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写歌
——青年作曲家连向先和他的音乐理想

2017-10-16 01:20刘迪生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作曲广州音乐

文/刘迪生

为人民写歌
——青年作曲家连向先和他的音乐理想

文/刘迪生

音乐是生命的阳光雨露。音乐催生了许多人们难以想象的美好。能让好音乐发出美丽音符的人,才是音乐的灵魂。他们是音乐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热爱和享受着音乐给予的美与情感内涵的体验。

在我面前,有个名字,像一本音乐的书徐徐打开……

连向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曾荣膺金鹰奖、鲁迅文艺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一、二届亚运会入围会歌候选歌曲奖等国内重要奖项。他的作品《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寓意音乐不分国界和距离,曾入选申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题歌。连向先的音乐作品曾多次在央视和地方台等重要媒体播出;张也、阎维文、王宏伟、廖昌永、吕继宏、祖海、谭晶、韩磊、雷佳、王丽达、王莉、汤非、曹芙嘉、陈笠笠、闲情等数十位著名歌唱家演唱过他的歌曲。

他还曾创作大型民族音乐剧《南海一号传奇》和儿童音乐剧《童话故事》,出版了个人作品CD专辑《涟漪——连向先歌曲选》和《海上丝路——连向先艺术歌曲集》。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连向先在中国音协主办的“好人之城”好人歌曲征集大赛中获特别奖的歌曲《世上总是好人多》,试图用五线谱讲述一个好人与这个世界的故事,既千回百转地唱出了普罗大众生活的沧桑,又传递出生活充满希望的满满的正能量。2016年10月2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两周年之际,由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共同主办的“向人民汇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成果汇报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展演,连向先的歌曲作品《世上总是好人多》参演。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该次展演所做的报道中,还特别提到了这首歌曲。

出生地:一粒音乐的种子在萌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伟大的灵魂艺术都来源于艺术家个体最初的童年经验和他的出生地。童年所得的经验以及故乡的气息深刻孕育了我们的未来与理想。这对于连向先来说,也不例外。

连向先出生于大埔县,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大埔地处广东东北部,韩江上游,风景如画,是革命老区,是赫赫有名的李光耀、邹鲁、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第一任驻日大使何如璋、田家炳的故乡,被誉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广东汉乐之乡。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是广东的三大乐种之一,是中国传统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可以说,广东汉乐,是连向先的启蒙音乐。

小时候的连向先是在古朴大方、典雅优美的广东汉乐的浸润中长大的。还在他上小学时,村子里购置了一套锣鼓,成立了锣鼓队。好动贪玩的小向先于是迷上了打鼓,课余时间大多在锣鼓队中度过。天生的节奏感,再加大人稍加调教点拨,他很快便成为村里当仁不让的小鼓手。“每当我握住鼓棒,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那个时刻是如此神圣。”直到今天,每每回忆当时情景,连向先仍会热血沸腾。或许,冥冥之中,在连向先从小就已经在寻找他此生的精神依托、他所应朝圣的方向——音乐。

汉乐之乡的大埔,每到农闲时段,村子里的几个私伙局就会同时开局,整个小山村里充满了欢乐的曲韵汉调。连向先的母亲喜欢拉二胡,晚上或者雨天不干农活的时候,她常常在家拉一段汉乐名曲《过江龙》,这时的小向先就会搬一张小板凳坐在母亲身边,静静地听。母亲的琴技虽不高明,但对于痴迷乐音的小向先来说,却如缤纷清新的天籁。

喜欢上音乐的连向先迷上了笛子,悠扬的笛声清脆动听,当月色浸染心扉时,那细腻温暖的笛音和着月色冲击着他。试想,那悠远的音符在自己的指间潺潺流泻,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这种意境,令他如痴如醉。

刚开始,大人们以为他只是三分钟热情,加上家里穷,于是没有同意给他买笛子。连向先便自己上山砍竹子,他把竹子晒干,带着晒干的竹子去央求邻居。邻居是个补锅师傅,他用烧红小铁棍在竹子上钻了八只眼,帮他制作了一把竹笛。有了这把竹笛,连向先开始自学吹笛子,坚持了大半年,还真能有模有样地吹出一些曲子。年幼的他,每逢月夜,风吹竹叶动,他便让手中的竹笛漾出一脉清流,静静地,远远地流淌出去。

