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校外美术教育的新追求

2017-10-12 00:51侯令中国教育部艺教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
少儿美术 2017年3期
关键词:框架美术家长

■文/侯令 中国教育部艺教委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

过去的一年,是校外美术教育异常活跃的一年,是寻求变革的一年。有两个新的追求说明了校外美术教育正在迈上新的高度。

一、课程建设

这一年,在很多的场合听到了对课程的议论。“东扯葫芦西扯瓢那不是课程”“课例也不是课程”“随意性的课更不是课程”。大家都认识到了课程建设才是校外美术教育最根本的工作,抓不好它,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

1.这一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编写的《中国校外著名美术教育机构精品课程丛书》出版了。这套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课程编制与课程实施融为一体,使校外美术课程初步有了严谨的面貌,体现了课程理论的新发展。

这一年,首都师范大学的年轻教师黄露博士,出版了《与众不同·儿童美术系列教程》,在研究校外美术课程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这一年,在重庆举办了校外美术课程培训班,来自全国的200名教师接受了培训,编写了个教学案例。培训分三个部分,一是介绍课程设计原理,二是《想象力训练》小板块设计案例,三是《儿童原创绘本》小板块设计案例。

2.从哪些方面编制课程?这就涉及对校外美术教育课程的理解问题。于是,许多教师都以框架的形式,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想法:

首都师范大学的年轻教师黄露博士在重庆的会上提出的课程框架是:“设计基础——年龄”“课程核心——思想、情感、方法论”“教育过程——感知观察、情感叙事、审美修养、品格养成”“学科本体——美术表现语言、美术创作规律”。

黄卫最近提出的是“主题性课程”:一棵大树上有许多枝干,那就是被分解的一些学习任务,是子课题。他认为,“生活与文化”“学科”“学习者”是课程设计考虑的出发点,这是他提出的三个框架。

黄露主编的这套课程丛书,是对儿童美术课程的有益探索。

这一年,在苏州“精彩艺术”的讲坛上,尹东权画室的尹庄提出了另一框架:“视觉启蒙,融合表现,深入创造”。

中国儿童中心在2013年就提出过课程的框架。他们当时列表,反映了对校外美术课程发展方向的早期理解。可惜后来者居上,他们的后续研究反而没能跟上。不过,他们提出的框架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

品格素养创造表现工具材料课程内容美术启蒙3—5岁美术兴趣 美术基础 美术提高5—8岁 8—12岁 12—16岁

我们可以看到,几种不同的框架着眼点并不一致。有的是从美术教育功能上出发,有的是从课程内容出发,黄露则把两者融在一起。这些框架为我们深入思考课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在黄卫举办的课程培训班上,很多教师对主题性课程进行了编制。如《艺术媒材》小组的教师们交出的课程是:第一课《纸》由五节课组成,“纸之初”“纸之语”“纸之迹”“纸之意”“纸之归”。第二课《布艺》也由五节课组成,“编织天地”“浴火重生”“在路上”“生命的律动”“布一样的山川”。第三课《自然材料》的五节课是:“呼吸”“找自己”“城市再造”“疯狂原始部落”“时空面具”。第四课《综合材料》的三课为“万物萌生”“鼎鼎生辉”“舌尖上幸福”。

这样的系列课程编制,对教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它有助于克服校外美术教育中的教学随意性,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和教学的关系。虽说有的课题成人味道比较浓,还没有来得及与课程实施挂钩,但有了这样的开头,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他们的尝试,正好说明了在新一年的课程培训中应当努力的方向:1.深入学习课程理论;2.在课程实施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3.教师要树立起课程意识。

黄卫主讲的『主题性课程』,引导教师们设计出了许多精彩的课程

二、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很多的校外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很看重上课后孩子完成的一张画。特别是家长更看重这张作业,因为他们认为作业代表了孩子的“学习成果”。

可是,也有的校外教师却从另一种教育理念出发,不强调结果,更强调过程。

北京的“丽娟艺术机构”,有与众不同的课程理念,他们的课程是主题性的,半年才让学生完成一个作业。半年?是的。而且作业不是一张绘画,而是一个装置,或是长卷,是由许多小朋友合作而成的艺术创作。他们针对儿童的特点,摸索出了一套创作作品的有效程序,这就是:

发布主题——了解情况——收集素材——头脑风暴——描绘草图——材料实验——进一步推进——作品制作——完成作品——作品阐述。

在他们的画室里,也能看到一张张作品,那是小朋友创作的草图。最后完成的作品,你还要到单独的陈列室里去看,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经过半年学习的劳动成果,是一些装置艺术。如架在树上的房子、悬浮在屋顶的“城市”……

丽娟艺术机构认为,孩子学习艺术绝不是单纯地为了画画。我们要孩子学习艺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学会用视觉艺术语言表达想法。为此,我们引导孩子们欣赏美术作品、小组讨论、看录像、听音乐、表演、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美术课。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从4岁开始就建立起探索的态度和习惯。

这种系列性课程,或者被称为主题性课程,近年受到更多学校的关注和实验,广州的杨红女士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设计课程的。她的《挪亚方舟》一课,就是典型的装置课。在她的课上,不满足于完成一幅好看的画,而是通过孩子们的讨论(当地球的末日来临你要逃离家园时,最想带上的东西是什么?)了解他们的所想,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加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最后,当大船真的做出来时,让所有的人,从家长到孩子和教师,都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

这样的课,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些家长不理解,因为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艺术学习就是技能学习的层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包括教师不断地和家长沟通,使家长明白了艺术教育的真谛,就会转而支持教师的工作。王丽娟和杨红的经历表明,家长的文化背景很重要,中产阶级以上的家长更容易接受“重过程”的理念。

重过程就意味着把“学会学习”作为一个教学目标,这是课程意识的重要体现。因为半年完成一个作业,孩子们要经历一个找资料、讨论、思考、写生或拍照、画草图,又不断推翻原有的想法,创作,最后阐释作品的过程。看起来,它的时间会长些,但孩子在此过程中要付出很多的辛劳,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重过程就是一个“学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它的价值远远高于画一幅作品。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所指出的:这一过程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2016年第十期卷首语)。

目前,在校外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会学习”的高度思考教学,多数是讲授式的教学。丽娟艺术机构的教学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不只是要关注作品(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创作的过程。但愿这个问题能引起更多教师的重视,使校外美术教育同样步入课程改革的新阶段。

丽娟艺术机构孩子们创作的装置作品

杨之光教授关注学生上课

创意摇篮大展三楼现场——2012我的诺亚方舟

猜你喜欢
框架美术家长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K-框架和紧K-框架的算子扰动的稳定性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家长请吃药Ⅱ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