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民兵大智慧

2017-10-12 03:14
新传奇 2017年32期
关键词:战法日寇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中的民兵大智慧

地雷战使得鬼子害了“精神病”——绳子恐惧症,日军常常陷入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苦境。民兵破路的时候不小心将裤带落下,鬼子见状趴在地上,离七八百米派伪军用铁丝勾住裤带一头拉,拉出发现原来是四尺长的裤带。

抗日战争中,我军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有220万民兵和1000万以上的自卫队这样一支强大群众武装支援。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没有这些群众武装力量的配合,要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中,民兵共作战29.6万余次,歼敌10.6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

民兵组织遍布敌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指出:“武装民众实行自卫,并配合军队作战。……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8月,我党召开了洛川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

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民族战争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动员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从陕甘宁到晋察冀,从晋绥到晋冀鲁豫,从山东到华中、华南,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了人民自卫军和民兵组织。开始,各地民兵称谓不尽相同,有的叫自卫军、“青抗先”,有的叫游击队、模范队,还有的叫做基干队,后备军等。最早正式称民兵的,是晋察冀的北岳区,以后各根据地逐步统一规范了称谓和分类,统称民兵和自卫队。

民兵和自卫队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37年至1940年,我军由3万人发展到50万人,民兵和自卫队发展到500万人,抗日根据地人口达到1亿;1941年至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我军减少到30万人,民兵和自卫队减少到200万人左右,根据地人口也减少到了5000万人以下;1943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我军发展到了91万余人,民兵和自卫军发展到了1220万人,全国19个解放区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550万人。

缺少武器弹药,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自制地雷,对日军进行袭扰

地雷战害鬼子得了“精神病”

抗战中,原始的大刀、梭标、斧头,自然界的水、火、石头,都变成了民兵杀敌的武器。他们创造了许多灵活巧妙、神出鬼没的独特战法,把日本侵略者打得晕头转向。

麻雀战。这是民兵在抗战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作战方法,也是最能发挥民兵特长的游击战法。其基本特点是以少量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出没在山野密林、狭窄隘口、街头巷尾、地道暗洞、青纱帐里,像麻雀啄食一样,东一枪、西一枪,出敌不意,扭住敌人,一阵猛打;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消失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枪声大作,杀声四起,使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甩又甩不掉,陷入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苦境。

地雷战。地雷战首先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民兵发展起来的战法。1940年春,河北省安国县东赵、西赵两村的民兵,在反“扫荡”中把两枚手榴弹埋入地下,炸死了两个敌人。于是,各村纷纷效仿,利用废铁壶、瓷瓶子、瓦罐子等,装上炸药,以杀伤来犯之敌,取得了显著的战果。此后,各地民兵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制造了铁、木、石、瓷地雷等,发明了拉火雷、踏火雷、电火雷、定时雷、连环雷、绊雷、跳雷、飞雷等几十种埋雷方法。

缴获的鬼子独立第三旅团第六大队代理大队长菊池重雄的日记写道:“地雷战使我将官精神上受威胁,使士兵成为残废,尤其要搬运伤员如果有五人受伤,那么就有60人失去战斗力。”民兵破路的时候不小心将裤带落下,鬼子见到趴在地上,离七八百米派伪军用铁丝勾住裤带一头拉,拉出发现原来是四尺长的裤带。地雷战使得鬼子害了“精神病”——绳子恐惧症。

地道战。抗日战争中期,由于日寇加紧对我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扫荡”、“蚕食”、“清乡”,处在平原地区的抗日军民,没有山林和水泽可依,于是就发明了纵横交织、户户相通、村村相联、不怕水淹、不怕毒气,既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战,成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一大法宝。仅1944年冬季,各抗日根据地的平原地区就挖地道达1.25万公里,成为抗击日寇的一条伟大的地下长城。

战争史上创造奇观

除了上述基本战法外,还有一些战法起了重大作用。

破袭战。这是广大民兵和群众创造的又一战法,它不仅适用于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信联络,如公路、铁路、桥梁、车站、码头等,而且适用于对敌人的仓库、工厂、矿山等进行破坏和袭击。广大民兵经常以隐蔽、突袭的战斗,配合正规军对敌人的铁路、公路和交通枢纽进行破坏,挖路基、扒铁轨、炸桥梁、打火车、割电线、平围墙、阻河道、毁码头等等,有些地方在一夜之间就出动几万或几十万民兵和群众,把数百公里长的铁路、公路全部破坏,将电线割断,电杆锯倒,使敌人的交通和通信联络陷于瘫痪。1939年,安徽省肖县就出动20多万民兵和群众,参加了陇海铁路大破袭,一夜之间将100多里的铁路全部拆掉,枕木、铁轨、和电线、电杆一起运回根据地,日寇被迫停车10天,使其西运计划流产。

围困战。就是对敌人的据点和碉堡实行封锁,把敌人围困在据点和碉堡里,使其没吃没喝、走投无路,最后将其挤跑、赶跑或歼灭。太岳沁源围困战,就是广大民兵和群众围困封锁、制服敌人的一个典型战例。1942年9月,日寇纠集了1万多人,分14路进犯我只有8万人的沁源县抗日根据地,并在沁源县城安了据点,妄图把沁源划为“剿共实验区”。这里的民兵在敌人到来之前,一面把人民群众转移到山里,一面实行“坚壁清野”。敌人占领沁源县城后,见不到人,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一切供应全靠外地。广大民兵和游击队又密切配合,到处截击,袭击敌人的运输队,无奈,敌人只好外出四处抢粮,可又遭到游击队和民兵打击,只好呆在据点杀马充饥……这场围困战,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终于把敌人困出了沁源县城。

伏击战。一般分为待伏与诱伏两种。待伏,是在得知敌人出动的兵力、时间和必经之路后,预设埋伏,待机歼敌。如1944年农历4月的一天,太岳区安泽县风池、高壁等地的民兵,获悉日寇骑兵运输队要给府城的敌人送粮弹,民兵们便在距府城西12公里的柳寨村做好埋伏。当鬼子的运输队进入伏击区时,地雷“轰轰”地爆炸起来,一时浓烟滚滚,杀声四起。仅七八分钟时间,33个鬼子就被消灭了32个,一个受伤的逃进了府城据点。

此外,抗战8年中,广大民兵和游击队还创造了窑洞战、联防战、捕捉战、水上游击战、拔点战、攻心战、坚壁清野等战法。这些神奇巧妙的战法,对于配合主力作战,粉碎日寇的“扫荡”,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中国国防报》)

猜你喜欢
战法日寇抗日战争
雪域高原,行军千里练战法
日寇血手又伸到华中来了!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狂雪
——为被日寇屠杀的30万南京军民招魂
臧纡青和他的“伏勇散战法”
略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法的创新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
我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日寇“三光”政策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