父母看到他如此痴迷笛子,于是到县城花了十几元钱给他买了一把竹笛。那个年代,十几元钱可是他父亲大半个月的工资呀,他们一家八口仅靠他父亲一人养活。连向先拿着父亲送给他的笛子,欣喜若狂,格外珍惜。这把笛子,他每天都带在身边。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连向先获得一位老艺人的指点,加上自身的音乐天赋,他逐渐成为村里的笛子乐手,甚至可以跟着大人在乐队里演奏。到了中学,会吹奏笛子的连向先,很快被中学音乐老师罗亦欢发现,对他重点培养。罗老师虽是业余作曲家,但他的作曲功底深厚,人又勤奋,作品获过不少奖项,这在当时一个镇级乡村中学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罗老师的笛子演奏水平不错,他的笛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轻松欢快,如潺潺流水般绵绵不绝。听着他的吹奏,连向先深深地陶醉了。于是连向先便经常向罗老师请教,罗老师就利用课余时间指点连向先。在罗老师的悉心传授下,连向先提高很快,学校的文艺晚会上总有他投入他吹奏笛子的身影。

乡村的鼓乐和笛音深深地嵌入了连向先的身体里,渗透到他的血液中。由是,一颗饱满的作曲的种子自然而然地在连向先幼小的心灵世界早早埋下。

师范学校的“音乐才子”

1990年,16岁的连向先报考了他长兄所任教的学校——广东省艺术师范学校(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前身),这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的大哥1989年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艺术师范学校担任地理老师。大哥老实敦厚、吃苦耐劳,工作上勤勤恳恳、一丝不苟,是个典型的客家汉子。

“长兄如父”。连向先和他大哥一起生活了三年。在大哥的影响下,逐渐培养了他优秀的品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连向先永远记得第一次来到广州的情形。那是1990年8月底的一天,临近开学了,他跟着大哥一起从家乡梅州大埔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一路颠簸来到了广州动物园汽车站。大哥在车上取行李,让他先下车。谁知他刚下车,就有一个人走到他跟前叽里咕噜讲了一堆话,刚从乡下出来、连县城都没有去过的连向先哪里见识过这等架势,他吓得赶紧跑回车上,躲到大哥身后,双手紧紧抓住大哥的衣角。他大哥见了,笑着安慰他说,没事的,这是出租车司机问你要不要坐车。连向先这才松了一口气,暗暗觉得自己好笑。

就这样,淳朴、懵懂的乡下少年连向先离开了家乡,来到大都市广州,开始了他的音乐人生。音乐把偌大的生僻世界广州,变成他心中依恋的第二故乡。从此,音乐与他的生活相伴,并潜移默化而且最大份额地占据了他后来的职业生涯。

在广东省艺术师范学校的三年时间里,连向先又一次幸运地被音乐老师挖掘——作曲老师赵峰军给予了连向先很多的支持和鼓励,在专业学习方面对他影响很深。是赵老师开启了他在音乐方面的悟性和慧根,使他对音乐有了真正的感性和理性的认知,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在恩师的建议和引导下,连向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三年的刻苦学习和专业训练,让连向先系统地掌握了音乐基础知识,他痴迷地爱上了音乐,爱上了作曲。

连向先始终相信“天道酬勤”,懂得珍惜学习音乐的美好时光,学本领,练技能。作曲老师赵峰军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高材生,看到连向先如此喜欢作曲,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他单独开小灶,指引和帮助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研究,连向先的作曲水平进步神速,1993年毕业的时候,他举行了一场个人作品音乐会,那一年他19岁!这在他们学校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是史无前例的。

有些时候,鼓励与欣赏会不经意地打开被遮蔽的光芒。音乐开启了连向先生命的另一道闸门,那些音符,那些节奏,将他整个身心笼罩,始终不会消失。

经历是人生最好的舞台

经历过才能真正懂得。唯有经历过一些人生的波折插曲,才配得上最好的舞台。

1993年毕业后,连向先留在广州的一所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在别人眼里,这算是一份好工作。可那时的他心高气傲年轻气盛,觉得在体制内按部就班没什么出息,严重遏制了个性的发挥和才华的施展,他应该趁年轻出去闯一番事业。那时候的广东流行音乐创作正经历从积累到爆发的“质变”阶段,是发展最红火的时期,他期冀自己也能在广东乐坛有一席之地。

