用,F=4.26,p=0.040;肥胖條件相比于控制条件得到更严厉的判断,但是只针对于纯洁相关行为,F =6.56, p=0.011,而对于关爱相关行为的判断两种体型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F=0.18, p=0.672。

对惩罚分数作上述相同的统计处理。结果显示体型主效应不显著,F=1.75,p=0.188;道德领域有显著主效应,F=19.83,p<0.001;体型与道德领域有显著的交互作用,F==3.98,p=0.047;肥胖条件相比于控制条件得到更严厉的惩罚,但是只针对于纯洁相关行为,F=4.89, p=0.028,而对于关爱相关行为的惩罚分数在两种体型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F=0.51, p=0.476。

肥胖者相对于不肥胖者在做出同一种行为后会得到更严厉的道德判断,但是前提是他们进行的是纯洁相关的行为(比如乱扔垃圾),而对其它领域的行为(比如伤害他人)并没有显著差异。

3 实验二

3.1 方法

3.1.1 被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学生151人,其中男生74人,女生77人,年龄在18~25岁之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将BMI≧28的5名被试删除后发现对结果并未有什么影响,因此保留了他们的数据。

3.1.2 材料

使用的道德判断的材料和实验一样,因为实验证明道德判断的歧视现象只出现在纯洁领域,这里只选取纯洁相关行为。主要是一篇文字描述,都是叙事者对室友的描述:纯洁违背行为(有三个行为)。每段描述的开头都告知室友是个肥胖者。实验控制体现在:干预条件下,描述文字的前面会有一个提醒被试注意的部分:“在面对某些群体(比如,肥胖者)时,你可能会不自觉地产生某种情绪(例如,厌恶感),这种情绪或许会影响你对他/她的看法,形成一种歧视,使得你对他/她的评判不够客观公正。”而无干预条件下则没有这个提醒。在人口学问卷部分,除了要填写性别、年龄外,还需写上自己的身高和体重。

3.1.3 设计与程序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干预:告知VS不告知)。

被试需要阅读一篇文字材料,上面有叙事者对室友的三个行为描述。被试要给出每个行为的不道德程度(1=一点也没有,7=非常)以及应该接受惩罚的程度(1=不惩罚,7=惩罚),都是7点计分。最后被试要完成人口学调查问卷。

3.1.4 结果

三个行为的不道德程度评分求均值得到道德批判分数,三个行为的惩罚程度得分求均值得到惩罚分数。

对干预条件下的道德判断分数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有干预(M=3.01,SD=1.00)相对于无干预(M=3.53,SD=1.12),道德批判分数存在显著差异(t= -3.00,p=0.003);对惩罚分数做同样的统计处理,发现有干预(M=2.52,SD=0.91)相对于无干预(t=2.94,SD=1.11),惩罚分数也存在显著差异(t= -2.54,p=0.012)。无论是道德批判还是惩罚分数,有干预下它们的值都显著降低。

告诉人们对肥胖者的情绪反应以及这种情绪反应会对他们的道德判断产生消极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消除或降低对肥胖者的道德歧视。

4 总讨论

个体在面对肥胖人群的不纯洁行为时,他们的道德判断会被放大。肥胖者,尤其是重度肥胖者,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引起人们的一种厌恶情绪,正是这种厌恶情绪影响了个体对他们特定行为的道德判断。这可以用评估—倾向框架和情绪的进化理论来解释,情绪可以指导认知以应对情绪一致挑战的判断。厌恶预示着要回避污染相关的威胁,因此它会使得个体要改变对目标的判断,以使得那些产生污染威胁的目标变得更让人反感。

此外,告诉人们对肥胖者的情绪反应以及这种情绪反应会对他们的道德判断产生的消极影响,或许可以影响他们的道德判断,这种仅有的意识似乎可以帮助人们消除或降低对肥胖者的道德歧视。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了情绪调节,可能个体原先没有意识到自身对肥胖者的刻板偏见,告知被试他们可能对肥胖者的厌恶情绪后,他们可能会采取了一些情绪调节策略,比如评价忽视或认知重评,它们被认为可以有效降低个体的情绪。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需要后续的研究来证明。

5 结论

肥胖带给个体的可能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危害,它或许还给个体带来道德上的不平等对待。因为肥胖,或者因为他们的肥胖人群标签,在做出同一行为时会被认为更不道德和应该接受更严厉的惩罚,当然该行为特定于纯洁领域。或许正如一些研究所说,道德判断不是单独地面对行为,判断者不仅关注做了什么还关注是谁做的。此外,消除歧视的方法或者降低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有时候并不复杂,可能个体仅有的意识也是有所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徐平,迟毓凯.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2007.2:403-405

[2] 吴宝沛,张雷.厌恶与道德判断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2.2:309-316.

[3] 吴宝沛,张雷.疾病的心理防御:人类如何应对病菌威胁[J].心理科学进展,2011.3:410-419.endprint

猜你喜欢
刻板印象
《疯狂动物城》:刻板印象“三部曲”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恢复高考至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变迁研究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老年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国内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应对受众流失之困
香港“幼童便溺”舆情事件的建构分析
网评詈词的刻板印象消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