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为何成《西游记》流传最广的故事

2017-10-12 08:52
新传奇 2017年33期
关键词:白骨妖精八戒

三打白骨精为何成《西游记》流传最广的故事

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但在原著小说中,这不过是并不起眼的短短的一回,和波澜壮阔的大闹天宫以及一波三折的三借芭蕉扇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但它为何会成为《西游记》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呢?

矛盾冲突:在整部《西游记》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打白骨精”可以称得上是《西游记》中相当著名的情节了,各个版本的西游影视剧无论进行了多少改编,却都保留了这一情节未作删改。事实上,大名鼎鼎的白骨夫人在《西游记》中所占的篇幅实在不算多,相比于牛魔王、六耳猕猴等其他妖精动辄三到五回的篇幅,白骨精仅仅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出场,并在本回结束时就被孙悟空打作一团粉骷髅。这样一个按照戏份来看仅仅是龙套级别的妖精,为什么却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妖怪”,甚至一度入选中学课本?究其原因,就在于“三打白骨精”在整部《西游记》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情节上,“三打白骨精”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师徒矛盾的爆发点。之前唐僧刚刚收服了沙僧,而后便是“四圣戏禅心”,将猪八戒贪慕女色的特点暴露无遗,而孙悟空也在这一回与八戒结下了一点小小的梁子,这就为后来八戒屡次三番进谗言陷害悟空埋下了伏笔。之后的五庄观一行更是让唐僧因为孙行者的鲁莽易怒而吃尽了苦头,唐僧也因此对悟空心怀芥蒂。在这样的铺垫下,白骨精才欣然登场,并且选在了孙悟空去南山摘桃子,唐僧三人饥肠辘辘之时变作一个手捧美味佳肴的妙龄女子,果然成功迷惑了师徒三人。虽然之后被赶回来的孙悟空用火眼金睛识破了,但她马上“因地制宜”进行了后两次变化,若不是孙行者慧眼识妖,恐怕白骨夫人就能够得偿所愿了。白骨精的前后三次变化均有内在联系,环环相扣,越来越有欺骗性,真称得上是“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这三番变化虽然没有使她成功地吃上唐僧肉从而长生不老,但在情节上却巧妙地引爆了师徒一行积攒起来的矛盾,从而引发了《西游记》中的第一次师徒决裂——“圣僧恨逐美猴王”。

然而“三打白骨精”对于《西游记》情节的影响并不就此而止,在接下来的四回中,师徒三人在黑松林被黄袍怪收拾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唐僧先是被擒,后来又被变作白虎,猪八戒被打得藏进树林不敢露面,沙和尚战败被擒入洞府,小白龙怒作龙形欲救师傅却险些丢了性命,而这些,通统都是因“三打白骨精”而起。可以说,如果没有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就没有孙行者的三次挥棒灭妖,也就没有唐僧恨逐爱徒,宝象国之行也便不会如此的惊心动魄一波三折。作者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紧密安排,不可谓不巧妙。而这样的矛盾爆发,也使得师徒四人解开了心结,感情更深了一层,相互之间也多了理解和信任,令之后的西行之路更加顺畅。

个性鲜明:正符合政治严肃时期的革命信条

在人物塑造上,“三打白骨精”突出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西游记》中的人物塑造艺术是渗透在小说中的方方面面,往往从细枝末节甚至一两句对话中反映出人物的性格。而在第二十七回中则通过一系列矛盾集中暴露出了主要人物性格中的诸多缺点。唐僧的善良在书中得到了多处刻画,作者无时无刻不在强调这位圣僧的“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但在“三打白骨精”中,却暴露了他愚善的一面。他不仅在一开始因为肚子饿而无端批评孙悟空“常怀懒惰之心”,而且不肯听从悟空关于少女是妖精的判断,一味相信对方是好人,还傻乎乎地劝妖精“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孙行者将妖精打死后频频念动紧箍咒催化矛盾,最终还忠奸不分地将孙悟空逐出师门,致使大圣落泪远走。这就体现了《西游记》人物塑造艺术中的多面性,唐僧的善良在面对唐皇和普通百姓时是催人向善的,但在被妖怪迷惑时却有时会不辨忠奸,以善因结恶果,令亲者痛仇者快。

