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

2017-10-13 21:07郑壬杰尤文虎
大众摄影 2017年10期
关键词:吉达创业者摄影

郑壬杰+尤文虎

“随风飞翔有梦作翅膀,敢做敢为勇敢闯一闯”。梦想往往和青春联系在一起,都是美好的代名词。

年轻人朝气蓬勃,“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的血气方刚,是所有人羡慕的资本。那种不顾一切,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那种在困境时的迷茫、怀疑,点点滴滴,相信都会深深印刻在每一个追梦人的心中。有梦想方不负大好韶华。即使经历坎坷、波折,即使承受失败、跌倒,一样令人终生难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扶鼓励青年人创业,实现梦想。许多怀揣梦想的创业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点亮了灿烂的未来。作为以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青年摄影工作者,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特色,将镜头对准了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以及那些有着创业梦想并勇于追梦的人。用自己的眼光与思考,让自己的艺术创作与时代的脉搏同步跳动,用青春的力量,共同奏响一曲青年人创业的赞歌。用影像聚焦社会进步,见物、见人、见精神。

我很喜欢 我很佩服

写在《大众摄影》「追梦」专题刊出之际_邓维

入乡随俗,我这个照相的已习惯于写有关摄影的文章时先得看看相关的标语口号。就业压力,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必然面临的难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提法确实是美好愿景,关键在方方面面必须配套落实;“创业,成为将来最主要的就业形式”,理论上十分积极,若能实现,千秋功业!作为摄影人,我更关注的是怎样用镜头诠释、拍摄、呈现这一主题。

恕我直言,以往常见的这类作品,多是八股,多是照葫芦画瓢,图解概念,图解口号,不伦不类,不清不楚,不痛不痒。传统的“宣传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架子十足、指手画脚、空洞无物。《追梦》专题如若还是老套路,恐怕也冒不出几个水泡。

刮目相看!在北京怀柔举办的中国摄影节期间,我把几乎全部观展时间全放在了《大众摄影》策划的《创业者》摄影专题展区里,流连忘返。我在《经济日报》做摄影记者34年,对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家家户户的重大经济问题自然格外关注。令我久久驻足的,是这个展区里年轻的摄影家们用镜头讲述年轻人创业的故事,描述年轻人的创业理念,呈现了年轻人创业过程中的能力。这些专题作品,不卖弄,不做作,不故作深沉,全过程追踪拍摄年轻创业者的经历历程,客观,形象,生动,人文的、人性的、人本的气息扑面而来,将当下年轻人创业、就业、兴业的故事讲得真凭实据,讲得活灵活现,讲得令人信服。我很喜欢,很佩服这些年轻摄影家的作品,如果更多的摄影人在今后类似题材的拍摄上能拍出这样的水准,何愁所谓主旋律作品不吸引人呢?!

社会问题专题摄影,是纪实摄影最常见的呈现样式之一。正因为其展示的是关注度高的社会问题,作品的表现力如何,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创业者》摄影专题展区里的10组作品,围绕主题各展其能,年轻人的事,年轻人的视角,年轻人的镜头语言,特色鲜明,形象达意,足够了,很棒!站在这样作品前,什么老掉牙的用光构图,什么老生常谈的技术技巧,都多余。

无论《创业者》的主题影展还是《追梦》这个专题,我想告诉读者的是,千万别被常规的条条框框所限,不要想着怎么拍才能在影赛中入围。只要成功地、形象地讲好了创业故事,具体的拍摄理念与拍摄方式可任意发挥,哪怕已不属于纪实摄影范畴,也应允许。既然讲故事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那么只要切题,只要精彩,只要讲到了点子上,均应鼓励。

《大众摄影》杂志近年来频频推出关注度高的摄影专题,在大众化与专业化、普及与提高的办刊探索上做了许多新尝试,相信获益匪浅。我们以往习惯于在自己画的圈里自拉自唱,对广大摄影人、广大摄影爱好者到底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不甚了了。在杂志上出现了几十年的那些老题材、老样式、老景致当然可以继续露脸,但新的东西应该是促进老刊物长久发展的动力。尤其是用直观、快捷、生动的摄影语言讲述老百姓关注的人和事,讲述身边的故事,讲述进程中的苦辣酸甜,这是《大众摄影》的当尽之责,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出色。

原丽阳: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人

在我拍摄的众多“不幸”人物里,邱敏并不是第一位。

邱敏3歲因病高位截瘫、10岁才上学,小学五年级辍学、20岁出头的她怀揣着200元只身“北漂”……她热爱歌唱,初到北京时靠在地下通道卖唱养活自己……

此后十几年,邱敏似乎也是幸运的:

2002年,她在地下通道卖唱的过程中遇到自己的“伯乐”——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副院长马庆华指导她学习声乐。之后,北京雄鹰艺术团团长周海剑邀请她加入艺术团并参加演出。2005年,邱敏开始学习古筝,并获得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教授袁莎的指导。两年后,邱敏在47平方米的单元房里创立了自己的古筝社。又过了三年,她成立工作室进行古筝教学,学生多达两百余名。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另一个身残志坚的故事。可故事是给讲别人听的,故事里的事只有邱敏自己心里最清楚。

她是一个多次想过自杀并为此做过准备的女孩。

没人愿意去死,可有时候活下去比死更难。

她是包括父母在内,被人们认为是“没用的人”。在一个小县城出生,没有自给自足能力的她甚至连生活自理的能力都被人质疑。这一切都是因为高位截瘫。

“没用的人”应该怎么办?坐在轮椅上听天由命?

