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下浩的前世今生

2017-10-11 19:31张川耀
红岩春秋 2017年9期
关键词:龙门

编者按

拥有独特地理环境、悠久历史文化的下浩,经过湖广填四川大迁徙、清末民初开埠热和抗日战争举国内迁3次发展大机遇,造就了下浩的兴旺繁荣,留下了许多古今传奇和文化遗存。

从小生长在下浩的张川耀先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收集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以翔实介绍下浩的本来面目。本刊特选其一组文稿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下浩,始称“龙门浩”。“浩”者,言水势大。此处长江主流水泾上,顺江卧着两条巨大的龙形礁石,乃分水之“浩梁”,其外系水流主泾,其内为泊船良港。龙形浩梁上溯海棠溪盐店湾,下至玄坛庙野猫溪,逶迤数公里,在天造地设的“龙头”相对处,有五六丈宽的天然豁口,可供船舶进出,古人敬为“龙门”。

龙门浩依赖天然良港,日趋兴旺发达,迅速向周边扩展。于是,人们把龙门浩上游江岸新崛起的地块称为“上龙门浩”,即“上浩”,或“上新街”“下新街”。而原来的老“龙门浩”,则改称“下龙门浩”,即“下浩”。

下浩水陆便利

下浩码头历史悠久、开埠早,对重庆的码头文化、袍哥文化及餐饮文化的形成、崛起和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891年重庆正式开埠,美、英、法、德、意、日、瑞典等外囯列强纷纷在临江港口码头设海关、圈租界、办洋行、招买办……下浩水陆交通便利,港口、集市成熟兴旺。在洋买办的策划引领下,安达森、立德乐、永兴、白理等洋行和信局、航运、仓储、物流、工坊,比赛着圈地、建房、挂牌开张。

1893年英国商人立德乐,不仅在下浩组织猪鬃生产、大慈寺煤炭采掘、卜内门“洋碱”制造,还兴办“重庆信局”,发行了以觉林寺“报恩塔”为背景图案的3个版别邮票,这是重庆地标性建筑首次登上邮票版面。1942年底,宋美龄出访美国,赠送给罗斯福总统的邮册中,就有这枚“报恩塔”邮票。

船进浩梁,货物卸载,乘客登岸,数十条水上人家的棚棚船鳞次栉比一线排开,一帘飞瀑直落江边深潭。从热闹非凡的水码头起坡,踏上石梯登上门朝街,穿行在顺坡而建、逐次攀高的仓库群中,经李家肉店、高家河水豆花、单家冷酒馆、熊习基家棺材铺上行,过永兴洋行、董家桥,进入下浩正街,一条宽阔的青石板大道穿衢而过。然后,上茶亭街、莲花山、聚源桥、一碗水,爬清水溪、张家坡,到汪山,这是自清初湖广填四川后,连接湖广、下川东“行脚起旱”的茶马古道。

在素有“南陲屏障、山城花冠”的黄山,林木掩隐深处有蒋介石官邸、军委侍从室、宋庆龄、宋美龄、张治中、何应钦、孔二小姐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等名人旧居。

从下浩茶亭街经四方街、药王庙,拾级而上是打儿石,左走上南天门,可达涂山顶;向前直行过回龙桥、土地庙、登真武山,有始建于隋末唐初的涂山寺。

與涂山寺毗邻,是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楠木为柱、琉璃为盖、翘角斗拱的“揽胜亭”,亭前立有一根碗口粗、高达数丈、凿有镇妖降魔梵文的铁杵,山因亭得名,所以叫“亭子山”。与亭子山一箭之遥便是明朝万历年间改神庙为道观的“老君洞”。

为消弭战乱、祈祷和平,1930年春,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请段祺瑞、北京雍和宫大经师多杰格西活佛,在南岸下浩后山涂山寺主持西南和平法会,全国闻讯僧众蜂拥而至。下浩觉林寺、大慈寺、药王庙搭棚接纳皈依居士、香客、善男信女,下浩周边客栈人满为患,从下浩上涂山寺的山路人流如织,盛况空前。

下浩繁荣鼎新

下浩濒临长江,紧靠浩梁水码头,被多幢使领馆、洋行环绕,这里的建筑中西合璧、南北兼容,被称为“万囯建筑博览园”。500余米长的街道,商铺、作坊一家紧挨一家。下浩所辖觉林寺、杨家岗、米市街、狮子口、周家湾等大街小巷,像蜘蛛网般因形就势、蜿蜓向四面八方展开。青石板铺成的大街、小路、梯道,串连起一座又一座深宅大院、别墅洋房和见缝插针的穿斗房、吊脚楼。

宋元至明清时期,下浩水陆码头逐渐形成。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下浩老码头、建业岗、枣子湾等依山傍水的环境和码头的便利交通,为外国驻华机构和囯民政府重要机关看好。于是纷纷在此大兴土木,建使领馆、军人俱乐部,修学校、办公机构、高官别墅住宅,设信托,开银行,办进出口商品交易所和工厂,把下浩当作办公、信息交换、生产加工、商业贸易、居家休闲的理想之地。

