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护助力活化、以活化提升保护

2017-10-11 10:02闻瑞东
山东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活化

闻瑞东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依然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庞大工程。当前,重视微改造,精准发力,是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

现代建筑的大量侵袭,旧时代的城市建筑似乎相形见绌,被忽视、被强拆、被抹去,成为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牺牲品。“保护”,一般指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及其景观环境的改善、修复和控制。“活化”是指发挥老建筑最大的历史价值,借此宣传其相对应时代的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大众保护老建筑的意识,是创新的保护,激活城市的生命力。

广州是1982年我国第一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2200多年历史,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城市格局和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是千年商都、南国明珠。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庞大工程。当前,重视微改造,精准发力,是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有效途径。

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一些建筑仿古的城市老街,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具备一定比例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往往都携带着城市真实的历史信息,反映出城市在某一时期的历史特点,使得城市散发出一种古色古香的历史韵味。随着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已经开始从建筑向空间转变,建筑群落的布局、历史景观的打造、人居环境的修复等都成为保护的重要议题。显而易见,历史文化街区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依然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它所承载的社区应当依旧是充满活力的,在记载城市过去的同时延续着城市的未来,源远流长。

一、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具有文物遗存、古建筑成片、历史风貌完整兼具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州有历史文化街区26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内,其中越秀区有9处,荔湾区有13处,分别约占全市的35%和50%;另外海珠区有3处,黄埔区有1处。广州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前提下,需要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再利用,要用活化来唤醒记忆、传承历史,用活化来打造历史街区品牌,使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与新业态的调整、“文商旅”的融合等同步发展。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初次划定了广州的历史城区范围,明确了受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20.39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26片历史文化街区、19片历史风貌区、93个历史村镇、40条骑楼街、7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了《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已认定被保护历史建筑两批共478处,实现了广州历史建筑保护零的突破。开展了首次全市文化遗产普查,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在普查中进入保护名单。设立了“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自2015年起政府每年投入6000万元用于文物保护工作。广州市人大审议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名城保护的范围覆盖了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名镇名村等领域,政府将投入资金用于保护历史建筑。逐步完善了管理运行机制,市、区、街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初步形成。开始注重公众参与,听证协商,关注市民权益,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广州市重大民生决策公众意见征询委员会制度(试行)》。

考察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蘊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原有建筑设施不能满足城市新功能的需要,部分建筑年久失修、质量欠佳,由建筑围合形成的传统空间肌理受到现代城市肌理的侵蚀,需进行改造与更新。

从整体上看,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街区承载的功能较为单一、业态简单、缺乏特色,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需求;街区的交通组织不够流畅,道路两边的建筑布局较为紧蹙,步行空间狭小;街区景观破坏严重,无法形成让人驻足停留的景观节点,不能体现和还原当地的历史风貌;街区的基础配套设施较差。破败与没落令人唏嘘。而且由于区域广阔、发展不同步,历史建筑权属部门众多、管理分散、产权复杂,活化利用周期长,见效慢,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等各项工作存在一定问题。

二、对待历史文化街区的两种模式

对待传统城市空间,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不顾传统空间的文化价值,全部拆除之后进行所谓的三通一平,在旧址上重新建立现代化的城区。这种做法虽然能够节省成本,大大减少开发难度,但是对文化的漠视和抹杀是十分残酷的。这种拆真建假的操作,产生的后果是过于商业化和绅士化,失去市井生活,呈现出碎片化、孤岛化。另一种则采取保守的方法,将古城区看成文物一样保护下来,即使是更新也要求修旧如旧。这种开发模式,虽然将古城区保护了下来,却是不可持续的方法。因为没有经济的支持,政府和个别的保护单位没有能力维持偌大的一个低经济效益的城区的持续存在。因此,必须对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予以清醒的认识、准确定位,合理地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共生之路。

三、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的思路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是一项社会和媒体关注度高、各方面诉求多元、矛盾利益集中的工作,需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需要结合创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谋定而后动。在市、区“共编、共用、共管”的管理模式下,要摸清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家底”,重视微改造,精准发力,通过以点带面,加强历史建筑的精细化管理,切实保护广州历史风貌和城市记忆,以小步快跑的渐进方式对广州历史建筑进行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endprint

