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2017-10-13 03:14宋蔓
求知导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艺术院校现状

宋蔓

摘 要:艺术院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和骨干队伍,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文章从提升艺术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入手,结合艺术院校辅导员特点,分析其科研现状,进而提出三个对策思考:即专题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高校重视与个人需要相结合、环境构建与资源共享相结合,以期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和专业化建设水平,进而推动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艺术院校;科研能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这一重要讲话指向性明确,对于高校在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教育部也早在2014年4月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中强调:“高校辅导员应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方面不断拓宽储备,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发展程度能够决定高校整体师资队伍的发展水平。科研能力与素质作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个人自我发展的推动要素,因此全面提升艺术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提高艺术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1.是提升辅导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基本路径

近年来,党和国家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設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对提升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水平、搭建科研平台提出了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进一步强化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内容,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强调了科研能力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科研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核心素养,是教师个体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增强业务水平、强化工作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此基础之上,也会促进个人在学生管理、公文写作、课堂教学上得到锻炼,在晋升、转岗与外派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成为学校选拔和培养干部的储备人才。辅导员科研能力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综合素质的状况,从而达到促进这一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2.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育工作的根本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艺术院校大学生在思想状况、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这就要求辅导员面对新形势、应对新变化、掌握新特点上,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充分掌握其发展诉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积极实践、主动出击。艺术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能够有助于理清学生各项管理工作的思路,加强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系统的办法,提高教育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3.是保证各项工作高效完成的终极诉求

千头万绪的学生工作包含着对辅导员专业素质的考验和要求,在处理学生各种突发情况、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搭建学生成长平台、党建团建组织等内容上,对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辅导员深入研究、掌握和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思考、分析、总结、归纳、提炼的能力,逐步实现工作与科研、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的有力对接,进而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高效、高质、高标准完成。

三、艺术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

1.学校重视不足,科研氛围不浓

艺术院校总体上缺乏对辅导员的学术引领和科研指导,究其原因在于其可能只注重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实际效果与把控学生管理各个环节的能力,而忽视了辅导员学术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此外,学校也未明文规定辅导员科研要求。科研氛围的不浓,这就会导致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倒向学生管理各项事务,重学生工作,轻科研创作,重经验,缺理论,凭经验处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学术边缘化状态,停滞不前。

2.学术动力不足,科研效果欠佳

虽然艺术院校在科研学术的组织实施上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明确的激励辅导员科研的政策不明,激励不多,专项较少,团队不够,导致辅导员科研动力不足,进而导致辅导员科研成果形式不多,效果不佳。同时,由于高校科研学术的目的仅局限于职称评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的科研动力和学术创作,同时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也较低。学术动力不足的另一方面表现在辅导员主要分管学生的安全、心理、宿舍、就业等具体事务,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同时还要负责校园各项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牵涉面广,突发性强,难以分身,没有集中、统一的时间段来处理各项事务。且部分辅导员的工作时限平均为6~8年,处于职业倦怠期,大部分辅导员投入科研的时间少,成果不多,因此想做或愿意做科研的意识不高。

3.科研能力不够,自我积极性不高

从辅导员自身专业方向来看,由于艺术院校辅导员大多数的专业背景方向偏艺术类,相对而言欠缺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背景知识,专业背景与岗位不对口,对学生日常管理、党建管理等尚且停留在经验的总结阶段,未能形成规范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知识链,且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此外,艺术院校的辅导员在性别组成上多以女性为主,在工作和家庭选择方面,容易产生工学矛盾。女性辅导员往往将重心放在家庭,绝大多数忽略了个人成长和自我实际需要,且未付诸行动,对于科研的把握信心不足,主观上不认同,时间上投入少,因此积极性不高。endprint

四、提高艺术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途径

(一)专题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1.加大培训力度,搭建辅导员成长互助平台

一是对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培训,提高辅导员撰写思想政治方面学术论文和进行科研项目选题、立项及结项的能力。二是联合有科研优势的院校,进行课题的联合申报,共同研究,进行思想碰撞,产生灵感,为辅导员科研扩展平台。三是开展科研成果的评比,来提高和激发辅导员科研热情,在科研课题立项和科研经费资助上对辅导员应有所倾斜,至少应做到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四是在辅导員评价考核上,要列入科研能力和成果,从制度上激发辅导员的科研动力。

