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猪呼吸道疾病发病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

2017-10-18 03:44刘志伟杨永平谈宇晴方向东
猪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断奶猪场畜禽

刘志伟,杨永平,李 东,谈宇晴,方向东,阮 征

(湖北省武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 430016)

保育猪呼吸道疾病发病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

刘志伟,杨永平,李 东,谈宇晴,方向东,阮 征

(湖北省武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 430016)

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已成为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集约化、规模化造成了养殖密度的增加,加之全封密式猪舍的应用,猪舍内空气流动相对缓慢,空气质量较差,种猪长期饲养在限位栏中,势必会造成猪只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应激导致猪群整体健康状况不佳,处于亚健康,势必会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猪群不能很好地得到抗体保护,可能会导致所产仔猪带有某种或某些病原,最终会导致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的猪群发病。

保育猪;呼吸道疾病;发病因素;防控措施

仔猪断奶后,由于断奶仔猪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各种应激源的出现,将会导致断奶仔猪免疫力的下降,进而出现呼吸道疾病,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文内旨在从脐带血检测和猪场生产管理的角度阐述保育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控,希望给广大养殖从业者有所帮助。

1 发病因素分析

保育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因素很多,并且多为多因素混合诱发,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1-2]。可以分为病原性因素、生产管理性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等。病原因素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其中病毒性因素主要包括猪蓝耳病病毒、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圆环病毒等;细菌性因素主要包括猪支原体、猪巴氏杆菌、猪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等;寄生虫性因素主要包括附红细胞体、猪蛔虫、猪肺丝虫等。生产管理性因素可分为温湿度、饲养密度、转群运输应激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有害气体、粉尘等;营养因素主要包括饲料霉变、营养缺乏、营养不平衡等。

2 发病机理及临床症状

仔猪断奶后,由于断奶应激的影响,导致5~12周龄的保育猪很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3],特别是秋冬季节,该阶段的发病率可达30%~70%,死亡率达到10%左右;并且断奶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断奶后,前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后,随着日龄的不断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下降。

在保育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保育猪发病的影响非常大[4-5]。仔猪断奶应激的影响,加上免疫抑制因素的存在,导致猪被某些病毒感染后,在猪体内大量繁殖,破坏猪只的肺脏、黏膜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遭到破坏,为其他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细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保育猪呼吸道疾病多为混合感染,单一病原造成的呼吸道疾病相对较少。特别是以病毒性因素和细菌性因素的多病原混合感染为多,而病毒性因素多为原发性病原。单一病原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而多病原混合感染后造成的死亡率非常高,并且常出现很强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难度。

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速度很快,并且母猪可以传给仔猪,肥猪也可传给保育猪,因此,保育猪是受到呼吸道疾病影响非常大的一个类群。猪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腹式呼吸、体温升高、活力下降、食欲不振、生长缓慢甚至生长停滞、日渐消瘦、死亡率高等临床症状。解剖后,多数病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肺脏病变,如化脓坏死灶、肺炎、肺出血、橡皮肺、淋巴结肿大等;有的猪只还会出现其他脏器的病变,如胸膜肺炎、心包炎、腹膜炎、脾脏肿大、肾脏出血、肝脏肿大等情况。

3 防控措施

引起保育猪呼吸道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要做好保育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控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验室检测、疫苗免疫、药物保健、生产管理、环境控制、生物安全等。

3.1 要重视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是猪病防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对造成保育猪呼吸道疾病的因素进行分析,比如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我们可以了解猪群的抗体水平、猪群带毒情况、饲料霉变程度、内毒素蓄积等情况。通过检测可以对猪场存在病原情况和猪群带毒情况以及疾病走向做出预判,防控相关疾病的发生;实验室检测对降低保育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保育猪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至关重要,因此,猪场要重视实验室检测。

3.2 优化疫苗免疫程序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猪场,具有不同的免疫程序。一个猪场免疫程序的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该地域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猪场的发病史,猪场周围环境及猪的品种等因素[6]。在免疫程序的制定过程中,实验室检测是免疫程序制定的基础,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猪场实际情况,确定免疫接种的内容,以及免疫接种时机的选择。同时,加强疫苗的合理保存,正确掌握疫苗接种的规范化操作等环节,确保免疫接种的成效。