下浩便捷的交通、优越的位置、成熟的集镇、宜居的环境,吸引了天南地北躲避战火的富商巨贾、官绅豪客、文化名人。他们带来了高雅文化、现代意识、资金技术、经营理念,学校、商行、仓储、物流、各业工厂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38年8月15日,龙门浩至望龙门轮渡开航;1940年2月,下浩建业岗至东水门300门高空跨江电话线路开通;1945年5月,望龙门客运缆车建成。一时间,拉近了下浩与市中心区的时空距离,促进了下浩的兴盛和繁荣。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占领东北,进逼北平,囯民政府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避敌。从1933年2月开始,13427箱故宫文物陆续向南迁徙。随着战局变化,1938年5月,9000箱国宝从南京辗转运抵重庆,其中4000箱书画就秘密存放在玄坛庙与下浩之间、海狮路半坡上安达森洋行的4个库房里,其中又有数百箱文物分别堆放在下浩门朝街合记堆店。抗战胜利后,重庆存放的故宫文物启运南京,后来其中小部分回到北京故宫,大部分被运到台湾。

被誉为“研究抗战时期重庆影剧明星史料第一人”的石曼,曾在他的著述中说,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演艺团体也随迁来渝。中央电影摄制厂、中国电影制片厂、上海影人剧团等携著名演员白杨、秦怡、胡蝶、赵丹、谢添、魏鹤龄、黄宗江等先后落户玄坛庙黄家大院。他们在拍电影、演话剧之余,多次沿着玄坛庙、海狮路、鄂中里、天星桥、望耳楼河边的青石板小道步行往返下浩老码头“美军联络处”(美国使馆酒吧),参加劳军慰问演出、舞会或酒宴,用他们的名望和演艺激励盟军参加抗日作战。每当演员们的身影行进在下浩的滨江小道,便是残酷的战争岁月中一抹靓丽的风景。endprint

紧挨下浩上葡萄院街和彭家湾,与建业岗使领馆区毗邻的龙门浩小学,又名重庆十一中心校,始建于民国初期,迄今已逾百年历史。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让内迁家庭、名流学者、前方将士、工商精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龙门浩小学新建了舒适的教室、调配了最好的师资、添置了最好的教学器材,使龙门浩小学成为国民教育示范学校。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938年为躲避战火,随父母供职机关从汉口撤退来到重庆,寄居在下浩周家湾。袁隆平回忆说,他在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苦难岁月中,听着警报声上课,在防空洞桐油灯下写作业,在浩梁内河滩学会游泳,1942年夏从龙门浩小学毕业。

下浩街市原貌

重庆解放初期,在即将进入下浩正街的茶亭街口有“瑞丰”宅院、陈家铁匠炉、甘张两家裁缝,下几步梯坎是杨家糕饼店,斜对面专卖冰粉凉糕各类小吃,紧挨便是蔺家茶馆兼说评书,再下几步梯坎进入下浩正街。

下浩正街的街口是曾家碾米行,对面是专制蚊烟的段家,旁边是卖香蜡纸烛的摊贩。过了石拱桥有家小邮电所,邮电所正对面是粮店、副食杂品店,邮电所旁是茶馆兼草药铺,草药医生余清曾为著名影星吴茵治好偏头痛,为周璇治愈慢性痢疾,为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医好热毒痤疮。

茶馆兼草药铺隔壁是百货商店。百货商店右侧,是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贞洁孝悌”大石牌坊,牌坊下宽阔的三岔路口是下浩三教九流聚集地:这里有天天坐在牌坊下晒太阳捉虱子的叫花子、代写书信诉状的夫子、专治疑难杂症的游医,还有耍猴戏、习武卖艺的江湖人……

顺着大石牌坊往里走是觉林寺街,两边深宅大院不少。这条街借助溪水之便,从事外贸猪鬃行业的人居多。8年抗战,下浩优质猪鬃作为战略物资,主要出口英美换回外汇,然后购买军火装备部队、购买药品救治伤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往里走便是“觉林晓钟”所在地——觉林寺。走进觉林寺,高大威猛、怒目圆睁的哼哈二将各站一边,向前数步左右各有3尊石仲翁,再向前走过长生桥,桥下是信众居士放生鱼鳖的荷花池,向前10余步,三进大殿,分别供奉着释迦牟尼、观世音、弥勒、药王等佛。往后穿过苇塘柳径,是善男信女放生雀鸟、抛舍五谷的“雀林”,再向后便是始建于乾隆年间的“报恩塔”。