2.拓宽学习形式,增强辅导员科研学术意识

除了学校方面加强培训力度和科研引导,辅导员自身更需增强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结合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研究、大学生思想动态发展规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视野与比较研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研究与大学生成长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等内容开展科研活动,穿针引线,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注意搜集和积累第一手材料,抓关键,找问题,打基础,运用分析、判断和归纳的方法,形成一种问题取向的思维方式,并结合最新的方针政策和既有的书本知识,将问题诉诸文字。此外,对问题及时总结和反思,使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理论进行检验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这一过程既是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辅导员本职工作有效开展的客观需要。

(二)高校重视与个人需要相结合

1.协调各类资源,加强外部引导

从外部环境来说,艺术院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科研学术氛围建设。针对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专业教师可与辅导员形成一对一、一对多的科研帮扶小组,运用专业教师队伍雄厚的师资力量与丰富的科研经验,制订帮扶计划,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帮扶模式,协助辅导员走出科研能力较弱的瓶颈。同时,学校各个部门应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做好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例如,科研处一方面专门开辟辅导员系列研究课题,可供在职辅导员进行选择与申报;另一方面,在辅导员科研学术的立项审核、经费管理、结题验收等方面,提供一些便利条件。学生处可有针对性地组织部分辅导员成立科研互助小组,共同探讨、分析与研究学生管理、德育当中的热点、难点、创新点,并就课题有关的申报技巧、写作难易、论证过程等向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学习,从而从外部条件上减轻辅导员的畏难情绪,增强辅导员攻克科研难题的信心与能力。

2.增强科研意识,强化自我激励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个体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后,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则需要被满足。辅导员兼具多重社会角色,在家庭、工作中分别占据着重要位置,且绝大部分已经具备并持有前四种需要的可能性,因此个人发展如何成为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于个人层面而言,辅导员自身要提高认识,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和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尽可能提高学历层次;同时,还可积极申请或参加各种进修、培训,进而开拓学习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然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辅导员需找准位置,明确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有效处理好科研时间与工作时间、经验主义与理论实践、安于现状与积极进取之间的矛盾,从而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实现自我的需要。

(三)环境构建与资源共享相结合

1.机制和政策保障

艺术院校要结合本校校情,抓住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这一主渠道,搭建科研平台,制定和出台相关激励、考核、晋升政策,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机制和政策的保障。首先,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相关内容规定,对不同工作时限的辅导员有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要求,这就需要艺术院校把握这一要求,根据学科背景、学历层次、工作时限的不同,制定阶梯式的科研配套政策,满足不同年限、不同资历辅导员的科研需求。学校可将辅导员的科研奖励、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措施单独纳入相应体系中来,重点提升辅导员职业的认可度。比如,针对辅导员科研特点和工作性质,可将辅导员职称晋升单独纳入一个体系中,开辟绿色通道,保证评定名额。又如,辅导员每年的年终考核中,可将科研成果和能力作为绩效考核的一类,出台科研奖励办法,以此表彰和激励辅导员,形成激励机制。

2.资源运用和共享

第一,艺术院校在充分保证机制和政策的可行性之上,还应引导辅导员切实把握校内各种资源,并学会运用各种资源,如上文提到的,向专家学者请教、与专业教师组成帮扶小组等,在此基础之上,学校还可自行组织多种技能培训、专题学习等。此外,辅导员更应时刻聚焦国家最新方针政策,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寻求与高校自身发展相关的结合点,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与交流,通过工作笔记、年度计划、总结等体现出来,逐渐形成比较清晰的科研思路。如结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又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讲话内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充分挖掘德育价值,更好地作用于学生管理工作。第二,辅导员也需积极探求校外相关合作,参加校外各项课题培训与训练,利用校外资源,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在研究中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提升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从职业能力标准、职称评定到挂职锻炼、转岗晋升、科研专项等,都包含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渠道和路径。艺术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在制定政策、组织培训、整合资源方面起主导作用,辅导员自身则需要摆准位置、找准方向,大力培养科研意识、问题学习和相应的学习能力,形成互助协作团队,合力并举,克服职业倦怠,提高职业认同感,进而推进科研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占仁,曹威威.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

[2]柏 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3]张艳萍,杨 雪.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

[4]陈九如,乐 程,陈 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4).

[5]韩芳丽.民办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探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13(23).

[6]沙 军.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3(5).

[7]沈壮海.辅导员如何做科研[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艺术院校现状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提高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初探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