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吉祥儿童图

2017-10-16 13:02侯仲春
艺术品 2017年9期
关键词:吉祥儿童

文/侯仲春

典藏·知识

天真吉祥儿童图

文/侯仲春

儿童是人类生命延续的象征,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人一向十分重视儿童的培养,在儿童身上,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以儿童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是指以表现儿童生活为内容的美术,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真实地、细腻地表现了古代儿童多方面的生活,诸如游戏、学习和劳动等,广泛表现于民俗、文化、艺术、工艺等。自古以来,以儿童为题材的美术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构成了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儿童美术世界。

唐 佚名 双童图

儿童图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因为人们所共有的爱子之情及由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产生的那种独特的审美趣味,深受人们欢迎。

古代的中国是个古老的封建制国家,自然经济即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是我国赖以生存的基础。国家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全部来源于对这种家庭个体农业的攫取。一般地说,家庭的多少和土地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关系到国家收入的增减和国力的强弱。历代统治者对于人口增长问题如生育、抚养等,也极为重视。在家庭个体农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数量往往起着主要决定的作用。因此,通过增加人口来提高家庭生产能力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人丁兴旺、多子多福,也就成了广大农民的一种理想和愿望。封建经济对于人口增长的需要,以及由此而激发起的封建国家和人民对于养子生孙的热情,乃是当时人们喜爱和欣赏儿童图的社会基础。

当然,儿童形象很早就出现在美术作品中。战国时代,儿童已成为我国美术的表现对象之一,但其形象并不明显,属于陪衬角色。南北朝时期,儿童图在一些墓室壁画中开始出现,一般起到表现故事情节、或烘托气氛的作用,画法具有汉画古拙幼稚的痕迹。

唐代,儿童在社会中的影响逐渐扩大,其生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举上设置了“童子科”,还出现了不少生动的儿童文学名篇,儿童图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盛唐画家张萱是画史记载中最早的一位擅画儿童的画家,《历代名画记》称他“好画妇女、婴儿”,文献资料记载张萱所画儿童,身体比例更准确合理,面部造型更真实生动,行为态度更符合儿童的身份和心理特点。当时,儿童图在民间逐渐流行开去,存在于一些墓室壁画、屏画中。

宋代是儿童图发展的鼎盛时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创作景象,画家之多、作品之多、取材之广、技巧之高、影响之大,均为唐代所不能比拟。

当时,人们对儿童的重视,也是促进儿童图发展和儿童题材大量运用的重要原因。宋代京城各郡设有官办的儿童保护机构—“慈幼局”,人们认为儿童是吉祥的象征,能驱灾降福。所以,不论宫廷还是民间许多庆祝、宗教、祭祀活动都要有儿童参加,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儿童图的兴盛。

北宋末,有一位杜姓京师人极善作儿童图。在政和年间,他的画广受欢迎。画院画工为了应官禁之需求,往往托请他代笔。大概因为他的婴孩画得太好了,人称“杜孩儿”。

宋 李嵩 货郎图

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元 佚名 同胞一气图

明 周臣 闲看儿童捉柳花

宋朝善画婴童的,最著名者要数苏汉臣了。他是河南开封人,宣和年间受任画院待诏,绍兴年间重入画院复职,精于道释画与人物画,尤其擅长描绘婴孩。据称他画的婴孩“著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可谓神矣”。《秋庭戏婴图》就是苏汉臣的代表作,两位锦衣娃儿,全神凝注地倚在圆凳上,玩游戏。背景有芙蓉与雏菊争艳,暗示秋季。另有一圆凳,摆满暂被遗弃的玩具。一柱擎天的太湖石则担当了完整这个严谨的金字塔型构图的重任。无论人物、器物或树石均刻画入微。尤其是娃娃的神情姿态,栩栩如生,令人激动不已。除了像《秋庭戏婴图》这种专以儿童为主角之名符其实的儿童图外,描绘荷担或推车载百货沿村叫卖的货郎题材,也常现儿童踪影。李嵩《市担婴戏图》是货郎题材中最为人熟知赞叹的作品,画面中货郎与其肩担上五百件各色货品,哺乳村妇与六位婴孩,其丰富与详尽令人咋舌。

宋代,随着画家队伍的迅速发展和作品的猛增,儿童图有了极大的扩展,牧放、游戏、货郎等题材大量出现。游戏图有“击球”“藏迷”“戏水”“洗澡”“捕鱼”“逮鸟”“捉蝶”等,牧放图有“牧羊”“逐羊”“牧归”“戏牛”等,货郎图则围绕货郎的售卖活动,表现了儿童们买东西打闹、嬉戏、争抢、谦让、满足、失望、欢乐、好奇等情景。这些作品的内容丰富多彩,面面俱到,几乎包括了当时儿童游戏、学习、劳动等各个方面的生活细节。

