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10-10 22:39陈跃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0期
关键词:虚词重要性问题

陈跃

[摘要]古代汉语虚词的重要性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师没有重视,学生没有重视,教学活动的双主体都没有重视,可见,古代汉语虚词教学问题较大。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虚词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提高虚词的认识,系统备好虚词知识点;要调动学生学习虚词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应该数法并举,让课堂活跃高效。

[关键词]虚词;重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20-0107-03

虚词教学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是难点,也是重点。可是在古代汉语虚词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既没有把虚词教学当成重点,也没有妥善解决这个难点问题。这些问题是任何教古代汉语的教师,任何学古代汉语的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虽然我们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但至少可以为人们提供借鉴。

一、古代汉语虚词教学的重要性

虚词有多种叫法,在古代称“辞”“词”“助字”“语助”“语辞”等,与实词相对。古代汉语中代词、副词、助词、介词、连词、叹词属虚词。“凡词本身不能表示一种概念,但为语言结构的工具者,叫做虚词。”虚词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重要性,可以通过虚词在古代汉语文章中所占的比例和虚词重复使用频率反映出来。我们就选取《郑伯克段于鄢》的一段为例进行说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谈文言虚词的教学策略》一文中谈到:“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极为普遍,每100个词中,大约有30个左右的虚词。”《郑伯克段于鄢》的这段话一共用了154个词,其中实词101个,虚词53个。与《谈文言虚词的教学策略》中的叙述基本相符。虚词使用普遍,字频很高,上段154个文字中文字“之”用了15次,这种现象不是个案。“以《孟子》一书为例,其总字数是34685个,其中‘之字出现了1902次,‘也字出现了1234次,仅此两字就占了总字数的9%。”这些都能说明虚词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虚词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还在于虚词用法复杂。早在明代就有“之乎者也奚焉哉,用得妙来好秀才”的说法,可见虚词难懂难学又很重要。

二、古代汉语虚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重视不够

1.内容繁杂,课时不足

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学的课程,有别的语言学一样的章节,词汇、语法、修辞、语音、文字等。因为古代汉语是古代相关的语言学,所以又有别的语言学没有的校、点、注、译、古代文化常识、工具书等。所有这些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独立出来,成为课程。古代汉语课程任务之繁重,由此可见。任务繁重,应该有相对应的课时与之匹配。可是近年来古代汉语课时不断地在缩减。课时少,内容多,矛盾突出。

2.教师主观重视不足

古代汉语内容繁杂课时不足,只是教师不重视虚词教学的客观原因。对于虚词在主观上,多数老师仅是为了理解文选,碰上某个虚词就讲某个虚词,根本就没有纵向和横向讲解。到了课本上虚词单元,才串讲,课本上怎么讲也跟着一样讲,没有进一步拓展,用时也明显不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忽略了布置学生为了扩充虚词系统知识预习,也没有另外专门设置系统消化虚词知识的练习。

(二)学生重视不够

学生多为90后,90后的年轻人,喜好流行的语言,好用新词语,对古代汉语不感兴趣,学习古代汉语,大多是为了拿学分。虚词没有學好,古代汉语没有学好,只要能飘过及格线,不会影响毕业。尽管大学强调学生的整体素质,可是学生为了考试而学,首先想到的是怎样顺利通过考试,为了学分而学,在课外不会为了枯燥乏味的虚词预习,在上课时也是人在课室,心在网络,课后复习的少之又少。考试前突击,挑灯夜战,六十分万岁依然很有市场。另外,随着现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国市场经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同时却没有带来精神追求的增加,“在大学和技术学院则渗透着:无休无止地招收学生,增加所谓必需的讲座和练习,像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

(三)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

1.虚词在教材中不系统或缺失

(1)不系统

高校多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教材各个单元均由文选、通论、常用词组成。虚词的内容主要分布在第一册第二册的通论里,恰当地说,是散布在不同的单元里。原本虚词用法非常复杂,加上虚词分得散,老师没有系统讲解,学生很难会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第29卷第20期

总第186期系统去归纳。除了虚词整个体系支离破碎之外,每类虚词也只是概述,也缺乏系统性,特别是那些兼类的虚词,理解透彻很难。如“以”,有动词、介词、连词、名词等词性。

a.动词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一《论语·宪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左传·庄公十年》

b.介词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论语·八佾》

c.连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一《左传·僖公三十年》

它所连接的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实现后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d.名词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一《诗经·旄丘》

几种词性,如果老师不进行纵向比较进行分析,学生就分不清“以”到底是什么词性。

(2)缺失

在教材的通论里,虚词的类别中有部分缺失和全部缺失。

关于助词,第一册课本讲述了表疑问语气助词“乎”“诸”“哉”“耶”“与”,句尾语气助词“矣”;第二册课本安排了句首和句中语气助词“夫”“其”“惟”(“唯”“维”)。结构助词就没有安排。这是部分缺失。

