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和顺方言的研究

2017-10-10 23:21张琪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普通话移民

摘 要:对山西省和顺县的“方言岛”进行了基本的研究分析,论述了和顺方言的发源以及变迁情况,并对方言向普通话的变迁过程进行了基本的研究。对于这一变迁当中的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因素以及群众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展开了详细的列举。通过对和顺方言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对和顺方言的演变有一个更为全面、正确的认识,也便于更好地开展研究。

关键词:和顺方言 移民 普通话

李世瑜、韩根东(2013)提出了“和顺方言岛”一说。他们认为和顺方言的“母方言”是以安徽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淮北平原的方言。笔者对安徽宿州、固镇的方言进行了调查,发现“和顺方言出宿州”的说法证据不足,又查阅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并没有发现有关和顺移民主要来自安徽宿州一带的记载。从目前和顺方言的研究成果和历史文献来看,在和顺方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移民的方言不一定起决定性作用。

一、和顺方言的历史渊源

和顺县在历史上经历过许多次行政建制的变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五方杂处的县城,在地方语言的使用上也发生了多次融合,因此,从和顺方言本身来说,它是一种不能统一的方言。和顺大约在500多年前才呈现出雏形。和顺最早的原住民应该是属于海河五大支流下游的渔民和船户。大约在金元时期,和顺聚落才初步形成,又因为军事的需要,朝廷派来重兵驻守,这个时期的居民点始于和顺著名的三岔河口。特别是元明清以来,地域之间的沟通加强,贸易往来频繁,也促使和顺方言进一步融合。其中大规模的移民成为影响和顺方言形成的重要因素。明清时代两次移民的数量之多、之集中,对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和顺方言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和顺地区在“燕王扫北”前后,不断有移民从江淮地区迁徙到这里,他们成为了和顺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汉代时秦、晋方言的差异已经缩小。山西的晋南地区靠近三秦,虽与关中地区隔黄河相望,但从北至南有禹门口、夹马口、风陵渡、茅津渡等古渡口,并且有“汾河——黄河——渭河”这一条水路相通,因此秦、晋之间人口往来(包括婚姻和人口互迁等)和商贸往来不断。所以很多学者把汉代的秦、晋方言划归为一区。春秋、战国时期秦晋两地的边界并不完全以黄河为界,如晋曾拥有黄河以西的部分地区,魏曾献黄河以东四百里于秦等。秦统一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和顺影响很大,从而使和顺县在文化、方言等方面都向其靠拢。

二、和顺方言的发展演变

骆小所(2015)在《现代汉语引论》一文中指出,由于和顺县地处三省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旅游业发达,使得和顺县出现了一大批外来人口,他们或来此打工,或携资来此经商,或来此投资建设,他们带来的外来文化和土生土长的文化发生碰撞,对语言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文化或由当地居民继承并流传下去,或由外来人员再带出去,从而影响普通话、其他方言与别的语言,如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王临惠在《汾河流域方言平生调的类型及其成因》中就针对汾河流域方言平声调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总结出成因,在《試论晋南方言中的几种文白异读现象》中分析了晋南运城市和临汾市的方言中文白异读的语言现象,这些都间接地体现出了和顺方言与其他语言的相互影响。

王延仁(2013)在《方言对学生学好普通话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在历史上和顺方言属于北方话的古中原官话区,而从中原官话向现在中原官话的转化的过程大体是和中原官话的转化过程相类似的,只是具体到系统内部各个实际的规律变化又各不相同,如和顺方言的“浊音清化”现象:古全浊声母清化及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并入同部位送气清音,浊擦音全部变成清塞擦音。但是和顺县方言还有自己独特之处,形成了自己区别于普通话的特色。

吕桂宁(2014)在《深入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断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一文中指出,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声母为塞音、塞擦音者有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书面语为不送气音,口语为送气音。以和顺县城方言为例,古全浊声母今为塞音、塞擦音的共287字,读送气音的有131个,占45.6%,读不送气音的123个,占42.9%,有文白异读的33个,占11.5%。从使用频率上看,读送气音的和有文白异读的都是方言中的常用字,读不送气音的多是次常用字或不常用字。晋南方言中的古全浊声母经历了一个与其他官话方言不同的演变过程:今为塞音、塞擦音的不论平仄大致都变为送气音(个别字例外),读为不送气音的通常都是从别的方言或普通话中吸收来的。在方言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口语和书面语的脱节,许多不常用字慢慢从口语中剥离,逐渐变成“死字”,例如和顺人不说“剧”,而叫“戏”等。这类不送气的读法大都是从书本中学来的,其主要途径是建国以后的扫盲、推普和义务教育等工作。

