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2017-10-15 22:42张志强付素杰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挫折创设情境

张志强 付素杰

教学过程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三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它总是通过自身活动,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与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选择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引导他们向既定方向发展;但教育活动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影响,学习活动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以原有知识与发展为起点,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掌握新的知识经验、并形成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影响是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的总称,教育者只有對教学内容合理组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手段,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使三者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呢?在众多的教学方式、方法中创设问题情境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表现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创造性,独立探究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应。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它是由一定的情境所引起,按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阶段,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活动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活动处于非常兴奋状态,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在整个过程中,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分析问题是分析问题的要求与条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把握问题实质,确定问题解决方向,它包含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环节;提出假设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根据一定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这个阶段即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阶段,也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它更多地依赖发散性思维,要求思维有流畅性、变通性。在教学过程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巧设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鼓励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施创新教育。

例如在心理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情绪状态—挫折的含义及其面对挫折的反应这一问题。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掌握的挫折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在你记忆中,你遇到的挫折有哪些?”学生会列举出高考落榜、比赛失败、同学关系紧张等各种挫折,“此时我们内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体验?我们期望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引导学生得出:“我们那种痛苦的体验是因为我们预期的目的没有达到,”从而得出挫折的概念—个人行为目的受到阻碍后引起的情绪状态。“那么,面对挫折我们会有什么反应呢?”引导学生七嘴八舌讨论,激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冷漠、攻击性行为、升华是我们经常的反应,”尽而引导学生比较他们的优劣,选出较好的反应方式。从而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提示、疏导、设疑、释疑、解惑等方法来启发学生把握方向、独立思考、自获结论,逐步减少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发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第二,组织学生集中注意力,指向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有秩序地进行。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在某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会选择某个对象,而离开一些对象,从而使该对象成为注意指向的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正是注意的指向性使注意具有选择的功能,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使重要知识的内在关系以特殊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思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还有助于维持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物体或活动上,学生必须具有稳定的注意,才能有效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有人曾用“钟表实验”测量注意的稳定性,发现在作业开始的20—35分钟,注意开始衰减,并且在开始后的前15分钟注意的下降约为两小时后下降的50%,所以,我们必须从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入手有效控制注意的稳定性。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明确而新颖的思考任务,才有助于维持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使注意保持在当前的学习活动上,另外,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及时肯定地评价,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果,也有助于注意稳定性的保持。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认知活动的内驱力,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積极的情绪反应。根据兴趣的指向性,可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例如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对开汽车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例如想到考大学,刻苦学习数理化。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集中注意获取知识更多的依赖于直接兴趣。所以,要及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讲解“价值规律”这一抽象的理论时,可以用问题“你买了一件衣服花去98元,这件衣服的价值就是98元吗?”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对价格与价值及其关系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价格,什么是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回忆要求,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同是一个外界刺激,不同的人其反应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于人在过去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所造成的,学习这一心理活动过程,更依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认知学习理论,他依据学习内容和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类,他主张意义学习,反对机械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是新旧知识同化的过程,是通过同化实现新知识的接受的。所以,在传授新知识时,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是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同化过程,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任务。

猜你喜欢
挫折创设情境
Holism in Education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挫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终身不遇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