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材里“中国”究竟什么样

2017-10-12 08:52
新传奇 2017年33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国教材

外国教材里“中国”究竟什么样

孩子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往往形成他们对某一事物的第一印象。那么外国教材中,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是以怎样的方式出现的呢?外国人的中国观是如何形成的?会不会颠覆我们过去所学?

美国历史书中的台湾、贸易、人权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乾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权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俄罗斯学生读“天下”中国

俄语中的“中国”(Kitay)一词实际上是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的谐音,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俄罗斯中学生迷恋中国少林功夫

“中国”在俄语中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直译过来叫做“天下”。如果说前一个称呼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中性词,那么俄罗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词称呼中国时,包含着的尊重与称赞之情不言而喻。

俄罗斯学校——俄大学前教育无中、小学之分,只分为10或11个年级——使用的教材并非由国家统一标准,所以版本较多。由阿斯特列里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对中国的介绍比较详细,也最有代表性。这本书是俄联邦教育部推荐教材,供10年级和11年纪学生使用。

《世界文明史》课本中只对几个国家单独开辟章节进行介绍,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中,中国所占篇幅最多。

《世界文明史》第四章名为“古代中国”,共分三节,分别是“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中华文明的成就”。

该章开篇就对中华文明赞誉有加,写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历经数千年仍然完好地保持了文化传统的延续性,这真是个奇迹。”

对中国文明的介绍始自黄河和长江流域,书中称这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然后从商代开始对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浮光掠影的描述。

对于商代的青铜器等出土文物,文章称其工艺精巧,形神兼备,这些数千年前的物件已经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任何事物的材料、造型与内涵都必须和谐一致。”和谐一致性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的基础。在中国人看来,生活中的一切看似混乱驳杂的现象,实际上都只是事物多样性的表现,它们都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书中还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学者康拉德的一段话:“中国很少发生极端的现象,中国社会在多元对立的历史文化形态中保持着平衡。”教材中写道:“难怪古代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作为中华文明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书中称中国人的家庭观是一种“家庭崇拜”。书中这样描述:“中国人在所有亲人包括自己面前很有责任感,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权力做出辱没祖先的事情。所以中华文明的道德观念非常发达。”

文中写道,中国在发展中也学习西方的经验,但是成功地避免了许多国家在开放过程中都会出现的“自我迷失”或“全盘西化”倾向。

中国“继往开来”的能力在书中得到认同。教材中写道,中国人民不断从本国的古典文化中吸取养料,得以让现代大众文化保持着很高的艺术水准。传统哲学思想在新时期的中国社会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中国大众世界观的形成,“而且这一思想就像中国的武术、饮食和医药传统一样,在西方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

结束语这样写道:“当代中国已经成为成功转型的高效现代化国家典范,她正充满自信地展望着未来。”

德国教科书里的“中国崛起”

“造纸术来自中国。人们将麻布、树皮等煮烂了,将浆水晾干压薄,也就成了纸。早在1400年,在纽伦堡(德国中部城市)就有了第一家造纸厂。这种新的书写材料比之前使用的牛皮纸要便宜得多……”这是德国小学五年级历史课本中的一段文字。如果说德国的孩子从这个时候开始对中国形成印象,那么首先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该是一个神秘的文明古国。

“Das Reich der Mitte”是德国书本及媒体对中国的称呼,中文的意思是位于中央的帝国。这个帝国曾经的辉煌和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世纪,只有皇室才有权利享受书写的艺术。有了纸以后,手工艺者和商人都能够学习书写和阅读了。算术和买卖合同如今可以用‘白纸黑字’来展现。这项中国发明(造纸术)是不是比火药(另一项中国发明)更加具有造福人类的意义呢?”

这是德国小学课本对中国四大发明的描述片断。古老、神秘、文明、领土辽阔,往往是德国年轻人对中国的最初印象。他们对中国的兴趣,就始于此。

在柏林某文理中学的图书馆里,存有一套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编写的《政治教育信息》丛书,凡是对政治感兴趣的学生和老师都可以查阅。这本书这样写道:

“自从80年代以来,有两件事情让这个世界发生了彻底持续的变更,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和与此几乎同时发生的苏联的衰落……(中国)这个‘中央的帝国’在不到几年的时间内就从国际政治舞台的边缘再度回到了中心。”

“中国的崛起扎根于70年代末邓小平领导的经济路线的根本变革。中国自从那时起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世界银行曾经预测,因为中国,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的地位将于2020年不复存在。”

对于中国的崛起,大多数德国人,包括中学生,都是不会表示怀疑的。中国多年来近两位数的发展速度更是让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坚信不疑。

一些学生还告诉记者,他们学汉语,除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之外,更主要是认为随着中国地位的不断提升,掌握汉语将成为他们今后事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新华网2011.6.23、《环球》2007年第7期)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国教材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