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7-10-11 15:33胡瑞年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立德树人

胡瑞年

[摘 要] “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价值。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红色文化资源”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以期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6-0007-08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目标、原则和任务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践证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抓住了、抓好了,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放松了,丢弃了,就会迷失方向。当前,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新局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继承弘扬下来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和利用,而且可以转化成一种教育资源价值、经济资源价值、实践资源作用,彰显时代精神内涵,一种精神和物质的总和。

“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建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98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文章诗歌、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等。“红色文化资源”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中以精神层面为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直观生动等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只有扎根中国大地,不断从历史传统与当下实践中汲取养分,大学才不会丢失民族之魂、文化之根和自信之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将丰富生动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凝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让学生身心受到革命精神、优良传统、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可以说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一)确保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在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中形成的,天然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回顾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在腥风血雨的艰难岁月里,是有了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激励着革命者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和崇高革命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凝聚和升华。“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许多生动感人的革命事迹,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活络、求知欲强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对革命前辈的光辉業绩无限崇敬,具有接受和弘扬革命传统的内在动力。“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使他们坚定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确保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对大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文化资源”中蕴涵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内涵丰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他们进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艰苦奋斗精神等革命精神教育,帮助他们认识中国国情,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必须倍加珍惜,从而使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肩负起建设“双一流”大学的使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激励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三)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方面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贴近青年,“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教育的内涵性,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丰厚的优质资源和成果支撑。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可开发提炼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在内的整个思想教育的内容体系。“红色文化资源”在各地广泛存在,形式多样,只要根据本土优秀文化实际,结合大学生专业特长及身心发展特点,深入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丰厚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利用形式,就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因此,积极开发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endprint

三、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发展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主要特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和新任务,也提供了新机遇。时下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但他们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因此需要加以正确引导。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老一套,缺乏亲和力与针对性,就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就很难取得实效。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必须革弊布新,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人性化”与“主体化”,确保发展理念创新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马克思曾说,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逐渐提高,将聚焦目标从物的追求转变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对生存与尊严、发展与自由、权利与义务的追求更加强烈,大学生也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围绕中心工作来开展,才能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众所周知,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事实上,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最根本的利益是发展。近年来,不少高校提出和实践“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强调“处处讲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乃至依靠学生、塑造学生,处处从方便、体贴、适合学生的需要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因而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人性化”。为了让学生人性化发展,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要求,积极推动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多样化成才的理念,扩展教育的内容,拓展教育的时空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出发点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以理想信念指引教书育人;以道德情操践行言传身教;以扎实学识实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统一;以仁爱之心不辍问道和反哺社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人性化,增强实效性。

2.“主体化”。“主体教育论”反对把受教育者仅仅看作教育活动的对象,主张教育的主体性体现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教育决策者的主体性;把基本的着眼点放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上,强调在教育目的上使受教育者形成实现历史责任和人生理想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和积极性。作为一名“青春正当时”的“九五”后大学生,“思想碰撞多,人生梦想多,社会诱惑多”,崇尚发展自我、展现自我、成就自我;后者自身也担负着教育者的角色,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因此,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念上强调自我发展的主体性,就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一方面,认真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其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精心组织“两学一做”、思政沙龙、主题论坛和学术研讨等教育活动,化“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学会”—“会学”的根本性转变,培养、调动广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人格自尊、心理自强、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良好局面。

(二)“科学化”与“灵活化”,确保体制机制创新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 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形成了“学校-职能部门-院系-年级-班级”的层级式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这种领导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利于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宏觀管理和具体任务的落实。但职能部门过多,不利于统筹规划,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不利于形成合力;管理与运行层次过多,容易导致重事务轻教育,先管理后教育,管理育人的功能发挥不佳,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容易导致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耗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影响教育的成效。因而应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1.“科学化”。社会转型期,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提出了创新的要求,要求组织架构更加科学化,机制运行更加灵活化,切实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要求落实到实处,真正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制,应逐步从多链条的层级化、分散化的职能部门设置向“扁平化”、大学生工作“体系化”转变,从行政管理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型管理、服务型管理、包容性管理、参与型管理、协作性管理、预防性管理和保障型管理模式转变,从一维向度的工作考核到多维向度的效果评估转变;二是要求大学生教育管理要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相关法规依法进行,从偏重追求教育管理效率价值向尊重和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价值取向转变,从“从严从细管理”向适当使用法律保留原则转变,从偏重结果的实体正义向注重程序正当和证据保全转变,将法制化的水平作为衡量学生教育管理科学化程度高低的重要依据。

2.“灵活化”。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创新教育方式,通过网络教育、现场教育、文体活动、主题班团会教育活动、典型示范教育,体现和保证灵活化。一是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便捷性,加快构建以网络思政为主体,以校园思政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为补充的教育网络体系;二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或实地考察或参观学习或挂职锻炼,接受直观而深刻的现场教育和实践教育;三是在不失严肃性的前提下精心设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校园文体活动,寓教育于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四是因时制宜,围绕学校一定时期内的重点工作,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使思政教育与学习、工作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五是通过挖掘、宣传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进行典型示范教育,积极营造全校“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六是区分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把教育学生与关心学生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实在在的“传、帮、带”活动进行“渗透式”教育。endprint