总体而言,宋代的儿童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已能广泛、深入、细致、具体地表现出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活动中的儿童的不同神态,注重人物不同的神情特征。

元代并没有出现专作婴戏图的艺术家。儿童图十分少见,其内容、技法和风格基本承袭宋人的范式。到了明清,随着宫廷绘画的恢复,传统的儿童图一度复兴,在宫廷中出现了一批专擅儿童图的名家,如金廷标、姚文翰、丁云鹏,作品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工笔写实面貌,也有新创的水墨写意画法,作品数量日益增多。

儿童图装饰在器物上的流行,最迟可溯至唐代,长沙窑产品中就已有持莲花、着飘带的小孩,可能是取材自佛教净土信仰里的母题。另外,唐代开始出现了隐含吉祥意义的儿童纹,借用儿童形象来表达多生子孙的愿望或吉祥含义的作法,在明清时期更是被广泛运用。至宋代,一些生活化的儿童图装饰广泛流行,有时与莲花纹混用,带有“连生贵子”等吉祥意义;在更多的情况下,儿童图是被单纯地用来赋予朴质可爱的趣味。

儿童图在陶瓷器上的运用可以说是最为普遍的。一些民窑都乐于用“儿童图”装饰器物,以增强淳厚朴实的韵味。磁州窑生产的儿童图瓷枕以朴质的趣味闻名于世,如童子牧鸭枕,顶面画一儿童肩扛荷叶前行,雏鸭追随其后,恰以放鸭归来,活泼生动,画面构思巧妙,笔法简洁流畅,极富生活情趣。而粉彩沐浴童俑,在长方形的底坐上置一鏊形盆,盆中一幼童爬在水中,头高高仰起,面露顽皮神态。盆外站一稍长童为盆中幼童擦背,两童均裸体,体态丰腴,儿童的形体特点,洗澡的神态及盆中流动的水纹,均塑造得准确、生动、惟妙惟肖。

宋代以后,儿童图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儿童现实生活的题材相对减少,而富于吉祥意义的儿童图大量增加,大量运用在陶瓷、玉器、漆器、织绣等工艺美术中,尤其是木版年画中,普遍运用儿童吉祥图,被称之为“娃娃画”。明清时期,单纯以表现儿童生活的工艺装饰纹样还大量存在,只不过已带有程式化的倾向,并逐渐与儿童吉祥图案相融合。仅从纹样装饰而言,少有精品产生。

吉祥如意,福寿康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吉祥图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造型艺术样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够代表中国人,尤其是广大劳动者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的艺术,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审美情趣、美学观念以及民俗习惯等。从表现手法来看,传世的吉祥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吉祥图案,一类是吉祥绘画。其形成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关,受到各种思想和民间信仰的影响。

这种观念,在宋代就已流行。譬如,传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在某种意义来讲,可以说是一幅吉祥图。描绘春夏秋冬四时,百童陶醉于荡秋千、骑木马、下棋、捉鸟、钓鱼、划船、采荷花、扑蝴蝶、斗蟋蟀等游戏的情景。户外庭院,四季景色分明,孩童尽兴玩耍。卷之前后各以桃花、松树来代表春季,再加以画桃、莲、桂、梅等四种吉祥花,有“四季平安、万代长春”之意,因此得“长春”之名。“百”是祥瑞圆满的表征,“百子”则为“多子多福”之意。画面中,富贵人家子弟各式游乐活动,表现了在太平盛世欢乐场景,呈现欢欣祥和的喜庆气氛。这样的儿童图,不但记录出岁时景致与习尚,更以多彩多姿、热闹欢腾的画面,寓意丰盛祥乐。

清 金庭标 婴戏图

唐 鎏金婴戏纹银壶

宋 牡丹童子荔枝纹绫

宋 磁州窑童子牧鸭枕

宋 粉彩沐浴童陶俑

清 刺绣百子图

宋 苏汉臣 长春百子图

清乾隆 剔彩百子图盘

清乾隆 珐琅彩婴戏双连瓶

清乾隆 粉彩绿地婴戏瓶

清 杨柳青年画万象更新

清乾隆 粉彩绿地婴戏瓶平面图

清 山东杨家埠年画喜报三元

清 玉婴戏图

清 桃花坞年画五子夺魁

清乾隆 象牙雕三羊开泰座屏

同类题材,在漆器工艺中也有运用。乾隆剔彩百子晬盘,底足内刻有二百子晬盘字样,据宋谢维新《合璧事类》说:“周岁陈设曰晬盘”,由此可知它是清宫在王子周岁时放各种器物的用具。盘刻幼儿数十人,作耍龙灯、划龙船、放风筝等游戏,色漆自下而上为绿、黑、黄、绿、红五层,儿童服饰以红为主,锦地用绿漆刻天纹和水纹、黑漆刻地纹,刀法爽利,精能刻痕深陡峻直,为乾隆时剔彩的代表作。

