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弹自尽,就一定死得成吗

2017-10-12 08:52
新传奇 2017年33期
关键词:中弹防弹衣子弹

饮弹自尽,就一定死得成吗

子弹的威力有大小,防弹衣的防御功效也有自己的限度。不是所有子弹在所有距离都能被防弹衣拦住。比如离射击者太近或者对方射击枪的威力太大,防弹衣就将无能为力。

一片焦土的战场之上,一颗炮弹飞来,主角眼疾手快,在以运动员般的优美姿态进行完跳跃、匍匐、翻滚等一系列高难动作后,身后炸起一团巨大的火云,而我们的英雄背对火云奋勇一跳,接着站起来继续奔跑;

叱咤风云的主角在戏楼被人暗算,敌众我寡的拼杀之下,右胳膊中弹受伤,但他毫无惧色、就地一滚,左手捡起枪来,立刻被圣斗士星矢附体般满血复活,突突突扫清全部敌人;

身手敏捷的独狼特工,在打斗中挨了一枪,却为了隐瞒身份而无法去医院,于是若无其事般强撑回家,拿起用火烫过的钳子,咬住毛巾自己将弹头取出;

可是到了大反派走投无路,绝望之下把枪管对准脑袋,瞬间就一击毙命……

有人挨一枪就死,有人怎么打都死不了、吐血三升还能手撕鬼子,难道真是路人和主角之间跨不过去的鸿沟?

关键部位中枪也会有存活机率

死,还是不死,主要看中枪部位的问题。一般来说,若是脑颅中枪,人基本上就会死:只有不到10%的人最终能活下来。全美国每年有20000人死于脑部中枪,存活率仅有5%,而脑部中枪后不仅存活、并且还能维持一定生活质量的,只有3%。

还有研究还发现同样是大脑中枪,迎面开枪的存活率比从侧面开枪的存活率要高,主要原因是子弹从前往后穿过大脑,通常只会伤害一个半脑(左脑或右脑),留下另一个完好无损。

一个人的右脑受损,左半边肢体可能受到影响,但是认知、记忆、语言这些功能是左右脑共同控制,所以不管哪边受伤,都会保留一部分功能——这比左右脑同时受伤要强得多。当然,最幸运的情况是只有一个半脑的一个脑叶受伤(每个半脑分为四个脑叶),这样可以将功能损伤降到最低。

当然,除了指向脑袋,还有一个连续剧和电影中最喜欢用的自杀方式:把枪管伸进嘴里饮弹自尽。因为枪管受到限制、不易移动,伸进嘴里比顶在脑袋上的自杀方式要更靠谱些——在开枪的那一刻,人的求生本能往往会让自己产生轻微的手抖或者转头,原本该爆头的枪子只好用来打脸了。

相较于普通防弹衣,液体防弹衣由凯夫拉防弹纤维和相关特殊液体构成,可迅速分散子弹的冲击力,防弹效果好,减缓子弹对人体的冲击。图为防弹效果对比图。左为普通防弹衣,右为液体防弹衣

至于围绕着心脏和肋骨的胸腔中弹,死亡率则分歧更大:动物实验的结果显示,穿透性的胸部枪伤死亡率高达85%,而实际枪伤案例中,如果能让心脏坚持跳动到送至医院,死亡率则会降到20%。

心脏中弹当然是最严重的伤,而即使子弹没有击中心脏和大动脉,肺部中弹也是一种十分致命的伤:正常情况下,空气只能从气管有控制地、徐徐进入肺部,而一旦胸腔被打穿,大量空气就会迅速地涌进胸膜腔,挤压肺部,导致肺部爆掉。医学上将这种空气进入胸壁、挤压肺部的现象成为“气胸”。当然,一旦胸部中弹,灌进肺部往往不仅是空气、还有血液(称为“血胸”),但不论哪种,都会造成肺部被挤、塌陷、爆掉,从而导致人体迅速缺氧而亡。

时间和空间上的毫厘之差都决定生死

躯干、腹部、脏器受伤和组织撕裂都可能因为失血过多而导致休克和死亡,而脆弱的呼吸系统受伤也会迅速引发致命的缺氧,子弹在射入人体之后的轨迹千差万别,时间和空间上的毫厘之差,都可能产生生与死的千里之别。

战争片里,一片机枪扫射过去,群演炮灰们应该做何反应?是直挺挺地定住、痉挛然后倒下?还是向后跳起来,被子弹击飞?

