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上非遗
——访“看青浦,画青浦”非遗项目水印版画创作活动策划人姚美凤、美术教师吴迪

2017-10-14 02:01周本清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青浦青浦区版画

周本清

一件寻常事物,或是一个凡人平民,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广为人知甚至令人刮目相看,有时只需短短的时间,只需一次似乎普普通通的活动。

最近几个月的时间里,水印版画,这个此前鲜为人知的画种迅速红遍上海青浦文化界,进而在上海市文化界博得一片喝彩声。与此同时,姚美凤,青浦区文化馆里原本默默无闻的一名普通干部及其团队,知名度也迅即飙升。原因在于,2016年10月至12月,青浦区文化馆举办了“‘看青浦,画青浦’非遗项目水印版画创作活动”,而姚美凤这位青浦区非遗项目水印版画传承人正是这项活动的策划人。

这项创作活动超乎想象的活跃。青浦区有国家级、上海市级和青浦区级非遗项目22个,其中10个就在这次活动中通过一双双巧手被形象、逼真地记录下来。作者面之广,画作水平之高,观画人数之多,切磋气氛之浓,都前所未有。

活动结束后,区文化馆网站、微信平台作了报道,绿色青浦、文化青浦等媒体纷纷转载,引发青浦各界关注。4月初,解放日报记者闻讯赶来采访。4月11日,解放日报以“青浦以‘非遗’水印版画记录阿婆茶、江南丝竹等‘非遗’文化”为题作专题报道,并同时刊登了《阿婆茶》《江南丝竹》等5幅水印版画。

一石激起千重浪,水印版画、非遗、姚美凤团队,一下成为青浦区街头巷尾议论的热点,成为青浦人茶余饭后纷纷点赞的美好事物和新闻人物。

5月4日上午,细雨蒙蒙。记者在青浦区文化馆小会议室采访了姚美凤。大学毕业后当过十多年教师再调区文化馆工作了15年的姚美凤,给人的第一印象竟然是:一个热情爽朗而又风华正茂的青年,似乎岁月并未在这位画家的面容上留下一点痕迹。下面就是记者(以下简称“周”)和姚美凤(以下简称“姚”)的对话。

周:您是青浦区水印版画传承人,水印版画已有多少年历史?

姚:很难说清楚青浦水印版画问世的具体时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解放前后一段时间水印版画主要集中在青浦和朱家角等城镇的商号中,作者大多是篆刻匠,作品都为商业服务。1982年,青浦县文化馆出于活跃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组织、挖掘和扶植水印版画创作。1986年,第一支经过培训的水印版画创作队伍初步形成。这些创作者是第一批有组织的水印版画传承人,分散在青浦全县,以县文化馆和青浦画院为中心,以城区各校及乡镇中心校为脉络,画家、美术教师、学生甚至一般居民都投入水印版画的创作活动。这个时期涌现的水印版画作品,题材广泛,全面而形象地反映青浦蓬勃发展的社会生活。岑振平、舒明浩和王宣明等画家在此过程中功不可没。此后连续几届的“江南之春”画展中,青浦水印版画入选甚多,成绩斐然。青浦水印版画成为上海郊区特色画种之一,与金山农民画、松江水网版画和宝山吹塑版画齐名。

周:我也是青浦人,很为水印版画的问世、成长和成熟而高兴。您认为,水印版画有什么鲜明特点?

姚:水印版画兼具刀味、木味、水味和印味,水味和印味更是它的最美妙之处。水印版画将传统的木板水印方法与现代创作版画相结合,吸取了中国画的水墨技法,是利用水墨和水性颜色在吸水性的宣纸、滤纸上印制创作的木刻版画。它的鲜明特点是:充分发挥了水的性能,使得版画蕴藏着浓淡晕染、虚实多姿、柔润华滋、气韵生动的水墨韵味。可以说,青浦水乡的灵气孕育了水印版画。

周:您是什么时间起以传承水印版画为己任的?

姚:我原是沈巷中学美术教师,2002年调到青浦区文化馆担任美术创作干部,这是我的幸运。此前不设专职美术创作干部,由于种种原因,水印版画的研究、传承已中断了一段时间。我热爱美术创作,热爱家乡青浦的文化,到任后,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以传承水印版画为己任,算是尽力而为吧。

周:水印版画是区级非遗项目,您怎么会想到用水印版画来宣传、传承青浦区其他非遗项目的?您认为这项工作有什么意义?您是从什么时候起做这项工作的?