3.3 定期进行药物保健

药物保健在猪场生产中也起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季节、不同阶段的猪群,常发病存在差异。断奶初期,断奶应激对保育猪的影响非常大,存在免疫空白期,这就需要重视该阶段猪群的药物保健[7]。仔猪断奶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非常高,这就需要我们在断奶仔猪的饮食中添加广谱抗菌药物进行保健,比如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具体添加什么药物,添加量多少,需要根据药敏试验来确定。在仔猪断奶时,也可以通过注射长效抗生素的方式进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特别是细菌性因素造成的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3.4 做好日常生产管理

断奶转猪时,要选择温度适宜的时间段进行转群,比如夏天尽量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阴天,冬天尽量选择在上午10点后至下午3点前。确保饲喂给断奶仔猪的饲料没有霉变,并且断奶前期饲喂湿拌料,逐渐过渡到干料。做好料型的过渡,逐渐由教槽料过渡到保育前期料。断奶初期,仔猪的采食量比较低,转入保育舍后,需要加强日常管理,减少应激源的出现或降低应激对猪群的影响。提供给断奶仔猪充足洁净的饮水,保证饲料的适口性和新鲜度;可以在猪栏内提供玩具,吸引仔猪的注意力,减少或降低并窝导致仔猪互相撕咬的发生;做好保育舍内的保温工作,刚断奶时,保育舍的温度要比产房温度高2 ℃左右,减少热量的散失对刚断奶的仔猪非常重要。疫苗免疫时避免打飞针,并且疫苗免疫的时间尽量和断奶应激期错开,以便提高疫苗免疫效果。

3.5 加强猪场环境控制

及时清理猪栏内的粪尿,适当通风,定期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确保保育舍温湿度在适宜的范围,为保育猪提供一个便于生长的环境。密度不易过大,减少互相撕咬的发生。

3.6 强化生物安全意识

生物安全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猪场生产效益的高低,生物安全是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8-9]。随着养猪观念的转变,猪病防控理念也在发生转变,猪病防控的理念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第1个阶段是“治疗为主、预防为辅”,第2个阶段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第3个阶段是“以养为主、防养结合”。在这3个阶段中,防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这也说明了防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讲,防也即生物安全。

要做好保育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控工作,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节律生产,全进全出

保育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控,需要做到猪场生产要有节律性、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节律性生产和全进全出有助于对保育猪舍进行清空、清洗、消毒、空栏。上批猪转出保育舍后,下批猪进入保育舍前,要对栏舍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这样可以杀灭上一批猪留下的病原菌,降低栏舍内病原菌的数量;减少有机质的存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原菌的繁殖;这些措施对保育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控非常关键。

2)日常操作,精确规范

保育舍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操作。比如消毒液的配制,浓度一定要达到有效杀菌浓度,阴雨天气要加大浓度,同时要加快更换消毒液的频率,确保消毒液的效果切实有效。疫苗注射时,要关注疫苗的有效期、储存环境、注射方式、注射部位、注射剂量等。

3)栏舍用具,禁止交叉

保育舍要有专门的一套用具,不能交叉混用,特别是育肥舍和母猪舍内的用具。每次用完之后要对用具进行清洗,定期对用具进行消毒。

4)工作人员,进场更衣

猪场内工作人员,进场时要洗澡更衣,生产区衣物和生活区衣物分开,设立单独区域。每个栏舍内的工作人员禁止串岗,特别是发病时期,减少人员流动,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相对固定,做到专人专岗。每次进入栏舍时,都要踩脚踏池进行脚部消毒。

[1] BOCHEV I. 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PRDC): A review. I.Etiology, epidemiology,clinical forms and pathoanatomical features[J]. Bulgari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2007,10(3):131-146.

[2] 刘远佳,余伟权,李庆阳,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病原谱分析及防控原则[J].猪业科学,2014,31(9):52-54.

[3] 殷松.四川部分地区猪呼吸综合征细菌性病原的调查与分析[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5.

[4] 王瑞,刘涛.河南省某规模化猪场后备猪与保育猪猪蓝耳病与链球菌病的诊治与防控[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8):88-89,290.

[5] 魏玉明,钱振波.规模养殖猪场主要疫病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调查报告[J].畜牧兽医杂志,2017,36(1):97-101.

[6] 贺俊畅,张建远,谢有福,等.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程序制定的探索[J].中国兽医杂志,2017,53(1):43-44.

