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模式探析

2017-10-11 21:25李治权谭缘圆��
山东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农林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服务

李治权+谭缘圆��

摘要:高等农林院校扎实有效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是培育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关键,对落实国家民族政策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Z大学为例,立足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性、特殊性与差异性,有的放矢地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以期为更多的兄弟院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农林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服务

新时期,随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但是,由于民族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这决定了他们必然是大学生中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近些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经济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民族摩擦、利益纠纷催化出新的民族问题,这些因素必定会对少数民族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教育与帮助。此外,高等农林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存在不同,因而对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也会具有自身的特色与规律。因此,针对繁纷复杂的世情、国情、校情和生情,高校农林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发掘其中的深层次问题,探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以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校园和谐。

截止于2015年8月,Z大学共有少数民族学生684人,其中男生271人,女生413人,约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1.8%,包括壮族、瑶族、满族、白族等28个民族。这些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广西、贵州、内蒙古、云南、新疆等26个省;其中人数较多的民族有壮族、土家族、蒙古族,约占41.7%。

研究者对Z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5份,其中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为93.9%。其中,参与调查的男生51人,女生57人;城镇60人,农村48人,主要来自内蒙古、贵州和广西等省市;蒙古族37人、壮族11人、土家族11人。除此之外,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状况,为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撑。

一、少数民族学生因民族背景而具有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少数民族学生因为与生俱来的民族背景,让他们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有其自身鲜明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1.学习基础薄弱,学业压力较大

民族地区的经济背景决定其基础教育的水平、方式和条件会受到限制,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知识面较狭窄、专业学习起点偏低。但是,在国家民族政策的主导与支持下,他们在享受高考降分录取的照顾进入到学校学习,在面对与汉族学生相同的学习要求、培育目标和毕业标准时,因其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的不足与差距,将导致他们学习基础的薄弱被放大。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学习难度最大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课程(39.8%)、英语课程(30.6%)、专业课程(17.6%),这也体现了他们在计算机、英语等方面的学习基础较差、压力较大。此外,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因为语言交流存在障碍,给学习也增加了难度,如不能适应汉语版教材、汉语授课方式等。

2.民族自尊意识与自卑心理并存,心理素质较为脆弱

少部分民族学生受到家庭环境、宗教信仰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会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民族情感较强烈,会关注自己民族的语言、习俗、文化和宗教等是否得到他人的尊重,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容易在与其他民族学生交往过程中因言论、意见不合而出现摩擦与矛盾。调查发现,有41.7%的学生表示因为从小接触的文化不同而与其他民族同学相处时产生过一定的问题。然而,民族自尊意识与自卑心理多为矛盾交织,这是因为其生长环境、受教育水平等的差距,或因为自身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不被接受而形成自卑、嫉妒和不满的心理,在日常交往中就会显得不够自信,容易出现拒绝交往、自我封闭的现象,或是表现为只与本民族的同学交往,形成“小团体”。

3.追求政治进步,价值观趋于多元

根据调查发现,89.9%的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95.4%的学生对“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认识清楚,95.4%的学生表示坚决反对宗教极端和恐怖主义势力。由此看出,他们对祖国充满感情,对党中央高度信任,也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有63.7%的学生表示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其中,以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为例,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热情,28.7%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62.9%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48.2%的学生表示希望社会公益类的志愿活动。此外,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走入大学校园后,开始全面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的渗透、校园文化的渲染,使其在价值选择上更趋于多元。

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Z大学站在统一战线的高度来认真对待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到思想自觉、责任自觉和行动自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Z大學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现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

1.缺乏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

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多,他们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复杂交织,教育管理任务重、难度大。传统的教育管理部门众多,但在面对某些少数民族学生的专题工作上,有因为部门职能交叉而容易出现“政出多门”、重复工作的现象,也有因为部门的职能缺失而造成权责不清、效能不明的结果。所以,设置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部门,梳理工作,强化职能,将显得尤为重要。endprint

例如,广州大学成立了专门新疆生管理办公室——李敏工作室,统筹管理,整合职能,负责政策制定、工作指导、人员培训等,建立了相关的工作机制与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学习、研究国家出台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办法,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带班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业务指导等,这些措施都值得参考。

2.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

随着少数民族学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学生人数上升、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相应的诉求日益增加。此外,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就是协调不同学生群体的利益关系,这就必须要以不同学生群体的利益充分表达为基础。少数民族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自身的利益诉求更应该得到学校的加倍重视。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现有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存在很多不足,如个别教师和管理人员没有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认为“学生必须执行学校规定”,对学生的利益诉求不够重视,处理过程中出现滞后、消极现象;只设置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或学代会召开之时集中予以接待、解答学生提出的相关诉求,诉求表达渠道具有一定的狭窄性;等等。调查发现,77.8%的学生表示渴望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关注学校的改革发展。所以,学校必须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让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科学发展。

