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2017-10-19 01:04哈育革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9期
关键词:缬沙坦氨氯地平颈动脉

哈育革

(惠济区古荥镇卫生院 河南 郑州 450043)

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哈育革

(惠济区古荥镇卫生院 河南 郑州 450043)

目的观察分析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惠济区古荥镇卫生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按用药方案将其分为48例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和48例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压和颈动脉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及颈动脉CIMT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减少动脉斑块,促进疾病转归,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氨氯地平;缬沙坦;原发性高血压;血压;颈动脉斑块

高血压可通过扩大颈动脉血管的张力致使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患者出现颈动脉斑块增加,因此及时有效的逆转颈动脉硬化病变对高血压患者至关重要[1]。研究显示,针对高血压患者,单独采用降压类药物治疗降压效果并不理想,药物联合使用的临床优势日趋凸显[2]。本研究选取惠济区古荥镇卫生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通过分组对比,探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惠济区古荥镇卫生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根据用药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3~74岁,平均(55.23±7.69)岁;血脂异常18例。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1~75岁,平均(56.18±7.75)岁;血脂异常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氨氯地平片(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412)治疗,5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缬沙坦胶囊(新乡恒久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89)治疗,80 mg/次,1次/d。通过彩色超声诊断仪(上海涵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X6)检测患者的颈总动脉。管腔和内膜交界处至内外膜交界处的垂直距离称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正常CIMT为0.8~1.2 mm。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CIMT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在90~140 mm Hg,舒张压在60~90 mm Hg为正常。

2 结果

2.1血压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2.2CIMT治疗前,两组患者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IMT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IMT比较

2.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表现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因此,有效抑制颈动脉硬化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氨氯地平和缬沙坦是两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CIMT均较对照组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该结果说明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控制血压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促使颈动脉血流通畅,且安全性高。氨氯地平主要通过对患者的血管平滑肌作用而扩张血管,抑制钙离子侵入,降低血压,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冠脉循环;缬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具有拮抗作用,可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心室重塑、提高动脉弹性,对患者的心脏无损坏[4]。研究表明,单纯使用氨氯地平长期治疗会提高体内调节系统活性,影响体内平衡,缬沙坦可抑制系统内血管紧张素受体的分泌,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达到控制动静脉硬化形成的目的。氨氯地平和缬沙坦联合可最大限度的调节患者血压,抑制颈动脉的硬化发展[5]。

综上所述,采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减少动脉斑块,促进疾病转归,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1] 徐蔚.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互关系[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1):150-152.

[2] 周颖.抗高血压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223-224.

[3] 王曼,姜涛,高军,等.高血压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应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对动脉弹性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39(5):465-467.

[4] 王雪燕,张庆考.氨氯地平单药与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危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3):122-124.

[5] 杜晓马,兰景良,沈昕,等.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动脉硬化病变的逆转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1):157-159,162.

R 544.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9.044

2016-12-09)

猜你喜欢
缬沙坦氨氯地平颈动脉
从缬沙坦结晶母液中回收缬沙坦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缬沙坦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效果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探讨氨氯地平应用于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46例疗效观察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