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党的创建过程中的思想分歧和争论

2017-10-11 18:51李敬华刘书生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年9期

李敬华 刘书生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产生的思想分歧和争论的历史背景、主要问题,对一些人物的错误思想进行了客观评价,以此纪念曾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关键词]共产党早期组织;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共一大

任何政党的创建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过程也一样。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开始,到中共一大胜利闭幕,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参与建党的同志们围绕党的性质、纲领、组织、决议和宣言等问题展开讨论,既有一致的认识,也有重大分歧,甚至激烈争论,最终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建党伟业。回顾党的创建过程中发生的思想分歧和争论,是为了缅怀历史,纪念那些曾经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一、在党的创建过程中产生思想分歧和争论的历史背景

(一)建党过程时间短、进程快。中国共产党是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党的创建时间很短,进程很快。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算起到中共一大召开,仅仅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之所以会这样,其一是当时的形势不允许。五四运动以后,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疯狂镇压革命运动,如果准备时间过长,有可能没等到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就已经被反动派扼杀在摇篮里。其二是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加快了建党进程。当时,列宁和共产国际时刻关注着中国革命运动,在组织、财力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帮助。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遣维经斯基来华考察中国革命运动状况。维经斯基与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多次接触,讨论建党问题,并帮助陈独秀建立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8月,共产国际又派马林来华帮助指导中共建党。1921年6月,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处又派遣尼克尔斯基来华帮助指导中共建党。由于建党时间短、进程快,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多数对列宁建党理论了解不多,在建党原则问题上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思想分歧,从而引起争论。

(二)受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较重。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百家争鸣、名家辈出局面。之所以出现这种文化繁盛局面,一是民族危亡加剧,当时中国已经完全沦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二是北洋军阀连年混战,无暇顾及思想文化问题。三是倡导西式文化的中国大学蓬勃发展,大批留洋知识分子回国任教,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入,如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实验主义等,马克思主义也是其中之一。中国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怀着寻找真理、拯救祖国的愿望,对这些思潮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只要是西方的主义学说,只要看着新鲜,就翻译传播。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我常常和来看我的一个名叫朱谦之的学生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前景。那个时候,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①当时多数进步青年脑子里装满了各种思想主义,至于是否符合中国实际,是否行得通,一时还不及分辨。一些人虽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头脑中掺杂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三)思想理论准备不充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看到了新希望、新曙光,迅速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相继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传播马克思主义。我国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从1919年5月到中共一大召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一百多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通过学习、研究和宣传,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大都接受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必要的思想理论基础。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时思想理论准备还是不够充分的。刘少奇在《答宋亮同志》的信中曾指出,“中国共产党有一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②毛泽东、李达、董必武也有同样的观点。早期建党者大都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如此短的时间决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理解和研究只能达到初步、粗浅的水平,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上,一些人是不够坚定的,像中共一大的参加者周佛海、陈公博等人。思想理论准备不足尤其表现在建党理论上。列宁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创立了一整套系统的党建理论,并与孟什维克等机会主义派别进行了长期的思想理论斗争。但是当时,列宁的重要党建著作国内还没有人及时翻译成中文本。中共一大代表在讨论起草《党章》时遇到了难题。由于陈独秀、李大钊因故都没有参会,其他参会者之前对《党章》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也找不到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党章做参考。张国焘回忆说,“我们又找不到各国共产党的党纲党章做参考。”③参会的共产国際代表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结果在一大会议上,代表们没能制定出一部正式的《党章》,只起草了一个15条500字的具有党章性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这部珍贵的《党纲》的原始手稿可能已毁于战火,现在所能见到的是俄文和英文版本的党纲,经专家研究已证实是真实的。

二、在党的创建过程中产生思想分歧与争论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党的纲领问题。中共一大在讨论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时,代表们没有意见分歧。但在讨论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问题时,却发生了激烈争论,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李汉俊的思想主张偏右,他认为中国革命要走什么道路,最好应当先派人到俄国、德国去考察一下,然后在国内成立一个研究机构,等研究清楚后再做最后决定。他倾向于走德国的议会道路,认为党的斗争要合法,反对搞暴力革命。张国焘、刘仁静则坚决反对,他们认为欧洲的议会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中国共产党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阐述的那样,以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张国焘、刘仁静的主张包含一些正确主张,但是主张直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则超越了中国新民主革命社会的基本国情,思想比较偏“左”。会上多数代表批评了李汉俊的主张,支持了张国焘、刘仁静的意见。

(二)关于党员能否到现政府中去做官或到国会里当议员。当时国内正是军阀连年混战时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在讨论党员是否可以到现政府中去做官或者到国会当议员问题上,意见严重对立,发生激烈争论。一种意见认为中共党员可以到现政府中做官,建议挑选党员加入国会,通过国会开展合法斗争。另一种意见则坚决反对,认为党员一旦加入现政府或者国会,就会逐渐放弃自己的原则,成为资产阶级的一部分,甚至变成叛徒,因此,坚决反对到政府做官或参加国会。由于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只好做出一项折中的主张。《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第14条规定,“党员除非迫于法律,它不得到党的特别许可,不能担任政府委员或国会议员。士兵、警察和职员不受此限。”④这个问题一直到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才解决。endprint

(三)对当时各政党的态度。在讨论对各政党的态度问题上,意见分歧也很大,主要集中在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的看法上。包惠僧、陈公博认为,孙中山与北洋军阀一样,孙中山也是军阀,好说大话,在广东搞军事独裁,军队无纪律,不同意联合孙中山。董必武、陈潭秋不同意这种意见。当时董必武几次发言,认为孙中山与军阀不同,孙中山不是军阀,主张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给以支持。两种意见相持不下,这个问题没有深入讨论下去。一种意见认为,当时所有政党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大军阀利益的,都是反动势力的代表,党都应该永远与其他党派斗争。另一些意见认为,同其他党派共同行动,并不违背我们党的原则。党现阶段最主要的敌人是封建军阀,对于其他政党,只要是反对军阀的,党就可以联合他们。最终结果,会议肯定了第一种意见。

三、如何看待当时的思想分歧与争论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建党思想建立起来的,一开始就坚持了正确的建党原则,受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较小。一些代表提出的错误主张,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受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较重的结果。

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观点,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受特定时代环境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点。比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史研究者普遍认为,由于李汉俊、张国焘、包惠僧、陈公博、周佛海等人后来有的脱党、有的叛党、有的被开除出党,有的还当了汉奸。他们在建党过程中提出过错误的思想主张,就很容易被认定当初他们就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是混进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如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具体分析,这种评价脱离了当时特定历史条件,明显带有格式化和标签化,不够客观和公允。事实上,像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等代表,他們在当时也都是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进步分子,在当时是相信过共产主义思想的,对创建中国共产党是有过一定历史贡献的。但是,也必须看到,他们当初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不坚定的,对党的认识是肤浅和幼稚的。他们的错误思想观点与后来的脱党、叛党以及被开除,存在着一定内在联系。像李汉俊、刘仁静等代表的错误思想主张,是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没有完全克服,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高的反映,不能苛求历史人物,而是应该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作用。

[注释]

①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第128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第220页.

③“一大”前后(一).第8页.

④一大前后(二).第174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