三、和顺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

王渝光(2014)在《语言学概论》一文中指出,中原官话在语音上与普通话颇为接近,大部分操中原官话的人可以与说普通话的人自由通话。知照组读舌尖后音(即卷舌音),精组读舌尖前音(即平舌音)。在和顺方言中假摄开口三等韵普遍存在着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这类文白异读中,口语音保留了假摄韵母较古的音值,书面语音则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在元音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作为单字音,这些字通常以文读形式存在;作为词或构词语素,它们是文白并存的。止摄合口三等韵精组、知系字有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和顺方言知系合口二、三等字的声母演化为/pf/、/pf/、/f/、/v/,这类唇齿音不拼撮口呼,合口呼中仅拼单韵母/u/。和顺方言的止摄合口三等韵知系字的白读韵母/u/是由/y/演化来的。/ue/、/i/类文读音不符合晋南方言语音的演变规律,显然是从外方言中来的。/pfei/类文读音的韵母/ei/是外来韵母/uei/受到/pf/类声母不拼合口呼复韵母的规律制约,脱落了/u/介音造成的。

王兴中、王渝光(2013)在《语言学概论》一文中指出,一般而言,普通话与方言是有一定差距的,只是有的差距大些,有的差距小些,和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普通话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总体而言,普通话里有的声母在和顺话里都有,而且发音都差不多。像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等发音都有,也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清音和浊音。但和顺话的声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普通话里辅音[η]不作声母用,但在和顺话里[η]作声母很常见。如:“我”在和顺话就读作:[ηo],”爱”读作[ηai],”女”读作[ηǚ]。

2.和顺话区分n和l。如:“泥”读作[ni],”娘”读作[niang],“牛”读作[niong]。但在一部分字中,[n]读作[l],如:“南”读作[lan],“那”读作[la],“难”读作[lan],“内”读作[li]。

3.普通话里有的韵母,和顺话里大部分有,但和顺话里缺少üe,ün这几个韵母。在普通话里读[üe]的在和顺话里读作[a]、[o]或[e],如:“越”读作[ra],跃”读作[yo],“决”读作[zhe]。[ün]读作[en],如:”云”读作[ren],“军”读作[zhen]。

4.虽然和顺话里有a和e这两个韵母,但发音与普通话中不同。a通常发作[A],发音部位比较靠后;e通常发作[ê]。

5.和顺话中有介音[i],例如:“先”读作[xian],“边”读作[bian],但大多数时候没有介音[u]。通常情况下,普通话里声母、介音和韵母相拼的音节,在和顺话里只用声母和韵母相拼。如:“段”读作[dan],“团”读作[tan],“换”读作[fan]。只有在g和k后可带介音[u],例如:”关”读作[guan],”宽”读作[kuan]。

6.普通话里j、q、x和üan相拼的情况,即[juan]、[quan]、[xuan],在和顺话里分别读作[zhan]、[chan]或[qian]、[xian]。例如:“卷”读作[zhan],“权”读作[chan],“全”读作[qian],“选”读作[xian]。

7.在和顺话里只有后鼻韵母[ang]和[ong],沒有[eng]和[ing]。在普通话里读[eng]和[ing]的音在和顺话都读作[en]和[in]。例如:“增”读作[zen],“成”读作[chen],“听”读作[tin],“应”读作[yin]。只有[feng](风)例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和顺方言岛”的资料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和顺方言岛的起源地还没有得到准确的取证,但可以明确的是明清时期的大量移民对和顺地区的方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未必是决定性的影响。而在和顺地区方言的演变方面,与普通话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和顺县方言有自己独特之处,也形成了自己区别于普通话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田希成.和顺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

[2]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曹文.汉语语音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5]何干俊.从说话看普通话水平测试[J].理论月刊,2014,(8).

[6]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修订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

[7]王延仁.方言对学生学好普通话的影响[J].教育学刊,2013,(5).

[8]吕桂宁.深入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断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14,(8).

[9]王渝光.语言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

[10]王兴中,王渝光.语言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张琪 辽宁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81)

猜你喜欢
普通话移民
疯狂编辑部之不好好说普通话的后果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