关于虚词中的叹词和副词,书中没有编排。叹词,与说话人的情绪紧密联系,有表惊奇的感叹词,表赞许的感叹词,表悲伤的感叹词,表愤怒的感叹词。叹词,是封闭词,在句中充当独立成分。叹词在古代汉语里所占比例不多,很好懂,课本中没有作编排,可以理解。可副词就不一样,副词种类多,有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时间副词等,种类多,区分不容易。副词在古代汉语的文篇中相当频繁,课本中没有编排,如果教师不加上这块内容,不去梳理,学生阅读古文的拦路虎一定不少。

2.教学方法不科学

“教学方法的概念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为了实现古代汉语虚词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将分散或缺失的虚词系统化。现在最大的实际就是古代汉语课时渐渐减少任务却没有变,所以古代汉语虚词教学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师生缺少互动和交流。教学活动是双边的,靠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完成的。教师“一言堂”,学生未参与,没有协作,教学效果差。

三、古代汉语虚词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教师要提高虚词的认识,系统备好虚词知识点

清代学者阮元曾指出“经传中实词易训,虚词难释。”我们古代的专家学者就非常重视虚词的运用和理解。虚词是解读古文献重要工具,掌握了虚词知识,许多难解读的古文章都会柳暗花明。为此,我们要改变过去教学虚词时消极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打擦边球或接近边缘化处理的做法,分配好合理的时间,系统讲解虚词知识点。

讲解虚词知识点时,可以小系统、中系统和大系统。讲小系统指的是把某一个虚词所有的用法,系统地全部讲出来,甚至将其相关的实词用法一并列出。譬如“之”,“之”的虚词用法有:

1.代词,用法有三种:

(1)指示代词“这”,“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

(2)复指代词,不需翻译,“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3)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

2.助词,用法也有三种:

(1)相当于“的”,“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3)音节助词,“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除了讲述上面六种虚词用法之外,“之”在古代汉语中实词的用法,也一并讲出。“之”还有实词动词的用法,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系统讲解,一网打尽,学生容易掌握。

讲中系统指的是将虚词中的一类词全部系统地讲完。大系统就是所有虚词所辖的六类词类系统。系统讲解时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调动学生学习虚词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讲好中国故事中有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这些文明的载体大部分就是以古代汉语的形式保留存在的。不懂古代汉语,无法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经济、政治、医学、军事等各方面的成就,也就讲不好中国故事。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全世界的推崇,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国语热,学好古代汉语是时代要求。我们祖先许许多多好的思想需要薪火相传,大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也是文明的传承者。而虚词是学习古代汉语课程的重中之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工具。作为学生必须转变学习观念,重视古代汉语虚词学习,学好虚词。

“要想提高虚词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在传授好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教师传授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只有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把知识转化给学生,……对于难度较大的虚词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三)教学方法数法并举,让课堂活跃高效

1.就句学词法

“学习文言虚词,如学习实词一样,应遵守词不离句的原则,因为虚词毕竟是帮助实词表达句义的。对一个虚词的正确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词性,二是句法功能,三是語义。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脱离句子孤立地存在。文言虚词的用法十分灵活,不仅不同的虚词有不同的用法,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也有不同的作用,离开了句子,就无从理解词义。”前文说到的“之”的用法,代词用法有三种,助词用法有三种,但在一个句子中,只有一种用法,在一种语境下,是怎样的一种用法,就句分析,学生容易掌握。

2.重点记忆法

语言类的知识点,离不开识记。知识点非常多,要记住所有的知识点很难,重点记住一些,记住常用的、易错的,非常有必要。这方面居锦文先生就几个主要的虚词“于”“之”“而”“以”编了一些“顺口溜”:

“于”的用法有七义,在、向、跟、从、对、比、被。

“而”的用法要记得,代、并、顺承、修、转折。

“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代替人、事、物,常在宾语中。取消独立性,还作“的”字用。宾语能前置,也凭“之”字功。有时辅音节。也当“走”“到”用。

“以”字五用法,因、凭、拿、用、把。

居锦文先生的口诀,学生们觉得有意思,学起来有兴趣。实践证明效果较好。居先生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强记的同时,不妨多想想办法巧记。

3.古今比较法

现在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是现代汉语环境,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虚词时喜欢用现代汉语思维思考。毫无疑问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具有继承关系,二者有共同性,也有差别,如果用现代汉语思维看待的是古汉与现汉相同的,对阅读和理解没有多大影响,如果有差别,仍然用现代汉语思维去读古代汉语,那就十分可怕了。“于是”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组成,现代汉语中“于是”是连词。“而”表承接、反接、并列等古今相通,“而”的代词用法,现代汉语就没有了。李晓春《浅谈优化古汉语虚词的教学方法》列表古今比较,文章列了人称代词表、疑问代词表、指示代词表,从古今用词和用法进行比较,很直观。“这种古今对比同中求异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由已知向未知探索的渴望和兴趣一堂课下来,教师轻轻松松,学生也学有所得,比起完全机械地照本宣科,其效果自不待言。”

(责任编辑:封丽萍)

猜你喜欢
虚词重要性问题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