吉祥图为应景而制,富装饰性,利用内容本身或者其谐音,表现祈福求安之吉祥意义,深受民间喜爱。以儿童为主,活泼可爱,更受欢迎。如“岁岁平安”,以竞相盛放之白梅与红梅、翠竹及水仙盆栽暗示岁朝。前景二位小孩,正以稻穗喂食二只鹌鹑。“穗”与“岁”“鹌”与“安”均为谐音,组成“岁岁平安”的吉祥意义。“子孙和合”“三阳开泰”“太平有象”等,都具有相同性质。

吉祥图案主要是在隐含吉祥意义,因此身旁出现以吉祥的事物来陪衬,于是儿童的主题成了捉福气(蝠)、玩金鱼(金玉)、逗弄狮子(太师少师)、带着磬(吉庆)、舞弄金钱等游戏或装饰,主要表现喜乐祥福的喻意;而画中的儿童的造型更是锦衣玉食下的丰润宝宝,都是吉祥的象征。

在民间,当时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一人,二婴,三山,四花,五兽,六神佛。”工艺美术,特别是陶瓷大量使用儿童图装饰,图案多画的也是儿童生活。譬如,清乾隆珐琅彩婴戏双连瓶腹部为白地彩绘婴戏纹两组:一组为四婴戏三羊,四婴中一婴骑羊,一婴手持画卷,还有的手持梅花及灵芝,寓意“三羊开泰”,表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一年吉利之象征;另一组画面为九子嬉戏,其中一婴抱瓶,瓶口中飞了五蝠,寓意“福在眼前”,其他婴儿形态各异,表现出一组欢乐的场面,寓意“多子多福”。

一般地说,吉祥图大多为民间画工所作,有模本代代相传。因此,这类画多设色浓丽,描画谨细,但缺乏神韵。以儿童为例,姿态丰,而少见生动表情。背景则多堆叠重覆,点缀画面或者表示出季节而已。这类作品普遍流行民间,历久不衰,并且发展出像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之制作中心。

儿童图被大量运用,大多用作吉祥图案形式加以表现,传达吉祥寓意,主要已不是描绘儿童的生活,而是借儿童的形象来达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多子多福,子孙幸福就是吉祥儿童图的主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希望多子多孙(包括祝贺生子生孙)题材有连生贵子、五子爱莲、麒麟送子、百子图等,希望子孙幸福的题材有五子夺魁、五子登科、子孙平安、九子斗蟋蟀等,希望全家幸福(驱邪祈吉)的题材有金玉满堂、四季平安等。所以,民间在形象塑造方面有如此口诀:“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这是工艺品中儿童吉祥图的人物造型原则。它要求作品中的儿童形象要俊美、富态,惹人喜爱。因此,画工们在创作中一般要塑造秀美、富态的形象,加强儿童形象的吉利、喜庆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都比较概括常常只勾勒出形体轮廓,而细部则稍加渲染,不事雕琢,大都比较夸张,秀美的细眉杏眼,身材纤巧,益觉妩媚,富态的阔鼻牙口,四肢圆胖,更是福象。一般来说,儿童图注重画面的总体气氛,侧重表现儿童的共性,情节夸张,是以儿童形象来表达人们的美好理想。它以其历史的惯性长年与民间结缘,不断传播,宫廷画师或文人画家竞相创作,并确立样式,逐渐兴盛。其间文气与野性交融,充溢着质朴、清新的审美因素。正因为经过自野而文、由文而野的上千年的相互交融,使得历代儿童图文野并存,文中有野,野中寓文,从而成为历代儿童图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

历代儿童图通过民间、宫廷和文人画家们的辛勤创造,以其特有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千百年来,儿童图以其特有的形式美和内在美,世代流传,千古播扬。

(本文作者任职于南京博物院)

责编/杨元元

清康熙 青花百子图长花盆

清同治 粉彩百子图大盘

清 黑漆嵌螺钿五子夺魁盒

猜你喜欢
吉祥儿童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吉祥鸟
富贵吉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放飞心中的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