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2017-10-11 10:07黄长健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思政课高校

摘 要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相对薄弱。本文认为需梳理高校思想政治课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探究其优化路径,以加强高校思政课大学生民主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 社会主义 民主价值观 教育

作者简介:黄长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27

一、高校思政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主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维护人民主体地位与自由权利的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之根基。

民主价值的实现需要民主教育。因为民主是建立在公民深厚的民主修养基础上的,而公民的民主修养,则要通过民主教育才得以实现。很难想象在一个公民普遍缺乏民主知识、民主信念、民主能力的国度里,会有健康的民主制度运行。刘少奇指出“中国是一个缺少民主传统的国家,一般说人民没有经过民主训练,不懂民主,而我们党内,也有很多党员不了解民主……我们要以民主精神教育中国群众,甚至在党内也有实行这种教育的必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民主价值观状况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的民主建设,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大学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大学时期是他们的民主观念趋向成熟定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十分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民主充满了热情和幻想,另一方面,特别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偏离甚至走向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对立面。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民主价值观教育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民主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不断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学生民主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等弊端,因此,进一步梳理高校思想政治课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探究高校思政课加强民主价值观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提高思政课大学生民主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是基于实现中国梦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价值理想,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基本理论教育的同时,努力提升学生民主能力,致力培育学生的民主人格,使他们成为实现中国梦、民主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基本理论

对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是确立社会主义民主信仰、提升民主能力以及养成民主人格的认识基础。

一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最基本的理论,主要包括:民主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是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发展。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组成,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集中体现。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最新发展。主要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社会主义民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加强改进党的作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等等。

(二)培养学生民主能力

马克思认为,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是将理想实践外化为现实的中间环节。民主能力就是公民为维护和实现其公民民主权利而参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践行能力。民主能力主要包括理性能力、表达能力、协商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是理性能力。理性是民主的前提与基础。只有理性才能将人从种种迷信与依附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主体,只有理性才能使公民明确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及其界限。只有具备理性能力的公民才能有效的参与到公共政治生活中来。

二是表达能力。表达是维护公民主体利益的前提条件,是公民必备的基本民主能力,是实现民主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社会要体现公民的主体地位,就需要公民就公共政策与事务发表观点时做到逻辑清晰、语言准确、表达流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共识实现民主。

三是协商能力。一定政治共同体中的公民自由权利必须通过公民讨论、协商和广泛的政治参与才得以成为现实。这就需要公民具有超越个体的视野,对别人的观点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甚至做出必要的妥协,才能达成理性共识实现个体利益诉求与公共善的双重实现。

(三)培育学生民主人格

民主人格是一定民主政治关系在公民个体层面体现出的精神特征及与个体精神一致的外在政治行为的统一体,同时也塑造影响着民主政治关系。现代民主人格精神主要表现在自由精神、平等精神以及法治精神等方面。endprint

一是自由精神。自由,是民主的起点与终点。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包括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人身自由、和财产自由等。但是这些自由民主权利的实现还依赖于公民积极追求自由的精神状况。自由精神倡导公民的积极维护自由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绝不屈服任何阻挠、强制、蒙骗和诱惑,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二是平等精神。民主精神同时是一种平等精神。平等是指公民无论性别、无论年龄、无论种族、无论职位、无论财富多少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样的权利。平等精神要求公民参与社会各项活动时不因为社会成员地位、性别、种族、民族和财富的不平等而侵蚀其应有权利,也不允许自身的合法权利因地位、性别、种族、民族和财富的差异受到歧视。

三是法治精神。法治是民主的体现与保障,没有法治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民主,公民的法治精神是民主价值是否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法治精神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人们尊重法治和尊重法律权威的一种意向和价值追求,其内涵包括法律至上精神、主权在民精神、善治精神、公正程序精神、限制政府权力精神等等。 这些内化于公民内心的精神外化为民主的实践,才能使得公民权利保障得以成为现实。

三、加强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民主价值观教育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教学目标重理论灌输忽视能力培育与人格养成、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效性较低等弊端,处于相对弱化的状态,需从下几个方面着力加以解决:

(一)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该部分内容零散分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中,存在逻辑体系欠严密、现实针对性不强等缺陷,需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既理解马克思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基本原理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中国特色;既有一般理论教学也有针对性的现实回应;既能培养学生扎实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功底也能培养民主能力和民主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夯实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学实效性的课程基础。

(二)提高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思政教师素质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对高校从事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的思政教师而言,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必须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民主价值观基本原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历史与现实逻辑,才能讲清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其次,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观点鲜明、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讲解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基本原理,而且要求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去感化学生,在情理交融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再次,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民主品格。身教重于言传,如果教师秉持专制的教学态度与工作作风,对学生民主人格的养成就会起到消极影响。具有民主人格的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将教学看成是师生共同进行理智探险的过程,使课堂变成平等讨论和自由交流的场所,着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才能引导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

(三)强化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观点,要求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也必须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只有与民主实践相结合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民主意识,提升民主能力,涵养民主人格。而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的薄弱环节正是实践教学,因此,高校思政课强化实践教学很有必要。既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教学诸如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专题论坛活动等等,也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教学诸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强化教学实效性。

注释:

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1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3.

张瑶.法治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魂.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2).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