一是重视针对历史建筑个案进行具体指引和技术服务。

历史文化街区的组成细胞是历史建筑。广州历史建筑中,居住类建筑数量最大,占总体80%左右,若以现状功能论,为居住功能的更超过90%,私有产权情况占总数70%以上,历史建筑保护问题复杂,保护、修缮工作可控度较低。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发展和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广州自身的实践,重点开展重要景观地段的建筑设计提升工作,对历史建筑高度、色彩、风格等进行引导与控制,强调精细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强化广州的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延续地域文化特征和元素。对历史建筑物使用者提供历史建筑日常维护、修缮的技术和政策支持,确定历史建筑修缮、维护、利用程序,合理引导历史建筑的日常维护、修缮和活化利用。通过微改造、个案修缮来促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带动街区的整体活化。

二是引入商业运作,盘活历史文化资源,营造街区文化氛围。

历史文化并不排斥商业运作,引入商业运作,可实现一定的经济回报。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手工艺、老字号,吸引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入驻历史文化街区,也可以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发展空间、打造文化品牌,引导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升级发展。如我们的新河浦逵园、红专厂、太古仓等利用旧房屋、厂房、仓库等,这类小、微企业的繁荣发展,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和风貌,也丰富城市的文化景观,迎合了产业调整,使整个历史街区得到活化和有效利用,成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是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活化试点。

选取条件成熟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活化利用的试点,落实实施主体和资金,重点修缮建筑遗产、提升公共空间,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品牌。优先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活化试点的城市更新项目。通过城市更新项目活化历史文化街区,对试点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统筹整合,进行宣传推广和产品的打造,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构建“文商旅”融合的特色旅游文化体系。

四是拓展融資渠道,寻求多样化的政府-社会-市场合作共赢方式。

加大政府投入,政策扶持。如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历史建筑专项维修资金,或为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提供“改善居住计划”性质、“保护手工业和小商业基金”性质的财政补贴,鼓励私人修缮历史建筑,使历史建筑的文化功能得以延续,历史街区经济活力得以重振。加强宣传,鼓励并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除了政府为主导的投入外,还应鼓励社会资本大规模融入。可通过市、区共同出资、邀请社会资本加入的方式,成立混合型项目建设公司,负责项目投资运营,通过市场运作,增强土地与物业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发动全社会参与。如筹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益基金”,广泛吸纳来自企业经营收益和各种社会力量捐赠的资金。

历史文化街区应当基本保留街巷的传统格局,在街区整治中应保留历史街巷的走向和路网结构,改造街区的建筑,其功能、形式和尺度应与保留的历史街巷相协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以宜居居民条件为首要原则,尊重旧城风貌,保护古城各街坊传统特色布局结构,对现状用地结构中不合理以及与发展定位相冲突的用地进行调整,配备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调整各文物保护单位用地,搬迁不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功能的建筑,发展文化与旅游事业,营造街区的传统文化氛围,以文化体验休闲的方式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在传承和创造空间结构肌理的同时注重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与生活品质的提升.做到环境更新与功能更新相协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与文化基因,要通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来化解目前城市形象千篇一律的呆板。

以人为本,彰显真诚。街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百姓生活品质的提高。历史文化遗产应多方位探索其活化利用方法,对于“人”而言,历史景观的再生能够展现对当地居民的尊重,从而获得他们的认可;而由景观呈现出的街区历史环境又能震撼游客的感官感受,加深游客的印象和体验。在“有限改善”的基础上促使原住民提高生活水平,以保持街区延续和营造传统生活方式和氛围。保持地方特色突出历史文化内涵并能朝着健康方向不断生长的能力,打造“让本地人喜欢的街区”。与此同时注入新的业态,活化产业结构,与旅游业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结合,提升街区自身的造血能力,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街区,从而使历史街区焕发新的青春华彩,打造“让外地人喜欢的街区”。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化就是更好的保护。

(作者单位:广州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保护活化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有机酸对五种人工合成磷酸盐活化作用及活化途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