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对推动高校教师个人成长的初步分析

2017-10-13 09:01余婷婷张晶晶
求知导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个人成长导师制高校教师

余婷婷++张晶晶

摘 要:文章通过简要阐述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在对学生提供学业生活成长帮扶时,对担任导师的高校教师的个人成长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关注学生,精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二、缓解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三、双向教育育人,逆向推动教学改革;四、参与学生教育管理,拓宽知识渠道。

关键词:导师制;高校教师;个人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一项应用成熟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信陽学院作为一所学风浓郁、办学声誉良好的民办本科院校,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实施了学习生活导师制这一创新的育人模式。通过公开选拔应聘,校理事会聘请了本校专职教师作为大一新生的学习生活导师,每名导师负责管理10名左右的新生,在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亲情化、系统化、个性化的指导帮扶。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本科生导师制对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个人成长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精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新鲜的校园环境里独立生活,新鲜感和不适应性并存,此时有一位品行兼优的导师给予生活上的温暖关怀、困惑时的指点迷津、心灵上的真情沟通,那么对学生而言无异于人生航线上的保驾护航,会对其大学甚至一生都产生积极影响。导师制建立了师生沟通的有效平台,通过深入接触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

二、缓解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

教师的职业倦怠原因主要来自于对单位组织的情感寄托感偏少,社会角色冲突和生活压力过大,职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偏低[1]。导师制的实施,拉近了师生距离,丰富了教师工作内容,开辟了教育新模式。通过导师制青年教师集中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精准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回归了教育育人的初衷,提升教师对于本职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从而提升职业幸福感。学生通过教师的育人指导发生的成长变化是教师最大的收获,感念师恩的真情让教师感受到职业获得感。

三、双向教育育人,逆向推动教学改革

导师制的实施拉近了师生距离,增加了师生的有效沟通。导师制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目标真真切切落实到行动中来,将单纯的教学关系转化为全方位的互动指导。尤其在学生的学业方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方法的养成以及学习进度的跟踪上都有着普通教学实践难以比拟的作用[2]。高校教师一人要带多门课程,多个班级,在以一对多的教育模式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程度,甚至课堂疑问也无法进行有效及时的解决。导师制的实施让师生有了一对一的沟通平台,高效精准的指导不仅有益于学生,更有益于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和创新,真正实现了动态的双向教育育人模式,“教”与“学”有了平等对话的沟通渠道。

四、参与学生教育管理,拓宽知识渠道

导师参与学生管理,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会涉及心理学、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形势与政策、高校思政教育、校园文化等专业领域。要想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梦想,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加强学习,率先垂范。在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帮扶时,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学习突破,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个人体现,是成人成己教育理念的实践途径。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架起了师生双向直接沟通的桥梁,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师生互动共建平台,为担任导师的高校教师提供了个人成长发展的新平台、新动力、新方向。作为教育一线工作者,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用心关注学生成长成才,让“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让“传道授业解惑”回归本质。

参考文献:

[1]王来宾.导师制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2):185-186.

[2]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1):20-21.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人成长导师制高校教师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电影《天堂电影院》拍摄手法及情感主题浅析
人才密集型行业中的制度建设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研究
浅谈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