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困境与策略

2017-10-11 18:21丁一��
山东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学生党员话语

丁一��

摘要: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信息多元化时代,思想传播的互动性、复杂性、跨域性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和挑战。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共产党员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组织高度重视和重点培养的对象。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教育不仅关乎党的兴衰荣辱,更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本文立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通过梳理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困境,为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学生党员中的塑造和巩固提供可参考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意识形态;学生党员;话语

一、 新媒体和意识形态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更多以数字和网络形式呈现。新媒体更多以话语传播为手段,以思想传播为核心,具有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为了解新媒体使用情况,笔者对北京某外语高校50名学生党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50份问卷,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从问卷所提关注和使用新媒体平台情况中得出,100%使用微信和QQ,74%关注微博,68%关注各种论坛。由此看出,上述移动互联终端、社交网络平台等应用广泛。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局势。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高校已然成为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 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困境

随着高校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党员队伍逐渐壮大。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学生党员思想观念和价值信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究其原因之一,是在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中缺乏有效话语权。具体而言:

(一) 缺乏对话语多样性的深刻认知

从教育主体论角度来讲,思想传播和知识传递要想起到良好效果应基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因此,教育者应采取多样化语言表达方式与受教育者进行双向互动。在实际需求下的双向互动,话语的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线上话语”的广泛传播,不仅对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学生党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教育者往往“集中化”教育而脱离日常化,过于“官方性”表达而脱离可接受度,更多“灌输式”传递而缺乏互动性,存在“相悖性”行为而缺乏可信度。究其原因为教育者缺乏对话语多样性的有效认知。不能很好地协调及运用线下话语和线上话语、规范话语和流行话语、行为和话语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统一。

(二) 缺乏对话语技巧性的有效运用

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和可视化、动态化、通俗化、互动性的媒体宣传深受大学生喜爱,甚至越“娱乐”越吃香。例如,2016年语言界“网红”中的“吃瓜群众”、“蓝瘦、香菇”、“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等等霸占微信朋友圈和微博话题榜。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合理地运用网络流行语和媒体手段,掌握使用技巧,则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意识形态教育既能潜移默化又能影响深远,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基于技术、资金、时间、内容等方面限制,媒体宣传并非及时和有效。缺乏对话语技巧的有效运用,加之党员教育的严肃性,导致教育过程中话语愈发枯燥和乏味。如何有效运用话语技巧,使得意识形态教育既有严肃性亦有灵活性,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1]

(三) 缺乏对话语内容域的深度挖掘

高校学生党员对相关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学习存在积极主动性较差的问题,价值树立更是浅嘗辄止。更多的学生党员基于“纪律”或“规定”或“要求”被动接触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且往往短暂、集中、表面而不能常态、日常和深入。究其原因之一在于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缺乏敏感度,没有将其视为深度挖掘的“抓手”并结合主流意识形态及学生实际需求加以有效运用。甚至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的现象。

[2]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有着深刻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倾向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巨大且良莠不齐,缺乏对信息的感知和掌握,缺乏对信息内容的理性分析、判断和阐述,刻意回避或无意关注敏感话题和关注度较高事件,将使得教育效果较差或者“负能量”增加。

三、从新媒体角度探究话语在党员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话语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思想,从而影响人的思维。因此,立足于新媒体,应从教育工作者视角探究话语在党员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策略。

(一) 多措并举强化教育互动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话语权平等。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的重要内容,只有本着平等对话原则,加强与学生党员的互动,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才能增强其认可度。互动应采取线上学习平台开发、运用与线下研讨相结合,集中多方式学习和日常学习平台搭建相衔接,官方规范的语言表达和谐

流行的网络用语相互容,实践性学习和网络化指导相促进。通过自由、平等的开放式对话,使得学生党员以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主体身份参与对话,而非被动接收者,从而激发和巩固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

(二) 掌握话语表达宣传技巧

在线上和线下,教育工作者应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和多种宣传手段。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多关注和使用新媒体,尤其是使用人数众多的媒介平台,如微信、微博、论坛、易信等,从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只有走进其内心世界,才能有的放矢,提升话语的可接受度。多关注时政要闻,甚至娱乐新闻等,在对某个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同时,了解、掌握和合理使用最新的网络流行语。甚至可以创造与意识形态相关的用语并进行推广。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可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轻松、活泼的语调或比喻等,让话语更具趣味性。掌握和合理使用多种宣传手段,引导学生党员关注和使用意识形态类的公众号、论坛和APP。精心制作并及时更新可视化、动态化的视频,增强趣味性。增加网络课堂学习、测评力度,让学在平时,考在网络。

(三)挖掘话语内容深度广度

话语内容决定教育效果。主动、常态、深入学习与否取决于内容。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选择上不仅要有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党和国家基本理论、制度、国际和国内局势等等,更应将教育视野投向现实社会热点事件和焦点话题。敢于回答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善于探究其背后的价值倾向,引导受教育者在价值冲突中学会比较、选择和判断。[3]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提升意识形态和党员教育工作之间联系的敏感度以及信息挖掘的敏感度,善于了解、理性分析和判断社会热点事件及敏感话题,并利用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积极阐述,增强教育的正能量。除话语表达的思想内容外,思政话语本身的唯理性和预设性特征较为明显,远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新媒体用语不仅反映大学生期待的话语内容,而且丰富了拓展话语权的途径。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的重要部分,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基于党员身份而使用理性政治话语,也应考虑学生身份融入新媒体话语,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让意识形态教育潜移默化。

[参考文献]

[1] 陈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策略[J].高教学刊,2015,(16).

[2] 黄世虎.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2,(5).

[3] 邓景.唐韬.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以网络用语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4).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学生党员话语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