姚:在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我深感水印版画这个非遗项目魅力无穷,尽管这个项目在青浦区22个非遗项目中是最年轻的。我认为,青浦区其他非遗项目也一定有各自的魅力,可惜的是,有不少非遗项目知名度并不高。老祖宗馈赠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这个文化干部有责任尽己之力继承、保护、挖掘、吸收、传播甚至创新,尽可能使之更臻完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不断创新的宝贵财富,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能促进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我和伙伴们有这样的共识:如果能用水印版画来宣传、传承其他非遗项目,就既能让水印版画永葆活力,又能让其他非遗项目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欢,岂非一举两得?这应是文化建设之举吧。我们是从去年起尝试这项工作的,真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大的反响。

周:您是“‘看青浦,画青浦’非遗项目水印版画创作活动”策划人,您策划这项重大活动的初衷是什么?这项活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姚:我策划此项活动的初衷是:扩大青浦水印版画的影响力,宣传青浦非遗保护的成果,使非遗概念深入人心,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激发青浦市民的创造力。此项活动以平民艺术家、青浦水印版画的创作骨干为主体进行采风、考察,深入了解青浦区浓厚的稻作文化与水乡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用水印版画表现青浦区已申报成功的非遗项目,以此表现青浦民俗生活,传承并发展青浦文化,也集中展示青浦水印版画的艺术魅力,让更多的市民喜欢水印版画,喜欢其他非遗项目。

周:看来您对水印版画情有独钟,在创作实践中,您认为与别的艺术宣传形式相比,用水印版画宣传、传承其他非遗项目有什么优势?

姚:水印版画与青浦区其他非遗项目都是青浦水乡文化的结晶,是同一块沃土上生长的艳丽鲜花,它们都有浓稠的水乡元素。用水印版画宣传、传承其他非遗项目有相得益彰之效。打个也许不最恰当的比方,打扮一个有古典气质的水乡美女,用传统的水乡服饰显然优于用现代时装。同样,用现代画、油画或别的艺术形式来宣传、传承其他非遗项目就不如用水印版画给力。

周:青浦区有哪些已申报成功的非遗项目?

姚:已申报成功的共有22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的有1个:田山歌;市级的有阿婆茶、摇快船、宣卷、江南丝竹和涵大隆酱菜等12个,区级的有水印版画、匍经、拜香舞、潘其华中医骨伤疗法和练塘糕团制作技艺等9个。

周:在“‘看青浦、画青浦’非遗项目水印版画创作活动”中,已完成的非遗项目的创作有多少?是由谁完成的?

姚:已完成10个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的和9个市级的。我和9位美术教师每人一个项目,大家都很努力,完成出色。

周:这么看来,您有一个分工明确、合作愉快的团队,而您是一位一呼百应的司令员。您的团队有多少成员?

姚:我的团队有稳定成员20人,都是有志于文化传播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伙伴,说我是司令员恐怕不恰当。这个团队中,唯有我是专职美术创作干部,召集、联系、协调等琐事当然由我承担。其他成员都是用业余时间创作水印版画,他们本职工作很忙,仍对水印版画有这么高的热情,我很敬佩。

周:听您这么说,我感到你们这个团队任重道远,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吗?以非遗传承非遗,当非遗遇上非遗,您认为要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重中之重是什么?

姚:今年的计划,一是要将已完成的10个项目于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在朱家角庄湾里展示馆展出,加大宣传力度,有效传播非遗。二是要在保证质量、提升品质的前提下完成另12个非遗项目的一半即6个非遗项目的水印版画创作任务,剩下的6个项目明年完成。目前我们正在申报青浦区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非遗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

以非遗传承非遗,这是一项有开创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我认为,要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关键有两条:一是创作人员要提高各方面素养,以保证作品精益求精;二是要在中小学生中及时播下热爱非遗的种子,以保证这项工作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目前我区已有尚美中学、毓华学校、重固小学、徐泾小学、实验小学、颜安小学和瀚文小学等学校安排水印版画进课堂。接下来要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推广。

周:您说得有道理,但如何具体落实这关键的两条?有何打算?

姚:区文化馆每年用一周时间对创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每年都邀请上海、苏州等地的画家到青浦作专题讲座。创作人员之间则定期相聚,交流探讨,切磋提高。我们这个团队绝大多数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虽说基本上都是美术科班出身,学油画、国画的都有,但水印版画是青浦特产,大家都得学习、钻研。好在创作人员都是中青年。有两位年龄与我相仿,多数在40岁以下,有朝气,又努力,创作水平在不断提高。而要保证这项工作后继有人,最有效的措施是让水印版画走进课堂。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让水印版画等非遗项目走进更多学校的课堂,并且要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接受和喜欢这门全新的课程。

周:在以非遗传承非遗的过程中,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哪件事或哪一时刻您最高兴?