他总觉得诗和远方在等待着他。1994年,广东流行乐坛达到了被业界人士视为“最鼎盛的时代”。就在这一年,连向先工作不到一年便辞职去了深圳,开始闯荡他梦想中的的江湖。最先,他在一家著名的娱乐有限公司担任音乐编辑工作,但是编辑的工作让喜欢作曲的连向先感觉离理想相去甚远,于是不久他又辞职离开深圳,回到了广州,希望在广州谋求发展。

可是,回到广州他才知道,此时的广州流行乐坛已经大不如前,“原创”和“翻唱”的高潮已过,音乐人和歌手都纷纷北上,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留了下来。这一浩浩荡荡的“北漂运动”,直接造成了广东乐坛危机四伏的“生物链”。他写的作品没有出路,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四处碰壁,原来的单位也回不去了,他也不愿意回去。就这样他失业了大半年。

这半年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此时的他,身无分文,走投无路,困顿、彷徨、无助。曾经的满怀信心,而如今却两手空空,只见日落,不见日出,前景迷茫。夜晚,躺在床上,双眼凝视着天花板,过去的点点滴滴慢慢浮现。曾经的梦想,曾经的执着,依然藏在心中,他发现自己的梦想从来没想过要放弃。连向先摸着胸口告诉自己,荆棘和坎坷都是暂时的,只要这颗跳动的心不止,他就一定将音乐理想坚持到底。

好在此时他遇到中师时的好友李锋,是李锋拉了他一把。

李锋当时在星海音乐学院深造。连向先挤在李锋那张一米二的小床上睡觉,在李锋那里蹭吃蹭喝,就这样熬过了最艰辛的半年。

即便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仍然没有放弃创作。

这种囧况,连向先的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的母亲刘完英,是一个农村妇女,身材略胖,勤劳贤惠,崇文重教,典型的客家女人。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明事理。她隐约觉得读书能改变命运,于是有一天,母亲找他谈话,鼓励他继续念大学。这个提议,为连向先重新打开一扇窗户,照亮了他的心房。

在母亲的提醒下,连向先于1995年底积极备考,回到家乡的重点中学开始补习文化课,当时班上的同学戏称他是“娱乐插班生”。幸运之神再一次降临这位对音乐理想从不言弃的“娱乐插班生”,他如愿考上了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从此他不用再在黑暗中摸索碰撞,而是可以在作曲的正轨上策马奔腾。

连向先的很多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音乐学院附中,跟他们比,他的基础不算好,同时他也知道自己考取音乐学院来之不易,所以在校期间特别刻苦用功,像海绵吸水般吸取音乐养分,被同学们称为“拼命三郎”,熬夜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

大学期间,连向先师从著名作曲家、教育家曹光平教授。这期间的音乐熏陶使他获得了音乐创作必备的技巧、独到的素材和广阔的视野,也造就了他的音乐“天赋”,并终生受益。那些美妙的音符伴随着阳光,推开了连向先的生命之窗,让他看见一生最湛蓝最纯净的天空。

大学五年,连向先不但收获了音乐,还收获了爱情。他和他的恋人以音乐为媒,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最终走到一起,组合了幸福的家庭。他们志同道合,互敬互爱,还有了一个同样喜爱音乐的可爱女儿,这是一个并肩前进的音乐之家。妻子和女儿往往成为他作品的首唱者和听众,他们家里经常传出歌声、琴声还有快乐的笑声。

其实,真正的诗和远方不是在别处,而是在他日夜思索的音乐里,在他无限热爱的梦想里。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

连向先在生活里作曲,在工作中歌唱,在灵魂深处热爱音乐。他相信文化和艺术的力量,更相信一种符号的跳动,可以直抵人的灵魂,光芒四射。

2002年大学毕业,连向先有幸再一次留在广州,开始人生中的第二次打拼。广州是座温和、包容、自由又平等的城市。温和与宽容的气味弥漫在云山珠水之间,自由、平等的气质渗透每一个人的的骨髓,并跟随终生。广州为所有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只要你足够努力,只要你足够勤奋,就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让他爱上了广州。

感谢苍天给他此次重生的机会,感恩周边无数成就了他的人和事。从学校毕业出来的他,浑身充满了力量,迸发出超乎寻常的能量。尽管,广州乐坛还在低谷,但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无穷的力量令他憋足了劲,铆足了马力,一直往前跑……