3.校园文化缺乏民族文化元素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在校园这个空间中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物资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总和,是一所学校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有着教育、感染的作用。

Z大学已有的校园文化多是与民族文化元素的外在形式进行结合,如晚会上融入民族歌舞形式、举办民族书画展、学校食堂设置民族风味饮食等,多为易于操作或带有娱乐性质。调查发现,45.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校园文化缺乏民族元素。的确,校园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关制度设计等都未能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进行融合发展,缺少民族文化元素或民族特色,如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引入大学课程方面不够重视,在各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里未能组织制度允许下的庆祝活动,未能完善大学校園中的各类民族文化社团的创办,未能提供较好的交流平台使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等,这将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文化适应。

三、思考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新模式

新时期,学校在面对上述矛盾与问题时,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思考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效模式,实现“教育细化、管理细致、服务细心”,帮助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1.设立“多层次”的管理机构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落实专门人员,是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首要任务。学校可以建立三级管理机构,在学校领导层面成立工作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由学生处、教务处、后勤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校内民族学专家作为小组成员,对全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大事务进行决策、研究、协调与应急处理;在学生工作部(处)内设立“民族学生科”,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室,由学生工作部(处)的领导进行日常管理,选拔熟悉民族政策、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老师作为专职工作人员;在每个学院设置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小组,由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等组成。此外,学校在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还需保持管理队伍的稳定性,避免因管理教师流动过快而造成管理缺位、管理效能低下,要保障工作经验的积累与传承。

2.建立“全方位、宽领域”的管理服务体系

鉴于目前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经济困难、学业压力、心理问题等现状,学校可以利用并整合现有的校内资源,构建一个“全方位、宽领域”的管理服务体系,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学业方面,学校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在课堂考核、考试成绩管理、毕业论文设计和学位授予等方面在坚持民族人才培养和学业要求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建立学业帮扶机制,对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较差的课程提供“一对一”的学业援助;积极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生活方面,学校应该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加大对他们的政策帮扶及资助比例,如设置专项的生活补贴。同时,还要重视他们的精神解困和能力提高。此外,学校还应该政策允许的基础上,对各少数民族的饮食、宗教、节日等给予更多的尊重,如强化清真食堂的建设;重视民族节日,适当举办庆祝活动,给予一定节日补贴;在宿舍评比中鼓励他们突出民族特色等。

在心理方面,学校应该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跟踪反馈机制,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提供加强人际交往的各类培训,努力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调试能力。

健全的服务体系能否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服务需求,是否存在过于“溺爱”或“偏袒”,需要畅通的诉求表达机制予以支撑,就要运用新媒体技术、设置定期调研等,拓宽诉求表达的渠道。

3.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既能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又能彰显学校的民族特色,更能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所以,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建设实际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地选择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成分,探索一条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融合之路。

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对民族文化中精神体系进行有益吸收,就需要学校多方力量的合作支持。在领导层面,需要得到学校领导层的重视,给予一定的政策导向,配备物资保障基础,协调各职能部门进行通力合作。在制度层面,引入合理的物资、荣誉等激励机制,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到整个建设过程中来;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把整体融入情况作为相关职能部门的考评指标之一;形成互动交流机制,多与文化部门、兄弟院校、社会组织、学者等进行交流合作、经验探讨与资源共享,助力建设。在载体方面,需要借力新媒体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全校性信息交流平台,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需要利用校园环境,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建筑,营造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需要创办各类民族文化社团,支持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以民族传统节日为结合点,打造精品节庆活动,形成积极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 王建辉,李丽辉,白 亮,杜学敏.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0(5):69-71.

[2] 杨建莺,谭 刚,赵 爽. 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 2014(9):92-95.

[3] 但国艳.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5):57-58.

[4] 闵 辉. 和谐校园语境下高校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11(11):92-95.

[5] 王 晖. 构建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培养发展长效机制[J]. 巢湖学院学报, 2014,16(2):135-138.

[6] 黄尚茂,唐 月. 民族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2(1):110-112.

[7] 刘丽玉,杨韶刚.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基于广州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调研[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33(1):20-24.135-138.

[8] 胡宝国.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涵、挑战及对策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15(7):99-102.

[9] 徐建军.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 徐柏才,姚上海,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林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