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与流浪猫》:一则有关人、动物与爱的寓言

2017-10-12 00:22孙鲁瑶
世界文化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小咪猫咪流浪

孙鲁瑶

《老师与流浪猫》(2015)是一部温暖的治愈系电影,影片以幽静秀丽的日本小镇为背景,以“寻猫”为叙事主线,讲述了一则有关动物、人与爱的寓言。影片改编自木附千晶的小说《迷路猫咪:地域猫与商店街再生物语》,故事灵感来源于琦玉县的流浪猫失踪事件。影片里,一只失踪的三色小猫咪使原本鲜有交集的居民走到了一起,在寻猫的过程中,大家逐渐体会到关怀、责任与爱,并收获了人格的成长。电影没有延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激情澎湃的叙事,而是以温暖安静的笔调展现人与动物的共生关系,发掘人性的美善。

影片的主人公森衣恭一是一位退休老校长,爱妻弥生亡故后他独自生活,与外界鮮少交流。弥生生前照料的一只流浪猫小咪时常不请自来,令森衣思念故人,心中痛苦。一日,在森衣的严厉斥责下,小咪终于出走并失去了踪迹。这时森衣才意识到自己对猫咪的牵挂,于是开始寻找小咪。在寻猫的过程中,森衣与小镇其他牵挂小咪的居民建立了互助的友情,慢慢走出内心的孤独。影片结尾,小咪的猫铃声再次响起,晨光照亮了小屋,校长在对弥生和小咪的回忆里安详睡去……整个故事在不疾不徐、自适安宁的节奏中娓娓道来,又以充满哲思的开放式片段结束,其探讨的有关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令人回味。

人与动物之间的默契常常是电影描绘和歌颂的主题,与《忠犬八公》《导盲犬小Q》和《流浪猫鲍勃》等影片不同,《老师与流浪猫》中人和动物打破了“收养”关系,以平等、独立而又共生的姿态相处,这种人猫关系与日本长久以来的猫文化有关。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常常被供奉于日本的神社和寺庙之中,是“神缘”和“情缘”的象征,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灵性带有一种宗教感与神秘感。这种“不可知”的神秘特性贯穿于整部电影当中,野猫小咪行踪不定,捉摸不透,总是安静地造访,静静地蜷伏,又突然离开,最后去向成谜;它时刻保持着独立的身份和性格,即便人类与之交流时也难以揣测其内心。但同时,小咪又能与人类形成充满默契的共生关系,它时而趴在街边享受阳光,时而在夜晚繁华的闹市穿梭,时而潜入居民家中慵懒自适地休息,对人类毫无畏惧。小镇的居民也很自然地将猫咪看做生活中值得关照的朋友,给它起了不同的名字:休学在家的松川真由美叫它“阿空”,女学生井上容子叫它“千寻”,理发店老板叫它“玉子”,校长的亡妻则叫它“小咪”——不同的称呼共同表达了居民对小猫的疼爱,这种人与猫互为依存、互相安慰的和谐关系构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给小镇居民送去了宽慰与爱。

在寻找小咪的过程中,人与猫的互动逐渐上升为心灵的互通,人猫之爱也由此更为深刻动人。大家聚在一起猜想小咪离开的原因及去向,为它的处境担忧,更试图建立人与猫之间的语言,呼唤小咪归来。穿插在寻猫过程中的人与猫的回忆更加深了人类和动物的心灵沟通。校长的妻子弥生从小咪身上获得了爱的释放,宽慰了单调的晚年生活;女生井上因遭遇校园霸凌而自弃,小咪重新令她感受到自己被依赖和需要,从而重拾了生活的勇气。而另一方面,小咪也从与居民的互动中获得了温暖的情感,它造访居民的家中绝不仅仅为了获取食物,而是以安静陪伴的方式与人类建立默契。实际上,相比于简单的食物投喂,这种心灵上的交流是更为健康的人与动物的相处模式。影片中,修理厂厂主松户大志就批评了所谓的“喂猫者”:“给流浪猫喂食的家伙都是这样,疼爱猫,逗它玩,却不用对它负责,从不考虑猫本身。”相比较而言,小镇的居民对小咪的感情则显得分外深厚暖人。

影片刻画人猫关系的方式也值得一提。在拍摄时,影片有意弱化了表演的成分,以纪录片式的手法还原了猫与人相处的状态。除了动物演员的本色出演,其他演员也往往以无彩排的即兴表演为主,无需考虑摄像机的方位,力求真实自然。这一拍摄手法最大限度地白描了人猫相处的常态,格外真切。

除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爱,影片还突出了另一个主题,即人与人之间的爱,尤其是孤独者之间的支持和扶助。在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爱和默契表面上因小猫而起,实际却源自内心的相互需要和理解,通过动物来讲述“人之爱”是影片主题和叙事的升华。