不过“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他骄傲爽直,在师傅抱怨肚子饿的时候进行夹枪带棒的回应,引起了唐僧的不快,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在进行辩白时也非常直接,直指其他人被妖怪迷惑的事实,甚至揶揄唐僧看上了妖精,不让他降妖是因为想要与之入洞房,直接激化了师徒间的矛盾。而且他总是先行动再解释,认出是妖怪后,“掣铁棒,当头就打”,吓得唐僧滚下马来。这样不由分说地一棒打死,固然果断坚决,但却没有考虑唐僧身为凡夫俗子的接受能力。再加上妖怪故意留下迷惑唐僧的尸体和八戒不停地进谗言,唐僧气的频频念动紧箍咒也在意料之中了。然而这里确实也有一些奇怪之处,“当坊土地、本处山神”等神仙们既然愿意为孙悟空做个见证助他降妖,为何不能在唐僧面前为他美言几句消除误会呢?大约这一场“圣僧恨逐美猴王”也是佛祖安排好的劫数吧。不过这番劫数中更加突出的是孙行者的嫉恶如仇和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在八戒和唐僧的衬托下,更显得这样的品格难能可贵。况且如果没有这三次机智果敢的当头一棒,那么“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程度必然要大打折扣。

1961年,毛主席和郭沫若观看完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郭沫若作《七律·看》,第一句是:“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的问题。唐僧被认为是人妖不分的典范,而孙悟空有火眼金睛,一眼看穿妖魔鬼怪牛鬼蛇神,不仅打倒,还要将重要的妖怪打三遍,正符合革命群众打倒搞臭的革命信条。

所以,在一个政治严肃时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和大闹天宫一样政治正确的重要文艺形式。

克贪克淫:暗合佛教“五停心观”中的“白骨观”

“三打白骨精”还暗合佛教“五停心观”中的“白骨观”。“白骨观”隶属于“不净观”,佛教徒据此来战胜贪淫,即“白骨微尘,归于虚空”。清代道士悟元子评点的《西游记》时称其“可齐一生死,亦为看得透彻,脱壳出世之一法”。白骨精一变为妙龄女子,又变为满脸荷褶的老妪,再变为满口佛语的龙钟老人,最终被孙行者一棒打死,化作骷髅一堆,这正印证了“白骨观”中的“人事无常,表色皮相皆为白骨骷髅”的观点。

“白骨观”的修行有两大功用,一是克贪;二是克淫。而第二十七回中师徒这一番折腾,正是起自于唐僧的一句:“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在孙悟空回答荒山野岭无斋可化之后,他竟然恼羞成怒,无端批评一直以来尽职尽责的大徒弟“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难怪前人点评时说唐僧是“以饥渴之小端,起贪痴之妄念”。而八戒作为天蓬元帅下凡,却没能看破妖怪的伪装,也正是被对方的美色和手中的食物所吸引。美色和佳肴,两者得一便可把八戒迷惑得一步也挪不动,何况白骨精两者皆备呢?也难怪他之后坚持认为对方不是妖精,不仅努力为之辩白,还开动脑筋频频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终说服了唐僧将孙悟空逐出师门,使大圣伤心远走。可以说,“三打白骨精”的这番磨难,起因是唐僧的贪念,而使矛盾激化的则是八戒的贪念。贪念恰是“白骨观”的修行所力求克服的,据《禅密法要》说,修行“白骨观”有所成就后,便可以“少欲知足”,不再为美色佳肴所诱惑。《西游记》的主旨百年来争论不休尚无定论,它既是一部游戏笔墨之作,却又蕴含着一些深刻的哲理,“三打白骨精”就体现了《西游记》的一特点,看罢这一回固然让人痛恨唐僧和八戒,对孙悟空产生无尽的同情,却又能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这就使得“三打白骨精”有了更深的寓意。

“三打白骨精”虽然在小说中仅占据短短一回的篇幅,但却在情节、人物塑造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百年来一直为读者津津乐道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说《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高潮迭起的交响乐的话,“三打白骨精”就是其中无可取代的一段华彩乐章。

(《北京晚报》2017.5.7、《北方文学·中旬》2015年5期)

猜你喜欢
白骨妖精八戒
八戒打工(下)
八戒打工(上)
妖精的音乐会
妖精的跳棋
妖精的音乐会
无题
在下雨的夜晚遇见妖精
海洋中药白骨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执子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