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门行为课程的传承与创新

2017-10-18 09:46沈清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儿童幼儿园幼儿

沈清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的前身是张雪门先生亲手创立的星荫幼稚园。与陈鹤琴先生齐名并被幼教界称为“南陈北张”的张雪门先生是浙江省宁波人,也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1917年投身幼儿教育,第二年就在家乡创立了星荫幼稚园,并担任首任园长。张雪门先生的幼教实践和理论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1998年,我接任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园长,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如何让幼儿园的发展无愧于近百年的历史,更无愧于星荫幼稚园的星光璀璨、绿荫如伞?我和我的团队开始研究张雪门教育思想。我们经历了学习与传承,践行与探索,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幼儿园也从一个园区发展为现在地跨海曙、鄞州两个区域的三个园所,27个班级,800多名孩子,近百名教职员工。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张雪门先生的“行为课程”思想在我们幼儿园落地生根,并绽放出新的生命力。下面我和大家分享我们从“行为课程”到“新行为课程”的实践路程。

一、学习“行为课程”理论,传承“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

发展的前提是继承,如果没有对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深入学习,何来传承?当时,关于张雪门教育思想的理论书籍极其匮乏,我们就从幼儿园仅有的一套《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入手,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一章章一段段地研读,一篇篇一节节地摘录。我们发现在张雪门先生的教育思想中,“行为课程”的理论最为珍贵。“行为课程”借鉴了行为主义、实用主义等理论,是张雪门先生运用实验的方法亲身实践的产物。

张雪门先生眼中的幼稚園的场景是这样的:“这一早天气很好,院子里静悄悄的,几只麻雀儿从这株树上跳到那株,又从那株跳到这株。黄色的老母鸡蹲在埘(shi)里,白毛赤眼的兔子躲在墙角,捧着青菜往嘴里索索地送……这时地面上,只看见好几十双小脚儿跑来跑去,有奔向鸡埘去的,有去看兔的,也有做游戏的。沸沸扬扬的小声音,却已把麻雀儿赶的四散地飞了。”他认为这种“完全根据于生活,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就是课程。张雪门“行为课程”思想的精髓就是强调生活实践对儿童生长的重要意义,强调儿童经验的获得是课程的目的,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发幼儿的行为。他曾这样解释:“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1952年,张雪门形成了行为课程的框架(见图1)。他主张“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可复制的独立存在,是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个体”。课程应该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情感需求,站在儿童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角度,为儿童提供更多习得经验的机会。

2009年,我们根据张雪门先生的“行为课程”理论,结合领域课程体系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信息,逐渐形成了“新行为课程”的基本雏形(见图2)。

二、践行《指南》精神,探索“行为课程”新框架

任何一个课程都需要动态、持续发展的理念,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完善,课程的建设永远都处于进行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颁布,《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我们惊喜地发现,《指南》精神和张雪门先生的理论高度契合,这也让我们对正在实施的园本课程更加充满了信心。但同时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当时的“新行为课程”的目标、内容,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课程应如何站在儿童的视角更好地关注儿童的经验,关注儿童的活动,促进儿童的生长?非常幸运的是,2013年宁波海曙区教育局启动了幼儿园品牌建设项目,虞永平教授带领的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多次深入我园进行现场指导,对我园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我们坚持探索“行为课程”的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使我们充满了激情和信心。接着,我们又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入手,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构了“新行为课程”框架(见图3),重构后的课程脉络更为清晰,体系更为完善。

三、创新课程实践路径,发展课程文化新内涵

张雪门的教育思想在这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也赋予了课程新的生长点。我们的“新行为课程”秉承先生的课程理念并融入现代教育精髓,进一步挖掘多方资源,以关注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为理念,以培养幼儿爱生活、会游戏、能学习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本,更吻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核心文化价值,更注重幼儿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实践创新。“新行为课程”主要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征。

(一)给予现代儿童多样化的实践机会

张雪门认为,“从行为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我们的“新行为课程”继承并体现了“行为即课程”的理论,既考虑与儿童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让儿童在实际行动中学习,又兼顾社会的长远需要。我们强调幼儿也是社会人,他们有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义务的职责。而对儿童而言,幼儿园就是他们身处的小社会,他们就是幼儿园的主人。因此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努力给儿童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凡是能让儿童亲身实践的都努力让儿童去经历。既着眼于儿童当下的生活,又关注儿童长远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实践活动包含了三个层面:丰富儿童的一日生活,如开展“自助小点心”“自我服务”等活动;补充当下缺失的乡村生活经历,如开展“我是小农人”等活动;体验成人世界的辛勤劳动,如开展“我是小当家”等活动。在“我是小当家”活动中,幼儿承担了门岗员、旗手、帮厨、绿化员、快递员、报童、教师、接待员等角色,在幼儿园每一个生活活动环节中都能见到孩子们的身影,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任务意识逐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小农人试验田”弥补了城市孩子的生活缺失,孩子们亲自播种、悉心除草、认真施肥,共同品尝丰收成果,真正做到“在劳力上劳心”。