邱敏的家境还不错,父母已经给她安排好了包括婚姻对象等一切的一切,但是她不要。她说不能忍受一种“被安排和可预见的平庸人生”,这样的生命宁可不要。endprint

人可以死,但只要活着,生命就不应该被轻易打发。

她爱唱歌,歌唱是支撑她能走下去的原因。可是唱歌与靠唱歌养活自己还有很大的距离。邱敏需要一次独立宣言。当她第一次站在地下通道,望着人来人往,望着那些再熟悉不过的漠视眼神,她鼓足勇气迈出了第一步。她用歌唱中所蕴含的情感和话语告诉路人她所拥有的可能性。没有千里马何来伯乐?这才有了故事的后来。

这是一个努力做自己的故事。

這种努力,这种紧紧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人让人肃然起敬。

陈卓:内衣创业者

“内衣创业者”专题是《双城记——一对兄弟,两个城市》中分离出来的,以适应杂志的呈现需要。其中一个主角叫陈攀峰,在接触到他之前,我曾先入为主地给他贴了一些所谓“创业者”的标签,比如效率、团队、成功学、某种经济规律的履行者等等。但随着拍摄的深入,实际的情况逐渐消解了我对“创业者”这个身份的看法。

我在拍摄过程中辗转长沙-潮汕-上海-苏州,陪同他们一起感受和经历这些创业当下发生的城市。中国创业者的成绩、困境、状态都在他们的身上被侧写的愈发分明。

见到陈攀峰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精力之旺盛,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手机,同时可以处理来自不同领域所遇到的问题和业务。要给陈攀峰写出几个关键词的话,家庭这个词一定是第一位,他所创建的品牌叫“我的花匠”,是一个弱酸性的女性护理内裤,产品就来源于他现在的家庭——同女儿、妻子和岳母三个女人生活在一起并开始关注女性私处健康。说起女儿和家庭的话题,他几乎停不下来,给我讲述女儿成长中的趣事、他为女儿去考的心理咨询师、岳母如何看待他的创业等等,总之这些他引以为豪的关键点都落在了家庭上,家庭是他创业背后的基石,也是他对创业价值的理解。

陈攀峰是国内少见的从创业初期就精确定位在女性护理内裤领域的创业者,他和东华大学的人体研究院联合研发并选择了一种从植物淀粉发酵而成的聚合纤维来做为原料,又找到了高品质加工厂来做代工。目前,在严格的质量品控下,他的产品已经占领了这个很少人关注又极具市场前瞻的领域。和他一起去揭阳工厂的时间里,我很惊叹他作为一个CEO不仅精通于市场与需求,还对工艺质量这些专业性很强的环节有着很精确和成熟的钻研,他可以像一个研发部门的工作人员一样详细介绍一条内裤是如何从原料到成品,荧光剂检测的原理,甚至是他引以为傲的先进机器的编织方法。总之,陈攀峰像是一个多面全能的运动员,富含热情、讲究效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的身上似乎具备了我们能想到的一个优秀创业者所有的品质。

01.说起和女儿之间发生的事情时,陈攀峰几乎停不下来,他还为女儿学了心理咨询师,他永远把自己的第一身份定位为一个父亲。02.因为担任学校家长会副会长的身份,他承担了很多老师的“业务”,女儿班里的同学们几乎都认识他。

孙俊彬:电子商务进南疆

“维吉达尼”创立于2012年,创始人刘敬文是一名来自深圳的援疆青年。2011年,在喀什的走访过程中,他发现新疆本地的干果都是绿色种植的,质量很好,但卖不上价钱。于是,他开始利用电商平台,帮忙村民销售农产品,很快,堆积滞销的干果被销售一空。2012年3月,刘敬文、麦合穆提和几位援疆青年辞职,成立维吉达尼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

维吉达尼现已在新疆拥有约2200家合作农户,网上客户达5万人。在维吾尔语里,“维吉达尼”意为“良心”。

张彦和维吉达尼的团队今年计划在喀什巴楚县实施一个名为“沙漠蜜洲”的种瓜实验项目。“我们计划在阿瓦提乡租100多亩地,教授农民种瓜的技术,让村民按照我们的技术标准种植,我们负责收购,利润分红”,创始人刘敬文说。

2017年6月28日,在阿瓦提乡的育苗大棚里,村民艾尼班尔认真地听张彦讲解育苗技巧。大棚育苗对于当地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我们以前就是在地里挖个沟,把种子放进去,让它自己长,长什么瓜就是什么瓜”,艾尼班尔说。

张彦介绍说,南疆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传统上,当地农民一直沿用开大沟的种植方式,缺乏种植规范,对种瓜的病虫害也不重视,广种薄收,靠天吃饭。

张彦和维吉达尼团队从海南引进了连栋大棚种瓜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实现甜瓜一年双熟。“2月份育苗,3月移栽,5月份成熟,第二批9月成熟”,张彦说,“这项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单位产出效率,让农民增加收入。”

和艾尼班尔一样,首批在阿瓦提乡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村民有20多人,学习课程包括大棚搭建、育苗、栽培、防灾防虫技术。完成了整个流程的培训之后,他们将成为农业技术服务队的成员,向其他村民推广和培训这项新的种植技术,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

6月29日,巴楚县县委书记来到阿瓦提的瓜棚视察,维吉达尼团队成员卡米力江.阿布都苏甫作为维吉达尼的代表向书记介绍大棚项目的进展。何强肯定了他们的工作,同时鼓励他们要做产业化,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大力推广。

endprint

猜你喜欢
吉达创业者摄影
江苏吉达粉体工程设计研究院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