这就要看子弹杀伤的方式了:大多数现代战争所用的子弹,最主要的伤人方式,是穿透人体的那一道轨迹。这条轨迹上可能撕裂组织、划破器官,造成失血而导致死亡。别看一个子弹的个头不大,因为速度巨大,同时还在高速旋转,子弹在穿过身体的时候会引发周围空气的迅速膨胀,形成一个空腔,空腔会挤压周边的组织和器官,所以往往打进人去时一个小孔,打出去时就会扩大成好几倍的大洞。

而炸弹爆炸时产生的弹片的扩张力度就更大,所以战争中所用的子弹,通常不会留在被击中的身体,而是直接穿过。这就意味着,子弹所携带的动能,并不会转移太多给中弹的人——所以中弹者不会被击倒、反而应该一抖,然后本能地向前倒下。

那有没有中弹之后会向后倒的?有。一种是子弹被留在身体里;另一种则是目标穿了防弹衣。

防弹衣也不是魔法保护罩

首先,子弹的威力有大小,防弹衣的防御功效也有自己的限度。不是所有子弹在所有距离都能被防弹衣拦住。离射击者太近或者对方射击枪的威力太大,防弹衣就将无能为力。譬如著名的FN 5.7mm手枪,就因为多次打死过穿着防弹背心的警察,被各国警局命名为“警察杀手”。

与此同时,就算防弹衣拦住了子弹,没有让子弹射入人体,也未必能保人安全——子弹虽小,却携带着巨大的动能。物体的动能是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子弹的速度翻一倍,那么它的动能就会翻四倍。而子弹击中防弹背心却没有洞穿,就会把它全部的动能都转移到被击中的目标身上,形成一股巨大的冲击。

实际战争中,也有许多穿着防弹衣的士兵,不是被子弹打死,而是被震死。子弹击中防弹衣、或者附近炸弹爆炸的那一刻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可以震断肋骨,肋骨骨折插入胸腔、心脏,一切就结束了。

现在,专注于安全技术的莫拉泰克斯纺织技术研究所用一种不同寻常的物质来制造防弹衣——液体。这家位于波兰的研究所最新测试一种“剪切增稠液体”。这种新材料不仅重量更轻,比标准的防弹材料更柔韧,又能提供更加安全的保护。

这是因为普通防弹衣一般由20-40层凯夫拉防弹纤维构成,不易分散子弹的冲击力,容易造成深度创伤。而液体防弹衣由凯夫拉防弹纤维和相关特殊液体构成,可迅速分散子弹的冲击力,防弹效果好,减缓子弹对人体的冲击。

怎样让死刑犯完全感觉不到痛苦

那么,有没有一种死法能让死刑犯们死得足够快,完全感觉不到痛苦?

大脑中枪作为最迅捷的死法,如果中得合适,是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的。原因是这样:我们并不是活在“当下”,而是活在自己所感知到的“过去”里。外事外物和我们自身的一举一动,要被听到看到触摸到、再由大脑处理成信号被理解,都需要时间。有研究汽车安全的专家指出,人接受刺激、感知刺激的过程,需要0.3秒至1秒不等,这个速度其实是很慢的——汽车的气囊从撞车到完全胀开,只需要0.03秒,是人类感知时间的十分之一。

现代步枪,以最广为人知的AK-47为例,发射的子弹速度可以达到700m/s,而子弹在500米外穿过一个基本制式的美国钢盔之后,还能保持350m/s以上的速度。

和子弹的速度相比,人类神经系统传输信息的速度就逊多了:速度最快的A-alpha神经纤维,通讯速度也只有120m/s,而主管痛觉和冷觉的A-delta神经纤维就更慢,最高不会超过30m/s。

这就意味着,当一发子弹以500m/s的高速横着击穿脑颅,从额叶、颞叶、再到顶叶、枕叶,疼痛的信号还没来得及传递、甚至感觉都来不及产生,与疼痛有关的神经就已被切成了碎片。

(《医学争鸣》2002年23卷8期、《新京报》2015.4.19)

猜你喜欢
中弹防弹衣子弹
自由
地产圈反贪风暴,万达不幸“中弹”
三颗子弹
子弹VS防弹
Karma:让子弹飞一会儿
子弹
没看到的才是真相
反垄断:外企“中弹”
印新防弹衣,1秒钟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