(二)关注当下教育多领域的整合融通

张雪门曾说:“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我们也强调让儿童的运动、生活、游戏、学习整合起来,将各领域的目标、内容、途径互相融通。这种整合、融通将儿童生长所需的各种经验都涵盖在“新行为课程”里了。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有以下三点做法:

1.以社会生活实践作为课程组织的重要方式

“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是“行为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我园“新行为课程”的核心理念。一日生活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新行为课程”除了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更强调以儿童直接的感知和主动的探究来建构新的经验。

2.以节气和传统节日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线索

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也是延续了张雪门“行为课程”内容的组织线索。二十四节气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各个节日背后蕴含的是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如端午的热闹、立夏的味道,我们让幼儿在多种多样的节气和节日活动中去自主认识、亲身经历,从而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气、民俗文化,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3.以儿童工作室作为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

儿童工作室是我们的创新之举。早在2004年,我们就在一千平方米的半地下室开辟了根据幼儿兴趣、需要设立的幼儿专用活动空间,将运动、生活、游戏、学习充分融通,形成开放式的活动区域。其中全园混龄儿童工作室共有十二个,每个工作室有自己的内容指向和目标指向(见图4),整合了各大领域的发展要求。我们变以往幼儿单一地在工作室进行固定工作为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且有目的地选择或更换工作室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如孩子可以在“美味下饭”中做小厨师,然后带着食物去“一幼之家”串门聊天;“红帮小裁缝”可以穿着自制的服装去“梁祝艺术角”排练表演。领域的整合、内容的联动真正满足了每个儿童游戏、生活和生长的需要。

(三)整合不同区域多元化的物质资源

张雪门先生认为:第一种是自然的物质环境;第二种是人事界的社会环境。两种环境的存在,并不是为着儿童,但儿童一生下来立刻与其发生了密切关系且受其影响。人和自然社会相接触,在学习的意义上,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各种各样自然、社会环境里的实践中获得了各式各样的自然、社会的经验。所以人和环境密不可分。宁波是个“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海纳百川、博纳兼容的城市气质,因此幼儿园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广渠道、多形式地将人文、自然、社区、家长的资源有机地整合到幼儿园课程资源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提升了课程品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引入人文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开拓自然资源,充实实践基地;开发家长资源,助力课程推进。我们将丰富的地域民俗资源引入课程,如宁波当地的名胜、名人、民间传说等;儿童工作室的命名中就有“小小童第周”“小小天一阁”“梁祝艺术角”,这些命名都基于幼儿对“天一阁书藏古今”“科学家童第周”“梁祝民间传说”的了解。同时,我们还将课程范围从幼儿园扩展到社会、大自然,家长更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支持者。“蜗牛考察队”就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项目,小小蜗牛就像是幼儿,虽然个头较小、爬行缓慢,却有着敏锐的触角和执着的态度,用心地踏出每一步必有收获。

幼儿园边上的鼓楼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宁波的标志性建筑。鼓楼步行街是宁波有名的特色步行街,是幼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好场所。虽然幼儿园占地不大,但是周边有一个占地60亩的宁波中山公园,内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更有丰富的植物、昆虫等资源,为幼儿日常的科学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博物馆、菜市场、农村、军营都留下了幼儿的足迹。“蜗牛考察队”自上而下构成幼儿园、年级组、班级、家庭四级调查网络,“假日小分队”“雏鹰行动队”等由此生发。在这样的考察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合作。通过考察,家长们也从原来的旁观者成为课程的支持者、建构者和审议者,使我们的课程变得更为丰满和完整。

经过二十年的课程研究与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课程建设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课程的基本点就是儿童立场。对于“行为课程”的追随和发展,我们没有放慢脚步;对于行为课程从“新”到“更新”的突破,我們也孜孜以求。课程建设之路永无止境,我们将永远站在新的起点与高度,关注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幼儿、家长、教师、园所的共同发展。

如果把幼儿园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课程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而教师团队则是它的主干,最终我们收获了幼儿的成长与教师的发展,使幼儿园这棵大树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我们将沿着张雪门先生的足迹继续实践,“随时改进,随时学习,终有乐趣,从无间断”是我们的理想。

猜你喜欢
儿童幼儿园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画刊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