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练习

2017-10-16 17:19钱时生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暖流创设情境温度

钱时生

摘 要:数学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我们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有效引领,帮助学生形成设计练习的能力。

關键词:创设情境;有效引领;温度;暖流

引言: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接受的容器,而应看作有待点燃的火把。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大胆地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在知识海洋里飞翔。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但枯燥的练习很容易让学生乏味。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练习,让做练习的感觉如同游戏般轻松快乐,使学生不由自主投身其中,乐在其中,成为练习的主宰者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设计练习的热情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练习环节,教师若巧妙创设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主动参与到练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一)”完这节内容以后,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师:老师最近开了一家网店,专门出售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教具,昨天接到了一批订单。

买家要求:教具的棱长总和是68厘米,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ppt出示)

生:(看后作疑惑状)低声说道:买家没有说明高是多少呀?

师:是呀,老师看到买家要求后,不知道该怎么发货,犯难了……哪位同学能够帮助一下老师。

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

生1:(恍然大悟状)噢,老师,我能帮上这个忙!

师:(故作惊讶状)哦,你说说该怎么发货?

生1:根据买家给的要求,我能算出高是多少。你们看,8厘米长的棱有4条,5厘米长的棱也有4条。8×4=32厘米,5×4=20厘米,68-32-20=16厘米,这16厘米也就是4个高的长度,所以高的长度是16÷4=4厘米。所以买家需要的长方体框架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说得真好,谢谢你帮助老师解决了难题,老师放学后就去发货。(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生1露出得意的神色)

生2:老师,我也能帮上你的忙!但我的方法不一样!(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的移到了生2的身上)

师:真的呀!那你说说你的方法。

生2:我把长方体的棱长分为4份,每一份里面包含着1个长,1个宽和1个高。你看,我把68÷4=17厘米,17厘米是1个长、1个宽、1个高的和,17-8-5=4厘米,所以高是4厘米。

师:你不愧是我们班的“小诸葛”(同学们大笑),你的方法真好!

(正当我要进行下一题练习时,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

生3:老师,我也想照顾一下您的生意。

师:谢谢你对小店的支持,那么请问你有什么要求?

生3:我的要求很简单,棱长总和是60厘米,所有可能的长方体框架都给我发一个(长、宽、高均为整厘米)。如果发漏了,要求重发哟。

师:(我心想:好家伙,你这哪里是要照顾我生意,分明是在刁难老师嘛。)好咧,为了慎重起见,还得请同学们帮帮忙。

(稍倾,我又看见了一只只举起的小手……)

就是这样一个小情境的创设,不仅完成了既定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了练习设计。整节课,老师、学生可谓收获满满。

二、有效引领,帮助学生形成设计练习的能力

“大海航行靠舵手”,水手的能力再强,没有正确的方向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赞可夫曾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最重要的是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由此可见,教师的有效引领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二年级的“乘法口诀练习”一课,有位老师做了这样的设计:

大背投出示:6×6=36、6×9=54、24÷4=6、18÷3=6这几个算式。

师:老师这里有一支神奇的笔,它点到什么数,这个数立刻就被藏了起来,变成了方框。猜猜老师可能把算式中的什么藏起来。

生1:(指着第一个算式)它可能把乘数6藏起来。

师:这时候算式就变成了6×□=36.

生2:还可能把第一个乘数藏起来,变成□×9=54.

生3:可能把24藏起来。

师:也就是把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藏起来。

生4:还可能把除数藏起来。

生5:还可能把乘号或除号藏起来……

这时候,大背投显示:6×□=36、□×9=54、□÷4=6、18÷□=6.

师:□里填几呢?还有其他填法吗?

师:(又用笔点了几下)还可以把哪个数藏起来呢?

经过学生的思考,四题变成:□×□=36、□×9=□、□÷4=□、□÷□=6.

师:这时候,答案是唯一的吗?

生:不是的,有很多。比如,□×9=□,可以想9的乘法口诀。

师:你也能设计一些练习考考同伴吗?

接下来,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设计练习,有模仿型的:□×7=□、□÷3=□、□÷□=1;有创造型的:□×□×□=36、54÷□÷□=□。

师:(指着□÷□=1)这位小朋友设计的题很特殊,是有关1的除法,可以怎么填呢?说给同桌听听。

师:有什么发现吗?

生:被除数和除数相同。

生: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

生:我还想到了乘法,1乘一个数都等于这个数。

师:(指着□×□×□=36)你怎么想到设计这样的练习呢?

生:我想,□×□=36太简单了,如4×9=36,就可以把9分成3×3,这样更难一点。

在上述案例中,在老师有效的引领下,学生从模仿设计练习开始,顺利过渡到主动用乘法口诀设计练习,直至创造性地设计出有关1的特殊的乘除法,以及含有多个方框的连乘连除的算式,学生的设计练习的能力不可小觑!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数学思维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地成功体验和继续学习的信心。这样的练习岂不妙哉?

单纯的数学练习对于学生而言是枯燥的,是没有温度的。我们老师就要想办法让“冰冷的练习”化作“36.5°的暖流”,我们要让有温度的数学练习深入学生的心田,润泽学生智慧的生长。我们在这条路上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小学青年教师》2017第2期.

猜你喜欢
暖流创设情境温度
一张票的温度
暖流
属于冬日的褐
停留在心的温度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测个温度再盖被
写在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