大石牌坊正对面是一溜供销社门面,供销社隔壁是裁缝铺、布匹庄和制鞋社,靠左是龙门照相馆,相馆对面是茶庄、鞋帽店、客栈、剃头屋,相馆左侧是罗家钱纸铺,紧挨着文家白糕店,每年文家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打糍粑阵仗大得很。还有段姓花生大王,除炒卖各种味道花生米,还兼做桃片、糕饼等。夹在花生大王、文家白糕店中间是老字号王记抄手、牛肉面,贺记冒耳头、羊肉笼笼、豆花饭,正对面则是一排四五家风格各异、错位经营的餐厅、火锅、冷酒馆。

花生大王店铺旁边有条通向董家桥的水巷子,行走10多步,便是下浩第一家国营肉店,再往下走10多步是熊家大院。熊家大院对面是下浩第一家機器水(自来水)站,于1956年5月1日建成,从此结束下浩人吃井水、溪沟水,下河到长江挑水吃的历史。水站下行10余步,两条溪流在董家桥交汇。

走出水巷子,左侧是文具店、草药铺、小人书屋、绸布庄,再旁边是义务消防队存放压水机和各种灭火工具的地方,隔壁是大饼夹肉锅魁店,正对面是甜食店和几家专做各种咸菜、蒸菜外卖的铺子,再旁边是利东中药房,紧挨药房便是我父亲开的餐馆。

我家餐馆正对一坡下石梯坎,坎下左边是卖无烟煤、焦炭杠炭的,旁边是做斗笠、雨伞及卖蓑衣、草鞋的店铺,右边卖五金、日杂农具,隔壁是补锅、锔、碗、锡焊作坊,再往下走二三十步是门朝街、望耳楼街口的中兴洋行。

我家餐馆靠右上十几步梯坎便是川祖庙。川祖庙是湖广填四川时期移民的后人于嘉庆年间集资修建的,庙虽不大却极尽天巧。一圈青砖花墙相围,树木扶疏,山门与大殿合为一体,为双檐五椽歇山式建筑。

从川祖庙平行20余步下一坡大石梯坎,便是兴于光绪年间的米市街。米市街、周家湾与下浩浩梁码头近在咫尺,开埠后及抗战时期,多家外资及米帮、药行、山货、棉纱、布匹、茶叶、盐商、钱庄,在此修房建屋,聚福、白理、卜内门等洋行,孙家大院等中西合璧建筑簇拥于此。米市街主要以批发、大宗交易、进出口为主。

抗战期间,西南实用艺术职业学校、武昌中华大学、警察署等机构在此租佃、购买或借用房屋办学办公。

下浩现代写实

1957年海(棠溪)弹(子石)公路通车,1980年石板坡长江大桥建成,下浩水陆码头的功能被取代,“以水为路”的繁荣兴盛一去不返。岁月让这条老街变得面目全非,房屋、街道残破衰败,独具特色的青石板街,被换成了方格子水泥地砖,但依然能从陈旧格局里管中窥豹,追溯体味昔日老建筑、老街的喧嚣繁华。

下浩正街和周边街道,先后3次遭到毁坏变迁。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为反封建破迷信、清除国民党残存痕迹,“贞洁孝悌”大石牌坊被拆、川祖庙被焚、觉林寺被废;始建于清朝早期的药王庙,1957年9月,因寺庙僧侣生产火药不慎,爆炸遭毁,所剩梁柱在全民炼钢时期,全部拆下当作了炼钢柴禾;彭家湾、枣子湾、葡萄院一带按江浙、湘鄂等风格修建的赵家洋楼、汤家花园、夏家别墅、亚细亚洋行、中央印书馆、美军被服厂等10多幢建筑,甚至整条街道被推抹得荡然无存。

第二次是“文革”期间,政府职能部门被造反派夺权“瘫痪”,市政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一些人把下浩由此得名的左侧龙形顺江礁石龙头毁坏;下浩老街独具特色的穿斗房、吊脚楼、上铺板的老房子遭成片拆除,被一栋栋极不协调的“干打垒”红砖预制板房取代。

第三次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因修建南岸滨江路、高速公路、下浩轻轨站、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多层大立交,天星桥、三百梯消失了;老码头、门朝街、周家湾面目全非;龙门浩小学地域被挤压到不足原有的一半;莲花山、茶亭街、望耳楼、枣子湾、被削去大半;四方街、彭家湾、建业岗、上葡萄院灰飞烟灭。

时光荏苒,星移斗转。从斑驳零乱的街道,断壁残垣的房舍,不难看出,下浩一直在开发与保护中痛苦挣扎与徘徊。可喜的是,如今重庆市和南岸区两级政府决定,把“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纳入历史文化老街修旧更新的整体性保护开发。其中,“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老街一期工程已于2017年上半年开工。

(作者系原《现代工人报》社长)

编辑/杨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龙门
铺陈在黄河岸畔的时代壮景
龙门县民俗风情歌舞亮相广州中山纪念堂
龙门踏雪
龙门这边(71)
将影子,印在黄河之上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
龙门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研制
龙门这边(47)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
鲤鱼跳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