[7] 李雪,田长鑫,王小城,等.饲粮不同能量来源对断奶仔猪肠道黏膜功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7,29(2):389-396.

[8] 张珂,吴志明,闫若潜,等.奶牛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动物医学进展,2016,37(7):110-114.

[9] COOK A J C.Implementing biosecurity on dairy farms:Rewriting the‘cultural script’[J].Vet J,2013,197(2):118-119.

3.5 km范围内,NH3的含量都超过0.2 mg/L的卫生标准。猪场每年排放30万吨污水,若不经任何处理,需要有9 000万~15 000万吨水体稀解COD,需要有18 000万~27 000万吨水体稀解NH3-N,才能使该地区的水体不超过Ⅲ类水标准。我国地表水含量平均为38万吨/km2,若猪场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一年内即可对周围300~600 km2的水体构成污染,3年内即构成了严重污染。可见养猪对环境的污染之大,从长远考虑严厉整治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养猪企业特别是一些老旧的猪场,在短时间内改造升级是非常困难的。然而,作为养猪企业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一定要尽快行动起来从自身提高做起,在生产高质量猪肉的同时保证生产过程中不污染环境,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3.1 猪场选址要谨慎

猪场在选址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土地的性质,特别注意不能选择基本农田。因为国家对基本农田实行保护政策,不允许改变用途,一旦建设了也会被清理。同时还要到所选土地所在地的政府土地主管部门,查看该地块的地籍,要到政府规划部门看土地规划。另外,猪场选址应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应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耕地的,也应尽量占用劣质耕地,避免滥占优质耕地;尽量减少对土壤耕作层的破坏;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要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这一规定在我国环境立法中通称为“三同时”制度。

3.2 实行种养结合

种养结合是一种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将禽畜养殖产生的粪便、有机物作为有机肥的基础,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来源;同时种植业生产的作物又能够给畜禽养殖提供食源。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有机肥资源折合成养分约7 400多万吨,但实际利用不足40%,特别是规模化养殖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得不到有效利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我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总量达到近40亿吨,畜禽养殖业排放物化学需氧量达到1 268万吨。可以说“畜禽粪污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果能够有效处置、合理利用,畜禽粪污就会变废为宝。

为推动农业生产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转变,加快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2017年8月15日农业部组织编制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规划》明确了建设总体思路,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理念,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重为导向,采取政府支持、企业运营、社会参与、整县推进的运作方式,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种养加协调发展模式,探索典型县域种养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形成县乡村企联动、建管运行结合的长效机制,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要求,预计到2020年,建成300个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县,示范县种养业布局更加合理,基本实现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新增畜禽粪便处理利用能力2 600万吨,废水处理利用能力30 00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能力3 600万吨。探索不同地域、不同体量、不同品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未来畜禽粪污对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最终会与环境和谐共处。

3.3 开展沼气工程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畜禽粪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除了采取种养结合消纳畜禽粪便外,沼气工程可以说是处理畜禽粪便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好方法。沼气工程是以农业废弃物和有机垃圾的厌氧消化为主要技术环节,集污水处理、沼气生产、资源化利用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原理是利用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经过厌氧消化作用转化为沼气和二氧化碳。其具有生物多功能性,既能够营造良性的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又能够开发新能源,为农户提供优质无害的肥料,从而取得综合利用效益。

3.4 发展特色养猪模式

最近,兴起了很多特色养猪模式,如菌床养猪模式,菌床能分解猪的粪便,减少猪圈内的有害气体,还免去了用水冲圈的问题,既解决了猪圈的卫生问题,又减少了污染。再如,林下养猪模式,猪在林下可以自由采食,春夏秋时节林下有野生的杂草、山野菜、菌类以及自然生长的野生药材等,冬季有窖储的胡萝卜、土豆用来补充营养,再喂点玉米和豆粕等辅助性的饲料,能保证猪在每个阶段都不缺少丰富的蔬菜和营养。不仅可以节约饲养成本,野外散养的猪,肉质好、味道鲜美,还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2018年1月1 日开始,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要征收环保税,一头猪的成本至少在20元左右。环保的压力可谓越来越大,也只有在这种压力下形成动力,才能加快养猪行业的快速发展、进步,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养猪业一定会朝着环保方向可持续健康发展。

2017-07-18)

猜你喜欢
断奶猪场畜禽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