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特征探讨

2017-10-10 20:16吴一敏刘金芝赵雨英
科教导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斗争信息文化

吴一敏 刘金芝 赵雨英

摘 要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特征日益呈现主客体日益泛化、发达国家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具有绝对的操控性、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的文化认同与争夺成为主要焦点等。

关键词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新特征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8.075

Discussion on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Ideological Struggle

WU Yimin, LIU Jinzhi, ZHAO Yuyi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Currently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struggle increasing appear some new features such as the non-specific on subject and objec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hold absolute controllability in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struggle,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scrambling of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struggle and so on.

Keywords network ideological struggle; new feature

當前,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领域、各层面深入渗透,网络日益成为意识形态表达的新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与斗争的政治化倾向进一步加剧,网络政治诉求和价值取向日趋显性化、公开化,网络意识形态文化认同日益成为渗透和争夺焦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呈现鲜明崭新特征。

1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客体日益泛化

信息网络条件下,网络意识形态冲突和斗争的主客体双方均呈日益泛化倾向。网络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主客体地位的平等性、交流的无国界性和互动的瞬时性与碎片化。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客体主要有普通网民、网络推手、网络大小V、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公关公司、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等。这些网络主体都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充当“新闻发言人”,自由表达意见。如网络大V和网络意见领袖社会阅历丰富、信息来源广泛,善于组织运用网言网语对大量粉丝进行舆论引导和情感释放等,对普通网民具有很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网上舆论的走向;而遍布网络的公关公司主要遵循利益至上原则,善于利用网络制造焦点事件,借机作推销宣传,吸引关注,有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也会扰乱网上舆论秩序;西方敌对势力和不法组织则利用互联网为工具,肆意进行网络思想渗透和文化入侵,使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变得更加尖锐复杂。如2007年3月网友“连岳”连续对厦门PX项目进行网络炮轰指责,很快形成全国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最后竟影响到政府有关部门决策。而广大网民作为网络意识形态的受众者或对象,在网络意识形态冲突和斗争中,由于其自身立场、所处环境、认知水平和利益关切点的不同,即使对同样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内容,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立场和态度,造成网络意识形态客体呈分散散布状态。特别是年龄小、认知能力低的普通网民,对网络信息、特别是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和方式有限,极易被煽动利用。这说明不同的网络意识形态主客体在不同的背景和动机下,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与价值取向,而“很多言论非但不能起到反映民意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①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网络空域内,任何立场观点、思想精神、价值观念、理想信仰都可以不分时间地点、任意自由地交流和传播,任何网络主体均可以灵活筛选信息、自由表达意见以及随心所欲地与他人交往,没有疆界之分,没有制度阻隔。网络的这种开放性直接带来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多质与利益观念的多向多样,加上人们思想的空前活跃等诸多变化,进而导致网络主体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②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交融使得文化传承、多元信仰、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差异对照更加鲜明,更加容易引发网络冲突和观念对立。各个主权国家在网络上的意识形态冲突与斗争,在根本上不过是各个国家在追求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进行相互博弈、冲突、斗争、融合而达成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承认的一种妥协性结果,它不可能从根本上弥合和消除各民族国家之间在网络意识形态问题上的意见分歧和观点对立,更不可能结束各民族国家所实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根本对立、冲突和斗争。这种网络意识形态冲突和斗争围绕国家利益、主权和制度之争,会转向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竞争与较量。这样,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势必向多领域、全纵深发展。特别是美国这样的网络强国,早已把网络作为向中国推销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有效工具,在人权外交、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军事交流合作等诸多领域,凡是增进接触和了解的渠道无时不见美国意识形态幽灵的飘忽和闪动。

