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现状分析研究

2017-10-11 17:24李绪静��
山东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育水平现状分析贫困地区

李绪静��

摘要: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的实施,不仅巩固和加强了义务教育的成果,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但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从而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推动贫困地区的教育迈向更高的层次,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现状分析

教育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一直受人们广泛关注,[1]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核心、最关键、最基础的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前提和保证,教育强才能百业强,教育兴才有百业兴,教育现代化才能实现全面现代化。以人为本,核心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扶贫对改变农村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2]。

一、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现状

教育不仅关系到贫困地区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人们对受教育的认识有了极大地改善,文化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的实施,不仅巩固和加强了义务教育的成果,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并且国家制定了各项措施和政策,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1、受教育的人数增多,人们的知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人口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受教育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实施教育扶贫政策以后,上学的人数明显增加,辍学的人数在逐年减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将会有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从而促使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教育扶贫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文化发展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可以为解决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经济发展与教育文化息息相关。在实施教育扶贫之后,越来越多的儿童实现了自己的上学梦,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3、 教育扶贫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孩子实现了自己的上学梦想,得以继续学习,接受更好的教育。知识与收入是成正相关的。即学历越高,收入也就越高。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需求也会增加,相应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不断的提高。

4、教育扶贫的实施改善了教学资源

在国家实施教育扶贫政策后,有效的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学资源。目前大多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都配备了数字教学媒体,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同时通过省上教师统一招考、特岗教师计划、教师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培训等手段,改变了师资力量不足和学科建设不完善的状况,吸收了大量的年轻优秀教师,为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所面临的问题

1、家庭结构的变动使教育扶贫受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年轻的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使得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形成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那些留守儿童因得不到父母的贴身教育和细心照顾,孩子們的身心受到一定的影响,缺乏母爱或父爱,导致很多孩子形成自闭心理和叛逆情绪。从而使得那些缺乏父母教育的孩子逐渐产生了厌学心理导致部分学生辍学[3]。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落后的思想观念与先进的教育水平不相符

贫困地区自实行教育扶贫政策以来,总体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教育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部分人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仍然存在着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比如说父母在,不远行等。这些落后、陈旧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教育的发展、进步,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教学资源不完善

部分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着教学资源短缺,学校比较简陋,部分教室时刻都有倒塌的危险的现象。部分学校凡遇到雷雨天气,就需要学校教师24小时轮流值班,时刻提防发生意外。教室内的教学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比如黑板破损,缺乏多媒体设施等良好的教学设施。教学工具也比较欠缺。同时,因为在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教学环境较差,优秀的教师比较欠缺。很多学校出现了一个老师身兼数职,带所有课程的现象。

4、学生的消极态度抵触教育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把所有的关爱都集中于一个孩子身上,长久以来孩子们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主的个人主义意识。这些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比较低,思想观念还比较薄弱,同时容易受到思想言论、攀比风潮、社会风气的影响。因为年龄比较小,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心理承受度比较低,承担责任,承担压力,承担挫折的接受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更不利于教育的顺利、健康发展。

三、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

1、自然条件差是教育贫困的首要原因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资源储备,水温气候等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贫困地区多呈现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先天禀赋的不足,一方面阻碍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供也是巨大的障碍。由于技术或者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同样数量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在贫困地区只能提供更少数量的基础设施,所以说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总体来说,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因素是导致教育贫困的首要原因。

2、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物质支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发达的经济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缓慢,受地理因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的工业数量比较少,且比重比较低,发展比较缓慢。而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交通设施,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比较缓慢。所以不利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健康发展。endprint

3、人们的教育观念落后阻碍教育发展

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与教育发展息息相关。教育水平的先进性表现为思想观念的先进性。阻碍贫困地区教育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观念的滞后性,思想观念存在偏差性。主要表现为:国家“城市中心主义”的教育理念、地方政府的“教育无用论”和家庭的“读书无用论”等具有偏差性的思想观念。“城市中心主义”的教育理念导致城乡投入不均,具体表现在课本编制、课程安排等方面脱离了实际需求[4]。

4、政府提供保障的措施不完善影响教育发展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靠基层政府来承担,但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又极其有限,这就直接影响到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正是“村村通工程”已经实施了多年而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的原因[5]。因为教育水平的发展提高,需要全方位,全领域、各部门,各组织相互协作。因此政府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因为缺少有力的保障措施,导致教育资源的损坏与浪费。

四、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外部环境

要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首先要做得就是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大力改善当地的道路设施,国家进行财政支持,增加财政补贴和财政投入,同时进行通过招商引资等措施筹集资金,改善当地的交通设施。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后续保养与维护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全面推动交通设施的顺利运行。

2、增加财政补贴提供物质支撑

一方面,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投资设厂,健全法律法规为招商引资提供方便,减少不必要的程序,提高效率,出台政策支持企业落户本地区,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从而减少失业人口,为返乡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大力宣传科技兴农。根据当地的现实状况,因地制宜,引导当地的农民种植适合本地区的经济作物,大力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产品。进一步发展农产品产业化经营[6],将科技与产品相融合,促使当地的特色产品更好的走出本地,拓宽市场,进而走向世界。改变单一的生产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适当调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促使各行各业共同努力促进经济发展。

3、改变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

应该加大科普教育宣传力度,让家长能够正确的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正确教育引导孩子,促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7],保障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在教育环节上,家长和教师都是重要的环节,家长对子女的受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家长应该积极转变固化的、传统的价值观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8]应该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组织各种有益活动,来锻炼和培养教师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同时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积极给学生传授良好的道德行为,让学生不仅掌握优良的道德理论,更要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做到知行统一。

4、政府提供有效的教育保障措施

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的努力。政府应做好全面保障工作[9],制定相关政策,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领域,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领域,解决丹凤县的基础领域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投资约束机制和风险机制,以促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好的发挥政府的引领、保障作用。政府在采取措施促进教育水平提高中,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主体工作,并做好监督防范工作,努力促使教育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兴洲.公平正义:教育扶贫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2017(3):31.

[2] 金蓮.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2-25.

[3] 彭熙.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4(17):66.

[4] 姚培娟.教育贫困与教育扶贫[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4):99.

[5] 杨树美,李申文.反文化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发展研究及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5):39-41.

[6] 郭英勇.试论中国农民结构性贫困成因及对策.[J],2002(4).57-58.

[7] 周红霞.贫困大学生就学现状及教育模式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02.

[8] 鲁子箫.农村教育扶贫的“因教致贫”困境及观念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12.

[9] 何家理.减轻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与扶贫的途径探讨——安康市教育扶贫模式实证研究[J].山地学报,2013(2):160-167.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xhmks1621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水平现状分析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加快提升军校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