广东的音乐,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广东音乐史上名家辈出,如冼星海、马思聪、萧友梅等。广东音乐人创作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成为了不同时代的经典。而广州又是流行音乐的重镇。广州的流行音乐曾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第一支流行乐队、第一个原创流行歌曲大赛、推出第一个MTV……深厚的广府文化滋养着连向先,也给了他很多的创作动力和灵感,连向先深深地爱上广州,为此,他创作了不少广州题材的作品,如《广州,广州》《新彩云追月》《送你一个花好月圆》《美丽花城》《望晚亭》等等。

在众多的作曲家中,连向先唯独喜爱肖斯塔科维奇。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语言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他的节奏和旋律如风掠耳,很容易辨识;他的创作个性是将最先进的作曲技术和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完美地结合,技法巧妙、高超,不露痕迹,不露斧凿。斯塔科维奇的思想感情非常丰富,但他在音乐创作中的流露却很节制,不“滥情”;他所有思想感情的发掘和研究要通过音符背后的几个层面来探究。可想而知,连向先对斯塔科维奇所处年代的历史、文化有多深的了解,才能对他的音乐有所理解啊。

但这并不影响连向先在作曲的时候偏爱中国风。他总说,我们的创作不能离开脚下的土地,脚下的根。连向先的音乐里有诗性和时代精神,他认为音乐作品除了旋律优美,更重要的是要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对这个作品有着经久不衰的热爱,才能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因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非常积极健康向上,与主旋律扣得很紧,但他又从不受概念化的政治因素干扰,他对歌词主题的独特理解、对作曲技巧的娴熟掌握、对各种音乐元素的谙熟于心,使他能轻松创作各种题材、体裁的音乐,并尽可能在音乐作品中融入个人的思想情感、对人生的思考,呈现出生命个体与艺术连接的真正状态。

老一辈著名音乐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连向先说至今还没有让他很满意的作品,所以他一直不敢停下在音乐道路上探索的脚步。他的个人专辑《涟漪——连向先歌曲选》收进了30首歌曲,试图融合多种流行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严肃音乐及民间音乐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的音乐作品表现题材丰富多样,有赞颂美好家园的《有一个地方》《双坑笠麻情》《青花谣》《千岛湖之恋》等等,旋律优美,丝丝入扣;《紫砂》《清明》《送你一个花好月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等,旋律富有意境,作品中所蕴含的怀旧情绪,表达了淡淡的惆怅。连向先非常注重音乐作品的文化意义 ,他会紧扣歌词的题材内容,精心设置音乐体裁及表现手法,不放过每一个细微节点的转换和递进,他的许多作品在反映时代、反映社会、反映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更大的拓展,如《龙的心》在情感表现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思考;作品《世上总是好人多》《打工梦也圆》,真实贴切地表现了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社会的底层,其情绪的表达层层推进,具有激情澎湃的演唱性;《富春山居吟》一改其他曲子的外向张扬,吸取了中国古乐的幽怨内敛,极具静美的意韵。

有一句谚语说的好:“饭养身,歌养心。”听了连向先作曲的音乐,你会觉得生命与艺术是如此的美妙和辽阔。毕业15年来,连向先得到了专业导师曹光平教授、著名作曲家刘长安、方天行、金旭庚、著名词作家房千、陈道斌、郑集思等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在他们的点拨下,创作了数百首作品,作品曾多次获省级乃至国家级大奖,被行内人戏称为“获奖专业户”。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连向先最喜欢的一句话。他一直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些年来,他曾多次深入新疆、内蒙、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东北等地区采风,多次参加中国音协、省音协以及各地组织的采风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素材,吸收了大量民族民间音乐的养料,创作了很多民族音乐,《我的草原,我的心灵》《嘉峪关》《红颜湘绣》《敦煌飞天》《青春塔里木》《幸福瑶寨》《凤凰倾城》等等,都融入了各地民间音乐的元素,各具特色,民风浓郁,传唱甚广,颇受欢迎。

连向先,南国大地上繁茂生长的一棵音乐之树,广东乐坛的中流砥柱!他的音乐来自生活的深处,流淌在美丽的人间。他的音乐扎根泥土,为人民放歌欢唱。

猜你喜欢
作曲广州音乐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逐梦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邀你来我家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George Gershwin
伍光辉作曲三首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