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和成熟的客观环境探析

2017-10-11 15:53任生谋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经济思想抗日战争毛泽东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及矛盾运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执行、根据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峻的斗争形势等客观环境方面对这一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和成熟的原因作探析。

[关键词]抗日战争;毛泽东;经济思想;客观环境

[作者简介]任生谋(1968-),男,汉族,甘肃临洮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9-0004-02

抗日战争时期是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也是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理论、中国古代和近代经济思想以及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关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十大财经政策、以农业为主发展根据地经济的思想及政策、重视和发展工商业的思想及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思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具体内容已另有文章综述,本文将主要对这一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和成熟的客觀环境作以下探析。

一、近代中国社会矛盾运动决定了包括经济结构及其性质变革在内的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和成熟的前提

近代以来,随着封建中国国门被打开,“帝国主义强迫落后的国家按照它的要求进行改造,这完全是为了满足其殖民统治和掠夺的需要,它不愿意更不允许其侵略、压迫的对象真正摆脱落后,成为一个能与之抗衡的先进国家。”①因此,近代中国社会便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相互勾结,联合奴役中国,整个中国主权沦丧殆尽,贫困黑暗。另一方面是一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前赴后继、愈演愈烈。以上特点决定了近代中国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以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内的变革为核心的中国革命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早期的共产党人也比较重视从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上深入考察和分析中国革命。就经济结构而言,认为列强入侵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也促使其经济结构及性质发生改变,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开始动摇和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开始逐步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就阶级关系而言,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帝国主义的附庸,代表中国最落后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拥有一定的经济地位,由于先天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决定了他们无法胜任这一历史任务;中国的工业无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经济地位低下,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坚强的革命精神和较高的觉悟,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中国的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承担着社会的基本生产任务,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深,生活贫困,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这种社会性质、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打碎传统、腐朽、落后的旧制度和体制,重新构建公正、合理的社会新秩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武装革命道路以后,就始终把建立崭新的社会经济新秩序作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总概念,把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摆到中国革命很突出的地位,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就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党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中充分发动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并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原则。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实践及经验总结,到抗日战争时期,党不仅能够把握历史主题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策略,倡导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已经能够严格、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结合抗战形势以及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特点,从经济视角出发,深入思考和探索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问题,揭示其经济规律,制定符合实际的经济政策,总结成功经验并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经济结构及其性质的变革在整个中国革命中的深远意义。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执行,是毛泽东经济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和成熟的政治保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变革服务,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保证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党在初创时期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全面理解和深入研究不够,因此在政治和理论修养上尚不成熟,缺乏对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了解和把握,虽然党在革命实践中表现出了英勇卓绝的斗争精神,但仍免不了屡遭失败和挫折。当然,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担当和追求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中,在中国革命探索实践的逆境中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理论趋于完善。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在危急关头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重要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加快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进程。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党科学地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解决了党在历史主题转换下的政治主张及革命策略问题,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并最终促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1938年9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抗战以来的基本经验,强调党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强调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了党中央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增强了战斗力,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七大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全党的政治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的完全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全面执行,使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它表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②endprint

党在政治和理论上的不断成熟为根据地经济建设以及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成熟提供了有力保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根据地政府从抗战御侮的前提出发,自觉调整阶级关系,狠抓经济建设,推行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发展和丰富了根据地经济,促进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成熟。

三、各抗日根据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峻的斗争形势成为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历史必然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战方针,先后开辟了陕甘宁、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华中等各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多以山地丘陵为主,人口稀少,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产落后。以陕甘宁为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从1931年开始在陕北革命游击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到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使边区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陕北省、陕甘省、关中特区和神府特区四个行政区域在内的边区人民政府。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逐渐成为革命圣地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的中心,这里驻有中央机关、学校、工厂和边区留守部队,加上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不断从全国各地涌向延安,使这里的人口急剧增加。而陕甘宁又地处黄土高原中部,这里土地贫瘠,干旱少雨,人烟稀少,正如毛泽东指出:“陕甘宁边区虽然是没有直接遭受战争破坏的后方环境,但是地广人稀,只有一百五十万人口,供给这样的粮食,是不容易的。”③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国民党对根据地采取的军事摩擦和经济封锁,使边区政府及各根据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军事压力和经济困难,而解决经濟困难根本和唯一的出路就是搞好经济建设。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学国民党那样,自己不动手专靠外国人,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外援,我们主张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并且我们在两三年内“使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解放区,做到粮食和工业品的全部和大部自给,并有盈余。我们必须使农业、工业、贸易三方面都比现在有更大的成绩。”④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党经济工作方法的日趋成熟和经济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根据地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指导方针明确,农业、工商业得到全面发展,各项经济制度也更加趋于完善,经济思想不断成熟,其意义深远。

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实践证明,正是因为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战争环境,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更加充分地发挥了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党在经济建设史上的奇迹,而这也是党在当时的唯一选择和必走之路。

[注释]

①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6期:第49页.

②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9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014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思想抗日战争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元代畜牧业经济思想的探析
2015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境界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