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绅士教育”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7-10-11 16:51杨君志
山东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洛克启示思想政治教育

杨君志

摘要:作为完成现代化进程最早的国家,英国的“绅士教育”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之处,“绅士教育”是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英国“绅士教育”进行历史回顾,分析其对英国的影响,对于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洛克;“绅士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一、英国“绅士教育”的历史回顾

“绅士”一词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弗吉里奥的著作中,早期“绅士”是与封建贵族相联系的,指“那些因其出身和血统或因其美德而变得高贵知名的人,是仅次于国王的最显赫的一个等级,它由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以及那些被称为上层绅士的人、勋爵和贵人构成[1]。”在15世纪时,“绅士”与“出身”、“上流”、“地位”等词汇相联系。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最早在教育领域将“绅士”一词引入,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健康、举止得当、具有纯洁情操、高尚道德和判断能力的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社会活动家,[2]”这一时期的“绅士教育”是与封建贵族子弟的教育息息相关的。到了17、18世纪,“绅士”一词已经并不完全和“出身”、“地位”相联系,那些凭借自身努力而不靠出身和地位的人也可以成为有教养、风度翩翩的绅士。英国的贵族体系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随着封建贵族的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和一些新贵族能够努力成长为英国绅士群体的一个部分,灵活的英国贵族体系成为“人们跻身贵族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3]。发源于意大利的“绅士教育”在17世纪的英国成为一种系统的教育理论,弥尔顿和洛克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弥尔顿在《论教育》一文中认为“完善的、高贵的教育就是培养人在平时和战时能公正地、熟练地、高尚地履行其公私职责的那种教育”[4]。洛克继承了弥尔顿这一思想,并在《教育漫画》中全面阐释了“绅士教育”思想。

在洛克看来,“德行、智慧、礼仪、学问”四种精神品质中,“德行”是第一位的,一个人的德行就在于能够控制自身的欲望,拥有处事的道德哲学。“‘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精神的外化,它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向上流社会看齐的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杂了各阶层的某些价值观念融合而成的。”[5]当然,洛克认为的绅士不仅仅是行为举止上拥有“上流社会”的风度,更是一个实干家,新晋的绅士应该是具有从事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需要知识技能的务实性人才。洛克还认为健康的身体是绅士成功的关键,因而他主张人从小开始就要做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户外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洛克把礼仪教育作为“绅士教育”的重要环节,从儿童时期就应该进行礼仪教育,在与他人交谈过程中保持谦虚的态度,并克服一些交往上的不良行为。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是在反对封建教育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但究其实质,它依然是资产阶级价值观下的产物,是一种扩大了的贵族教育,它将教育对象严格限定在中上阶层以上。17世纪之时,绅士教育所提倡的“绅士风度”逐渐从上层渗透到下层,成为英国传统民族文化和特有的外在评价形式。洛克的教育思想主要针对儿童,19世纪的教育家纽曼的教育思想则指向高等教育,在著作《大学的理想》中,纽曼认为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最好的教育就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公民,这种公民就是“绅士”,“大学教育是通过一种伟大而平凡的手段实现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目的,”[6]纽曼的教育思想是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绅士教育,而洛克的教育思想则是17世纪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贵族相对峙的产物,到了19世纪,纽曼的教育思想则是对工业革命下科技思潮的一种回应,一方面,他认为大学里自由教育与实用教育可以并存,另一方面,他突出大学的教学功能而否认大学的科研职能,可以说,纽曼的思想里带有严重的理想主义色彩,他维护传统,又努力强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其保守型的思想在19世纪后期遭到批判。

英国的“绅士教育”思想,是从反传统到维护传统的转变,从激进的现实主义到保守的理想主义的转变,英国独特的“绅士教育”文化都是从这一体系中滋生出来的,这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绅士教育”思想对英国的影响

英国的“绅士教育”作為其特有的教育形式,其形成和发展与英国传统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它也受到西方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绅士教育”根植于英国社会的传统。

首先,促使英国社会价值取向一致。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并不彻底,教会依旧负责着学校中的许多任务,这就使学校中的教学内容中不可避免的带有许多宗教的色彩,而到了16世纪末期,英国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民对现实感到不满,从而转向对教育领域的探索。19世纪以前的公学教育是一种传承贵族精神和绅士风度的教育,它所要培养的是具有永恒贵族品质的精英,使其各方面都达到上层阶级的绅士理想,这样的教育氛围促使各个阶级价值理想趋于相同,共同促成“绅士风度”的养成,并达到“绅士”的境界。英国的“绅士教育”是中世纪贵族精神和资产阶级价值观相融合的产物,是英国文化趋同的结果。

