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受美学的南京艺术类博物馆美学价值探究

2017-10-10 22:00王丽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0期
关键词:城市化

王丽娜

[摘要]本文以审美经验为切入点,从审美经验在创作、接受、交流三个向度的相互作用中探求南京艺术类博物馆在公众参观体验过程中,如何参与城市文化空间构建,对公众产生影响和效应,并进而参与社会规范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重构。

[关键词]审美经验;艺术博物馆;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20-0076-02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艺术博物馆正逐步超越纯粹审美经验,走向大众日常生活。其表现之一即为艺术博物馆定义边界日益宽泛,不仅包括专门的美术馆,也包括城市化过程中的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综合复杂的艺术博物馆共同构成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并基于博物馆的双层审美属性,不仅具有收藏功能,同时负担着对公众教育、对社会造型的功能。本文以审美经验为切入点,以南京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为例,探求南京艺术类博物馆不断由纯粹审美体验向构建公共文化空间过渡过程中,艺术类博物馆在公众参观体验过程中,如何对公众产生影响和效应,并进而参与社会规范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重构。

一、体现双重审美属性

艺术博物馆是人类审美本质与收藏结合的产物。其审美价值和内在结构决定了博物馆的双层审美属性。一层为藏品本身被创作时,即初次创作,二层为藏品在何时、何地、何境中展示,即为二次创作。在二次创作中,艺术类博物馆的审美效果价值不仅体现在藏品上,作为藏品收藏、陈列的空间概念的博物馆本身也作为一种情感文化建筑对公众产生作用。以南京白云亭艺术文化中心为例,建筑外形与功能设置、文化价值达到了和谐统一,为其审美价值的释放提供了基础。

2015年正式对公众开放的鼓楼区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改造之前,是南京下关区一个老旧的干货市场,白云亭农贸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曾闻名全国,福建、河南、安徽、浙江等地的商人都会来这里从事蔬菜、水产、干货交易,经济效益可观。伴随着南京城市规划升级改造,2013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将鼓楼区和原下关区合并升级为新的鼓楼区。喧嚣杂乱的市场使区域发展受到牵制。为改造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居住品质,决定将原来的干货市场改造成艺术中心。新的文化艺术中心整合了城市规划展览馆、图书馆、美术馆、小剧场等功能,通过对原建筑中庭空间的放大和改造,得到一个贯穿五层的中庭空间,成为社区居民的文化休闲阵地。最为引人瞩目的部分是将原有的汽车货运坡道改造为了图书馆,挖掘了特殊形式交通空间的使用价值,暗合了“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寓意,被当地媒体誉为“最美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的外形设计源于全新的设计文化以及当代的先锋包裹艺术,由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师操刀,从“白云亭”名称中得到灵感,通过对建筑遮阳体系的重塑,打造出如漂浮的白云一般具有艺术气质的新立面。整幢楼的造型像漂浮的云朵、涌动的浪花,又如一台正在演奏的手风琴、一本展开的书卷,夜晚华灯初上之时又宛如一盏传统的纸灯笼。意象丰富、引人遐想的设计赋予了建筑新的活力,传递着欢乐祥和的文化时代氛围。

作为空间概念的白云亭艺术中心体现出当代文化和时代精神,两者相互激荡下产生的艺术中心通过专业创作完成了建筑本身与藏品、功能的契合。这一结合过程中不仅体现出艺术博物馆的社会角色在当代的嬗变,而且反映着当代意义上艺术博物馆的公众接受过程,该接受过程又反哺着艺术博物馆的时代内核,揭示着创作者与接受者在社会规范形成中的参与度。这一空间创造体现了艺术博物馆从早期美育向社区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的功能转向,艺术中心或艺术博物馆不再是力图脱离现实而再现审美空间的纯粹审美体验,这一点可以从白云亭艺术中心提供的有偿艺术培训、文化消费项目中看出。

二、参与文化空间构建

突破纯粹审美经验的鼓楼区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其功能规划的综合性凸显出其构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努力。一楼为公共区域,二、三楼主要为城市展览馆,四楼为美术馆、展览厅,五楼为舞蹈房、培训教室等。建筑东侧的坡道区一至四层为图书馆,四层利用坡道的层高设置了小剧场。另设置许多休闲空间可供举办艺术品展览、拍卖、书画等艺术培训室、琴房、舞蹈排练厅、数字电影厅、多功能讲座厅等。其空间规划的多功能性集审美、消费、休闲、娱乐为一体,将原先下关区的老干货市场打造成了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城市历史展览、图书馆、美术馆、小剧场等多功能融汇打通的当代建筑,成为新的区域坐标,有效提升了区域经济价值。对生活在白云亭附近的常住居民而言,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的建造还改善了周边环境,这种物质性的空间实践使一个新型的艺术中心直接参与到当地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中来。目前开放的仅是一期工程,未来第三期,将建成高层文创大厦,引进文创企业,打造文化产业平台。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未来也将作为鼓楼地标建筑,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聚集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空间的经济效应。在此意义上,文化艺术中心或艺术博物馆成为城市的形象和名片,通过聚集人群、拉动消费、推动产业发展,不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而且优化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城区经济调优调精的智慧选择。

当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多功能平台的时候,它不再是单纯对具体物件保持距离的无功利的纯粹审美,而成为渗透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资本消费。福柯曾指出“博物馆作为异质空间”为群体成员提供了一种镜像,一种他者身份,使参观者在沉思默想中完成自我构建。使公众在馆参观过程中始终持有审美的态度,即和具体物件保持距离,并使这种保持距离的行为在实质上成为具有想象意识的创造行为。从而促进创作者和接受者在审美经验中,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完成了自我解放。

但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在我们生活的社会实际上已被资本竞争和自利所分裂之际,以往关注感觉经验所引起的纯粹的美与非美的感受,而不关注事物实用功能及其文化政治价值的观点正在发生改变。艺术博物馆边界延伸至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中心,其功能也由以往关注纯粹审美经验而更多的参与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从而进一步对社会造型产生影响,其审美价值的释放也更加日常化。

猜你喜欢
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以农村现代化约束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一个全面述评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对西部地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湖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