姚: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非遗是一个还未好好发掘的宝库,里面有很多珍宝还在沉睡,有一些璞玉浑金,人们虽略知其蕴含的价值,但还有待雕琢。我最高兴的事是,“‘看青浦,画青浦’非遗项目水印版画创作活动”被报道后竟有这么大的反响,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和点赞,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这体现了非遗的魅力,也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我知道,艺术没有止境,以非遗传承非遗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和我的团队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周:您是区文化馆副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定有不少作品。除了用水印版画宣传非遗,还有哪些主要作品?

姚:我创作的《有戏人生》《戏剧人物系列》《有戏》《水乡印象》和《我的故乡》等版画作品在市级和国家级展览中入选和获奖,并有多幅作品被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周: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次日上午,记者赴青浦区尚美中学,在非遗传承专用教室采访了该校美术教师、姚美凤团队的重要成员吴迪。一望而知,这是一位精力充沛、做事麻利的青年女教师。下面就是记者(以下简称“周”)和吴迪(以下简称“吴”)的对话。

周:您是青浦区在课堂上教中学生学水印版画第一人。您是从哪一年开始将水印版画带进课堂的?

吴:我校领导一向重视美术教学。从2005年开始,我就在课堂上开展黑白油印版画教学,2010年起,我把水印版画带进了课堂。

周: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学水印版画?

吴:初中预备班和初一年级都有学生在学水印版画。

周:听您这么说,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水印版画是自选的?

吴:是自选的。这两个年级都有自选课,预备班安排在每周一下午,初一年级安排在每周三下午,都是两节课连上。用走班形式。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年级各有十多名学生选学水印版画。

周:中学生在课堂上学水印版画,您认为有多大意义?

吴:水印版画是青浦区非遗项目,体现水乡特色。让它走进课堂有利于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热爱家乡、热爱非遗的种子,这对非遗的传承有深远意义。从学生成长角度看,学习水印板画,能培养审美观念、创新意识和匠人精神,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不言而喻的。水印版画概括性强,色彩淡雅,粗犷质朴,这对塑造健康质朴的人格也是有利的。

周:您能否谈谈水印版画教学的整体安排和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

吴:可以。每个学年都有整体安排,譬如手工小皮件的制作这个课程,就需要一个学年,由皮件欣赏、学习水印木刻、制作水印小皮件和自主创作四部分构成。此课程将水印版画与手工皮件制作相融合,美化手工皮件,使作品兼具装饰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是:介绍概况——传授知识——演示教学——师生交流——画稿审稿——制版——刻版——拓印——签名。

周:学校、学生和家长支持水印版画进课堂吗?

吴:学校领导十分支持。尚美中学曾两次评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还获得“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称号,是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上海市中华优秀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在尚美中学工作是我的福分。非遗进教室也为学校争了光,添了彩。

选择我这门课的学生和家长很支持我的工作,没有半途而废的,毕竟预备班和初一课业还不太重。家长都给学生买了全套工具和材料,从没有口出怨言的。

周:学生的水印版画有哪些题材?

吴:有人物、风景、花鸟、静物、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等,还有阿婆茶、土布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

周:在这门课的教学实践中,您最欣喜的是什么?有什么遗憾吗?

吴:我最欣喜的是:常常是下课铃响了好一会,但不少学生还迟迟不愿走,可见他们真的喜欢这门课,真的迷上了水印版画。升入初二后,水印版画不进课堂了,但有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还重拾刻刀,碰到什么问题常来问我。据我所知,有几位已考入高中的学生仍保持对水印版画的爱好。在这几年里,我指导的学生获得了二十多项市、区两级的奖项。每次获奖消息传来,我都喜不自禁。当然有时我也会感到遗憾:这门课程只能安排两个学年,选此课的学生读完初一,大多就只能跟它说“再见”了。但我深信,水印版画的种子既已埋在这批学生的心中,就必有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的一天,非遗项目的传承必将后继有人。

周:据我所知,您是从外地引进的人才,能谈谈您的经历吗?您认为,您的教学受到社会认可吗?您有哪些作品问世?

吴:我200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国画系,毕业至今都在尚美中学工作,现是中学一级教师。各级领导都认可我的教学工作。2011年,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工艺中心教研组对我的市级公开课《水印木刻——藏书票》给予高度评价。2016年我获得上海市“优秀非遗传习教师”决赛手工类教师一等奖。我的版画作品多次入选市级画展,并多次得过市、区奖项。2013年举办个人画展,反响还不错。

周:祝你和你的学生非遗学习、传承、创新取得更大的成功。

猜你喜欢
青浦青浦区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青浦工业园区召开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对接活动
7.2.4全景声影视厅 上海市青浦区御湖别墅香水湾
在这里,与100个世界相遇——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上海市青浦区大用水户管理的应用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以“绿色青浦,上善之城”打造城市新形象
上海青浦宋代家族墓碑
书画摄影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