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学生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2017-10-11 07:42林海健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团体心理辅导教育实践

林海健

摘要:学生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团体借助一定的载体进行体验式教育活动的过程,它以达到保护生命、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全面育人为目标。而团体心理辅导同样是指团体通过一定的辅导手段创设情境,以体验式教育活动方式促使人与人际交互作用、体验,达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关系的助人自助过程。纵观两者,同具团体性、体验性特质,不同的是,团体心理辅导更具有感悟和分享过程的优势。因此,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作为手段应用在学生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更全面体现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是相得益彰的。

关键词:教育实践;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应用;体验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31-03

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思想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改变了现代教育对严谨的学科体系的迷信和依赖,转向“从经验中学习”,注重儿童的生命体验。在我国,陶行知先生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大力提倡在实践体验中促进儿童成长,他的“做中学”理论为我国的体验式教育开了先河,也为我国现代化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新的全面育人背景下,学生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因应而生,它把校园学习环境延伸到社会生活体验中。但是运用怎么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在校外教育实践中有所体验呢?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恰恰为这体验式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施平台。也成为当下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可以说,在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一方面更能够提升学生集体活动能力、并在活动中培养个人领导才能、加强团体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如何面对胜利、困难、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这种辅导技术的体验(体验集体、体验成功与失败),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的心理状况,提高了学生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

1.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现实意义

团体辅导以心理健康辅导为主,又称团体心理辅导,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在团体内进行人际交往时有相同的目标,并且可以在相互影响的基础上达成一定的共识,形成某种规范的个体集合,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心理帮助和治疗的一种辅导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的顺序不同,传统的教育认知过程是知、情、意、行,即先学习知识,对知识产生情感,上升到意识层面懂得意义进而指导行为。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它所延伸出来的活动理念,则为行、情、知、义,即在活动中通过行为,感受活动带出的情感,并通过这种行为体验进行自我总结知识收获、感悟和分享,从而懂得活动的意义,最终将这种体验和收获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这种用行动感悟对于参加者有着很大的触动,而活动带出的体验和感受对培养参加者的大集体意识、积极心理、团体协助能力等都有很大裨益,也是学生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顶层目标。

1.1 有助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提高群体效应。群体动力学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者——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整体比部分重要,群体作为一种内在的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孤立的个体。个体在群体中生活,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个人生活空问,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场的制约。学生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团体性。一个良好运转的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这种力量来自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使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紧密相连,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因此,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中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和非常好的辅导效益。

1.2 大大丰富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内涵。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下所设计的体验式活动是多样性的,它可以是文娱类的、康乐类的,也可以是唱游类的、拓展类的,甚至是竞技类的、心理类的,例如通过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利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达到集思广益、互帮互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能很好的应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其优点主要有:

⑴适用面广,既可以针对具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十人左右的小组,又可以针对几十人的发展性群体;

⑵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投入;

⑶耗时短,效率高,收效好,每个成员既是"求助者"又是"助人者",可在有引导的相互影响中多视角地学习,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在团体中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影响或改变个人的某些自我概念或想法,还可以协助解决原本在个人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

1.3 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促进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一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德育过程中,教师单纯的“晓之以理”不仅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让儿童感觉麻木,因此,道德认知的進步并不代表道德行为的养成。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通过活动体验的应用,在促进青少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位一体的发展方面,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不仅补以“动之以情”,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真实或模拟真实的生活,让他们通过对所处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产生与环境相联的情感反应,并在价值观念的冲突碰撞中学会选择,从而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模式。

另一方面,社会化是使人从生物个体发展成具备社会成员素质的"社会人"的过程,青少年时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自我意识发展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而这些任务都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当代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乔治·米德(G.H.Mead)认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承担和扮演角色的过程,即逐步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与要求,并且尽量按照别人的期望与要求去承担和扮演角色。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正是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交往平台,给了他们丰富的角色扮演机会,从而促进他们形成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endprint

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学生校外实践活动中运用的设计原则

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应用到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中,在方案程序设计上通常要优先考虑几个要素:团体成员的特点、团体的规模、团体活动的时间和频率、活动的场地、所需的设备材料。特别要考虑一些常用的团体辅导游戏活动,要根据本次设计的目的、人数以及场地器材等情况变换形式和类别。如:导师团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在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嵌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游戏、节目排演、任务等的形式进行,如各班分开时会进行彩虹伞、同心圆、信任座等游戏,全体集中时会进行拍手游戏、带动唱、唱游、团体舞蹈等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活动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性的发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要关注孩子的当下需要,从而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自治、自觉、自动地参与活动。