影片中的人物大多具有孤独的特质,这也使得他们比常人更渴望爱。森衣校长丧偶,又因年老退休而遭遇怠慢;女孩儿真由美因生计原因辍学;女学生井上容子遭受同学欺凌又无人帮助;在河边发现受伤小猫的神秘孤儿院男孩儿则自闭少言。这些孤独者们虽然不愿或无法与旁人充分沟通,却十分渴望关心和理解,这也是他们与猫咪建立心灵联系的原因之一。小咪的失踪给了大家聚合的理由,“寻猫”实际上是在寻找爱,以驱散内心的孤独,表达自身的情感渴望。因为寻猫,校长延续了内心深处对亡妻的深情,也同其他爱猫者建立了相互扶助的友谊,饥肠辘辘时真由美递过的羊角面包,以及深夜寻猫时理发店老板娘倒上的一杯水,都成为校长走出自闭、重建人际关系的桥梁;因为寻猫,真由美消除了与校长的隔阂,理解了长辈的期许,从校长赠予的“爱感同一”的字幅中收获了感动和鼓励;因为寻猫,容子与校长建立了信任,倾诉了自己与小咪相遇相知的过程,吐露了遭遇校园霸凌的委屈和孤独,从而释放了压抑,重树交流的信心。实际上,《老师与流浪猫》中的人正如猫一样,既有孤独的个性,又有温暖的情感,既可以独处,又能在群体中获得力量。敞开心扉,接收彼此的孤独,是人们获得共鸣、建立认同感的方式。

影片对人类情感的刻画从未离开过动物主题,这就使得“人与动物”和“人与人”两条主线时刻保持融合的状态。绕开动物电影惯用的“忠诚”和“救主”等题材,电影以一种类似纪录片式的若即若离的“冷淡风”讲述了人因为动物而走出自我、建立联系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日常生活中人与动物、人与人的相处形态,令人极易产生共鸣。

动物帮助人们发现爱、传递爱,在爱的交流中,人类收获了成长,这也是影片意欲凸显和传达的重要主题。电影的主角森衣校长就是个人成长的典型,他从一个不爱猫的冷淡者成长为爱猫者,最后在对猫咪和亡妻无限的回忆和感念中参透了生命的轮回与爱的延续。endprint

森衣原本是个不爱猫的人,他与妻子弥生完全不同。弥生曾说,“讨厌猫就不懂得人生的一大乐趣”,而森衣校长却认为猫咪的到访是对人类的谄媚讨好。弥生去世后,校长每次见到从门或窗中跃入的小咪就会想起过世的弥生,倍感伤心孤独,从而对它更为排斥。当小咪真的失去踪影,森衣才意识到小咪曾为他的生活带去过无数温暖的陪伴和宽慰,于是他开始积极寻找小咪的下落。他张贴寻猫启示,向同样关心小咪的居民寻求帮助,并游走在大街小巷四处打听,这与他之前厌猫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影片有处镜头十分有趣,校长摈弃了以往严肃斯文的形象,跟随着一只野猫爬上电线杆,并挨个儿地呼叫猫咪的名字,从“小咪”到“阿空”再到“玉子”,再到最后喵喵乱叫,引来了巡逻的警察,被带到警局接受批评教育。这极具喜感的一幕说明校长正逐渐摆脱高傲的姿态,经历了成长和蜕变,他在深夜寻找小咪时向理发店老板娘表达了自己的后悔,他說:“我多宠宠它就好了,我很气那样的自己,那只猫每次来我家,都会让我想起我的亡妻,所以,我赶走它,叫它别再来了,它来我家道别的时候,我就该让它好好道别的,直到它满意为止,我不愿想起,但是也不想忘记。”这一敞开心扉的交谈不仅因为校长“喜欢上了猫咪”,更因为他从人猫关系中悟得了生命的价值,即感念旧时,珍惜眼前,在有限的光阴中善待彼此,“不管是什么生物,迟早会死,所以,被留下的同伴,会很努力地调解相互的关系”,校长由此从一个不会表达爱的孤独者成长为心怀爱、理解爱和珍惜爱的人。寻猫的经历不仅加深了森衣对弥生的怀念和理解,更懂得了人对猫、对他人所要承担的责任;他不仅重新发现了爱的存在,更体会到了超越生死的爱的意义。

除了森衣校长,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都在寻猫中收获了成长。校长的好友小鹿祥吾从一个猫咪过敏者变成了得力的寻猫助手,厌恶猫咪的杂货店老板从拒绝找猫到主动张贴寻猫告示,形形色色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爱的感染,开始超越自我并获得改变。这种成长看似因一只失踪的小猫而起,实则源自于人类心中共存的良善。

当然,不论是动物之爱还是人之爱,《老师与流浪猫》归根结底讲述的是人类对待世界的方式。作为一种闲淡自适的生物,猫往往安度时光、远离杂芜,又在不经意间为人们留下温暖的记忆。人不亦应如此吗?从容淡定、细水长流的温情是人类在慌乱的世界中彼此疗愈、共同成长的源泉,这就是影片试图向人们讲述的生活哲理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咪猫咪流浪
爱洗澡的猫小咪
流浪
流浪的歌
在去撩骚的路上?
遇见一只流浪猫
春之猫咪
小咪变了
酷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