(三)“精细化”与“生活化”,确保方式方法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是一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社会转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影响因素更加多样。因此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行为呈现个体多样性的特征,他们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但思想信念比较模糊,个性独立、乐观、张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强,价值观念多元、务实、自我,功利性取向明显,道德选择困惑,知行缺乏统一性,网络成为重要的生活工具,但媒介素养欠缺等等。这都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和学生个性特征的变化,在方式方法上要实现精细化与生活化。

1.“精细化”。精细化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求精”强调决策的科学性,追求最佳、最优的解决方案;“求细”强调实施的过程性,细节决定成败,要仔细、细微地对待每一个环节和流程,在“精心”“精细”的基础上实现“精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就是要逐渐以“大锅饭”的群体教育为主向注重分层分类的群体教育与强调个体适应性的个别教育发展,逐渐由软约束的随意性活动向注重目标和规划的制定转变,由简单策划实施向注重过程控制转变,由实施完了就完了的经验型向注重质量评估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需要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这就要求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努力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

2.“生活化”。教育的生活化,是教育应从“理想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目标理想化、内容知识化、价值工具化、过程教条化的倾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实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难以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既以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接班人为目标,又要注重培养文明道德素质优良的建设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要将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思考人生,在深入生活中认知世界,在成人做人中提高价值追求,在回应回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澄清和坚定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上,要坚持显性载体和隐形载体相结合,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相结合,课程载体与活动载体相结合,解决教育载体与管理服务载体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上,要注重时代话语体系的运用,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平等互动中的疏导,注重交际施教中的示范。

(四)“课堂化”与“社会化”,确保途径载体创新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静态和僵化的施教,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中进行的动态性社会性活动,实质是丰富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本质,使受教育者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逐渐由封闭的校园环境、现实环境向社会环境、虚拟环境扩展,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更加深刻,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坚持课堂化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化的新要求。教师由“主演”变成“导演”,学生则由“观众”变成“主演”。

1.“课堂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上课“走不走心”,表现为思政课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有意思”如今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评价一门课程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化,就是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和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责任意识与能力水平;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文化熏陶、实践感知、典型引导”的体系化,心理健康教育“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形势与政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美演绎“课前准备、课内学习、课后任务、心灵家园”四部曲,及时回答学生关心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化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帮助学生把准人生奋斗的“方向盘”,努力激活青春奋进的“发动机”。

2.“社会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在自身实践活动的参与与体验中获得认知、行为验证中获得发展的。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主要是在学校度过,接受教育的模式主要是课堂教育,这不仅让大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较为缺乏,也影响了学校教育内容的认同、接受和内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一是要联系社会实际,回应社会现实,用理论教育解释现实,用社会现实证明理论,从而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的实践;二是要注重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作用,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三是“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要注重实践教学、红色文化教育、军事教育、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创新创业、寒暑假社会实践等育人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中认识社会,在理解社会中提高思想认识,在实践中升华知识、提高素质,将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

(五)“现实化”与“信息化”,确保管理手段创新

“互联网+”时代,代表着最新的、最受欢迎的技术应用,已经成为思想和知识传播及其发酵的重要领域,善于运用互联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新要求。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事实上,学生喜欢和教师在微信或微博“互粉”,说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打造理论主阵地和网络新阵地的统筹的新平台,要形成网上网下相互呼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既要能进行网下说理性教学,也能进行网上图文式展示,又能进行线上线下的联合解说。通过新媒体,学生和教师拉近了距离;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就此,有两点必須做好:endprint

1.“现实化”。“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青年学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关乎一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要“真抓、狠抓、恒抓”。一是要强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积极开发“课堂教学App”“以崇高理想引领学生,以特色理论武装学生,以身边模范带动学生,以组织关怀凝聚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二是要运用多学科研究成果,对传统思想教育手段加以改造和整合,让传统手段在富于时代气息中创新发展。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贴近师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在提升传统媒体影响力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校内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文字有力、广播有声、图片有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

2.“信息化”。青年学子喜欢“说网话、办网事、过网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刻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以精进的态度、创新的意识、多元的格局,统筹协调“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等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实现“互联网+思想政治”的独特育人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信息化,一是要求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和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预测性;二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载体的建设,运用各种新媒体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构建立体化的教育网络,牢牢掌握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三是要适应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当代大学生信息接收的特点,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善于对已有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工,主动抢占网络育人新阵地,在引导中快捷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学生自主辨别、选择、使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独特,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方向的确保、实施的有效性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治教育,将“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教学融入、文化感染、实践体验、网络渗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改革创新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把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遍(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周琢虹.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运用[J].思想政治工作,2009,(2).

[3]彭希林,乔湘平.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4]張 颢.论红色资源开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前沿,2007,(7).

[5]坚持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6]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0.

[7]沿用好办法 改进老办法 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

[责任编辑:曾 菡]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立德树人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