2.2 生活性原则。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应该用生活的内容教育、影响学生的生活化进程,让少儿具有足够的生活力,从容地走向生活。也就是说,活动要充分体现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创造安全和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教育宗旨。

2.3 实践性原则。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通过丰富的、自主的体验活动,激起自信心;通过集体、小组合作的问题解决活动中的困难,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磨练自己的安全自护意志品质,培养和发展创造力和忍耐力;通过活动反射出现实生活的问题,形成生活认识、生活感情、生活态度,从而提高适应能力。

3.充分体现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活动中阶段性设计的侧重点

3.1 关系建立阶段。(一般用1~2次活动时间段完成)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创设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心理氛围,使团体成员有安全感、肯定感、归属感。例如:在活动开始阶段,基于同班同学,可以设计一节"我们这一班——和谐班级,平安相处"的活动课,通过视频辅导,促进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和上进心;基于同级同学或不同学校学生共处,则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如"猜猜我是谁——将个人的资料做成名片展示并介绍",通过游戏让成员们彼此相识、彼此认同,消除沟通的障碍,引发成员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促进成员参与互动活动。

3.2 主题实施阶段。(一般用6~8次活动时间完成)这个阶段的活动设计要注重营造充满理解、关爱、信任的气氛,创设特殊的游戏或讨论情境,使成员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成员开始融入团体之中,并找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他们彼此谈论自己或别人共同关注的问题,分享成长体验,争取别人的理解、支持,利用团体互动,增加对自我与他人的觉察力,把团体心理辅导作为练习和改善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实验场所,以期能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去。每次活动后,团体指导者还要请成员们做出分享,及时地交流种种新的认识及感受。

3.3 团体结束阶段。(一般用1~2次活动时间完成)经过多次的成功团体心理辅导之后,成员之间已建立了亲密、坦诚、相互支持的关系,对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可能会感觉依依不舍,有的还可能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因此系列团体心理辅导要提前几次预告团体活动的结束。要处理可能的分离焦虑,做好结束活动,这对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设计游戏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成员能逐步摆脱对团体的依赖,把团体学习成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团体成员之问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继续保持联系,在必要时可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成长评价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结束阶段的一个重要程序,让成员填写"成员评量表",通过自评和他评等形式,交流、分享个人的心理体验和成长经历。

4.实施者在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中體现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特性

一是专业性。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实施者和设计者,务必在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前对游戏的实施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论证,例如:通过聘请相关专家联合指导研发课程;通过对内部员工心理咨询师、心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组成专业的团队;对活动进行系统分类与深入剖析,更多关注团体成员的自我心灵成长与个人目标等。

二是深入性。团体的体验过程可以视作一个团体的生命成长历程。设计者可以根据团体过程的五个阶段所设计活动课程:

第一阶段:开始——成员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是获得安全感;

第二阶段:转变——成员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是被真正接纳和有归属感;

第三阶段:团结和凝聚——成员需要认识人的行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第四阶段:工作和产生——成员最主要在利用团体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五阶段: 结束——成员必须对自己的团体经验作结论,并向团体道别。

三是趣味性。团体心理辅导技术采取以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主动地参与和体验,其游戏性质使得青少年更乐于参与其中,使他们可以更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体会活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体验和认识,收获过程而不是结果。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带领者务必要晓得自我开放、忘我、尽情、回复"童心"心态、自信心、镇定、避免冷场。

总之,把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应用到学生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更有效地让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管理情绪,培养积极心理;懂得时间管理、学会探索学习技巧;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与信任,更为融洽的与群体合作;学会感恩,加强与家人的亲情联结;珍爱生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承担责任,培养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圆.团体辅导:理论、设计与实例[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08

[2] 孙义农.钟志农.小学生心理辅导[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09

[3] 卢勤.周宏.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1.06

[4] 樊富珉.结构式团体辅导与咨询应用实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06

[5] 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7

[6] 梁东标,汤礼深.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丛书系列1-9[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09

[7] 田国秀.团体心理游戏实用解析[M].学苑出版社出版. 2010.05

[8] 赵勇. 体验教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69.

[9] 赵向华. 体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C]. 现代教育论丛,2007,(6).

[10] 王锥铭.浅谈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

[11] 康丽颖. 现代校外教育的基本特征[J]. 教育评论, 20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团体心理辅导教育实践
积极心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