其次,“绅士教育”思想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所遏制。19世纪30年代,英国各大高校开始发起具有成人高等教育性质的大学推广运动,但是由于“绅士教育”在英国根深蒂固的深刻影响,其运动进程缓慢,传统的英国绅士教育比较注重人文精神,而忽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这就使得英国的科学技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中始终没有一席之地,直接导致了英国自19世纪中期以来的科技落后,而像法国、德国等国家在该时期的教育体制已经相当完善,在此基础上产生大学改革运动,使得这些国家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与英国拉开距离。

最后,英国“绅士教育”过于保守,缺乏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对“高雅”、“风度翩翩”等的追求致使他们在生产的过程中缺乏实际的创造能力,竞争意识淡薄,阻碍了英国社会后期的科技、政治、经济等的一系列发展,“绅士教育”过分传统是英国从“日不落”帝国退居“二线”的重要原因之一。endprint

英国“绅士教育”对本民族乃至全世界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而在今天,“贵族绅士教育”的积极影响对英国乃至所有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的消极影响也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借鉴作用。

三、“绅士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英国的“绅士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土壤,也有其发生的特殊文化条件,它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绅士教育”思想,塑造了传统英国人的全部性格,从诞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绅士教育”不仅仅在英国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即使放在现在的中国看,其内部的精华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极大的启示。

其一,要加强综合性课程体系建设。“绅士”不仅仅是一种外表言行上的风度翩翩,更需要有充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洛克认为“绅士” 除了要掌握 “读”、“写”、“算”等基本知识之外,还需要学习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几何等的其他知识,以充实知识储备。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科专业划分过细,有的学科完全是以利益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有的学科完全没有联系,即使有所联系,但是基于专业化培养下的学生其自身创造力和思维的发散性很难发挥出来,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可以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技术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设置交叉性课程,将相关专业进行合并讲解,将专业与社会相对接,直接把教师所授知识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联系,建立学——研——产一体化的综合性培养路径,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二,要重视高校礼仪教育。英国“绅士教育”十分注重礼仪教育,礼仪是国家、民族、人们之间交往的秩序、方式,以及在交往时能彼此友好接受的外在表象的道德规范。洛克十分重视礼仪教育,认为礼仪是“绅士的第二美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手段把人朝着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上培养,除了要培育人正确的三观外,还要培养其良好的性格、羞耻心以及名誉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作用,礼仪内在形式为人的思想道德品格,外在表现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礼仪是获得他人好感的重要方法。但在我国目前的大学中,普遍有有损大学生礼仪形象的行为发生,不尊老爱幼、不尊敬师长、不尊敬同学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等,都警示着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刻不容缓,作为高校,要形成有仪式感的礼仪教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来告知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灌输式的教育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不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旺盛期,心强力壮,一旦遇到一点小事情,可能都会因为冲动而產生不良的影响,要让礼仪教育有仪式感,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学习英国“绅士教育”思想中的礼仪之道,同时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知识,并将这种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在遇到事情时,能够做到以礼待人,引导大学生把遵守道德规范和礼仪行为的养成始终贯穿于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

其三,立足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际,积极吸收“绅士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加强对大学生意志的磨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性质具有本质的差别,在借鉴“绅士教育”思想发展我国德育教育之时,要立足我国思政教育的现实情况,积极吸收“绅士教育”中的有益成分,对于其中传统的、保守的要将其排除在外,多方位的坚持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英国的“绅士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意志力的锻炼,而我国高校学生除了在开学前的军训锻炼外,大学期间也就再无其他的有正规组织的全校性质的意志锻炼活动,到了大学里,有的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有的则抽烟、酗酒,甚至染上毒品,意志力脆弱,没有自控能力。因此,应该把加强大学生的意志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艰巨任务,高校应该多为学生创造条件多举办一些有益于大学生意志力提升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自控能力,使得他们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大学以及今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易红郡.英国教育的文化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103.

[2] 王晓华.断裂中的传统——人文视野下的大学理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5.

[3] 张斌贤,王晨主编.大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7-98.

[4] 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189.

[5] 钱乘旦, 陈晓律.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408-410.

[6] 纽曼.徐辉等译 大学的理想(节本)[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7-98.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44)endprint

猜你喜欢
洛克启示思想政治教育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