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中的点滴思考

2017-10-10 21:26张正润
未来英才 2017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课程改革思考

张正润

摘要:本文谈了一些在课程改革中的思考,笔者认为 在课程改革中首先应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其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再次应该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后还应该在教学中多思多想。这仅是笔者个人看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仅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思考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的实施必须依赖教师[1],由此可见,教师的思考是何等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语文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文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 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必须在新课程理念关照下进行。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明确了语文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更重要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学习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良好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语言的意识。体会语言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交流的价值,增进对语言的理解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具有初步创新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可以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不再停留在要教会什么,而是更加关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我国课程研究者最近提出的“大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课程与教学、体化”其着眼点就是课程与教学的有机联系,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都要通过教师。教师必将面临一次教学改革的洗礼,一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真正考验[2],要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师深感任重而道远。“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这将促使我们思考怎样带领学生去学习、去发展、去进步。

一、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以前的教师只能扮演“执教者”和“传音筒”的角色,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亦步亦趋。教学缺乏生命活力,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学习情感没有被课程所关注。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向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适应“课程要求”,不想学,不愿意学的内容,学了没有感觉的内容,都得学,学得痛苦[3]。从这些现状可以看出改变教育观察的紧迫性。

首先,教师要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开启学生学习个性的心扉,体会学生的喜怒哀乐。人们对大脑的构造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成果揭示出,学生首先要对教育活动产生热情,才会对教育活动的投入,只有对教师产生尊敬,好感等正面情绪,才能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我记得我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因为语文成绩一、二年级都不怎么样,我也错误地认为他不是学语文的料,我对他很冷谈,没给他提供机会和培养他学习语文的信心。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感到非常内疚,数学老师把这位学生说的一句话说给我听:“我一边走一边思考今天的作文怎么写,差点儿掉进下水道”。从此以后,我改变了对所有学困生的看法,我找到他告诉他:“语文并不难,慢慢来,我相信,通过你的我的努力,你一定能把語文学好的”。从那以后,我更加关心他和其他学困生,他们也更加努力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学生渐渐地爱上语文这门功课,到小学毕业时我班做到少有的及格率100%。

其次,老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再好的教材若干年也会滞后。 且教材的呈现方式是“死”,它只能通过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4],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由于很多问题是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实践得出的结论,所以学习内容全班学生都掌握得比较好。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另外,教师在备课时应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觉学习就在自己身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例如,我的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节课,我就教他们认识课程表。识字量是可想而知的,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感兴趣。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学校就有一些了解了,这样就会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只要我们留心,只要我们多思考,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很多有意义的现实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同时,形成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注重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本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老师们常说:“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得怎样是水平问题。”但我不这么认为,学生们只要他愿意,一定能写得很好;如果写得很好,那么错误就会相对少一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点滴做起;如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一个阿拉伯数学的书写,每句话的阅读,培养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关心学生,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耐心和信心,并且还要有意识的放,如果我们什么都给学生安排好,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毫无生存能力。例如:我在布置写作什,不会说哪天必须写完,通常是一个周一个主题,你哪天交都行。然后拿来和老师交流,写得好的的老师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但这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对学生进行反复监督。表面上看起来老师好像没事儿,其实不然,你必须个别给他们修改。必须让组长记录下他们成功,老师必须适时给予肯定。不然的话就会适得其反,放了就收不回来了。尽管如此,但我认为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儿。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静静地思考问题,和老师平等的交流。老师的赞许及获得的奖励,足以让他满怀信心地去迎接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想他上初中、高中、大学乃至走上工作岗位他都会成为一个合理安排时间的人,都会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如何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教师和家长的共识,新《课程标准》已删去过去那些繁、难、偏、旧的内容。作为教师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有能力去思考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处处留心。不能上完课,批改完作业,做完测验无动于衷,头脑里一片空白,那么他的教学将永远一尘不变,永远停滞不前。更谈不上参与课改,推行课改。我每期开学时都会准备一个不是备课本的笔记本。用它记录下学生的每次作业的不足,记录下每次上课最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记录下每次测验的分数和情况,记录下每天各小组的表现,课后进行分析和比较。这样就可适时地选择一些有趣而又多向度的问题进行研究。而不是泛泛地毫无重难点地去讲,学生每天重复着各种练习题,背着枯燥无味的名词解释。这样下来,学生会很轻松地学会语文,会学语文。

其次,教师要精心选择作业。作为一个教师,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哪怕就是一道语文题,你必须进行很透彻的研究,再带领学生去分析,让学生感觉你是那么胸有成竹。教师切忌带领学生毫无目的去做去练,如某教师是这样布置作业的“翻开书第XX页,做1、2、3、4、5??”,这是多么的粗糙和随意啊!布置作业时你应该思考:我想从学生那里获得哪些信息,哪些作业是多余重复的,哪些作业应留在课内做,哪些作业应留到课外做。如果不这样做,学生将会成为一种机械,只会花掉大量时间去机械地照搬照抄。他哪儿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呢?这显然大大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这是多么残忍的教学。我们该醒醒了。

我们赶上了这个时代,我们有责任推进国家的教育改革进程。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做:无论是课前、课堂上、还是课后。课前要思考如何利用40分钟,怎样上好这堂课。课堂上思维活跃,思路清晰。适时地提出有梯度多层面的问题,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课后反思自己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增强自己能力,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做到看看昨天,思考今天,预测明天。

古人尚且知道:“没有远虑,必有近忧”。作为当今的教师,就更应该做个有思想,有能力,有远见卓识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 .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 [M].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2 .

[2] 任长松.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樣的课程观[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 唐思群. 师生沟通的艺术[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 任长松.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课程改革思考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