2 发达国家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具有绝对的操控性

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社会,曾经是不可逾越的权力和地域疆界在瞬间可以通过网络而悄然遁去。人类社会的交往、信息的获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便捷和直接,一些过去遥不可及的信息现在伸手可及。然而,信息开放、平等、互动、共享的美丽表象之下并不能掩盖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的巨大“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现实地影响和制约着各国在世界政治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不妨看一组令人不安的数字。据统计,目前遍布全球的网络服务业务,由美国发起、运行、通过或终结的就占到90%;在全球访问量最大、排名前100名的网络终点中,在美国境内运行的占到了94个;美国主导着全球互联网管理服务中的几乎所有重大决定;全球域名中的13个根服务器就有10个部署在美国;在全球绝大部分地区传播的新闻的近90%,则由占全球人口总量5%的美国垄断。③因此,以第一网络强国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实际上牢牢掌握了信息的控制权和主导权,所谓信息化,不过是美国的信息“全球化”而已。

信息从来就是一种资源,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权力资源。信息革命的到来,为人类打破权力对信息的垄断实现信息共享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以往信息垂直传播和控制的模式,实现了信息交流的革命性变革,这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然而,信息革命虽然突破了旧模式的限制,却深深陷入对技术的依赖之中,由于信息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缺乏相应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不仅难以提供高质量信息,同时也难以获取相关信息。而发达国家则牢牢控制着信息采集、编制及信息流通和传播的高端技术,从而形成现代社会的“信息中心”,实际上就是新的“信息垄断”,经济、技术、文化发达的国家成为“信息宗主国”,而相对落后的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别人的信息,受发达国家的信息控制,成为没有信息防卫能力的“信息殖民地”。④西方网络大国,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需要,一方面利用自身在信息技術方面的优势限制、压制他国对网络信息的自由运用;另一方面借助信息优势把网络作为武器对别国进行政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渗透,通过大量的“信息轰炸”、“网络意识形态炸弹”,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和直观的视觉形象,长久而反复地出现在网络上,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公众的社会心理,改变甚至误导人们的社会认知,从而操纵和控制别国的社会舆论,为民族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提供服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地位,它们通过管控和抢占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从而控制和左右发展中国家,为其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新世界”秩序服务,其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3 网络意识形态中的文化认同与争夺成为主要焦点

文化与一定民族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紧密相联。当前,网络空间文化认同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源泉、日益成为各国家之间综合国力比拼的重要因素、日益成为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⑤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进行不遗余力的文化“入侵”,直接威胁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文化认同与争夺成为主要焦点。西方借助网络着力进行的文化渗透一般分直接与间接两种:直接这种方式是指利用微博、微信、新闻网站⑥等现代网络媒体手段进行长期思想文化渗透,借以传播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间接方式是把西方价值取向进行包装,隐藏在网络文化商品中,向社会大众进行渗透。比如美国批量进入我国的好莱坞电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有媒体甚至把好莱坞电影称为“铁盒里的大使”。西方发达国家的这种文化渗透方式隐蔽性和迷惑性很强,通过这种“润物无声”、“无为而治”的文化传播与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国群众,同我党争夺群众,争夺意识形态认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网络特有的去中心化、身份虚拟性、成本低廉等特点,为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滋长蔓延提供了最佳平台。标榜信息自由的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优势,操纵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以普世之名进行意识形态推销,“网络已成为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交锋的比武擂台,成为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较量的搏斗场所,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硝烟战场,日益成为意识形态表达的新空间、意识形态竞争主战场。”⑦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课题:网络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巩固我军人员思想阵地研究(校内课题编号:201560380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帅胤,陈亚鹏,万明泽.筑牢意识形态 助力网络强国——新时期加强网上舆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N].求是网,2014-12-17.[EB/OL]. http://www.qstheory. cn/laigao/2014-12/17/c_1113679738.htm.

② 邵宪梅.论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现代转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③ 王沪宁.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J].复旦学报,1994(3).

④ 车跃丽文.信息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1(4).

⑤ 任洁.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方面突出问题[J].党建,2013(5).[EB/OL]. http://club.mil.news.sohu.com/wangzhai/thread/1gsysuqj6xe.

⑥ 注:这里的新闻网站指由美国资助建设,服务器运行在境外或国外的一些新闻站点。

⑦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状况的十大结论.人民论坛,2015-07-29.[EB/OL]. http://politics.rmlt.com.cn/2015/0729/396586.shtml.

猜你喜欢
斗争信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在斗争中走向胜利
领导干部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艾滋病之役
谁远谁近?
订阅信息
父亲跟疾病作斗争
展会信息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