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价值

2017-10-19 13:23河南弘大心血管病医院450000郜志强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4期
关键词:颈髓脊髓型张量

河南弘大心血管病医院(450000)郜志强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是指颈椎椎体退化及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等相邻组织发生退变,进而直接压迫脊髓,同时加上不良坐姿或强烈运动等进一步导致脊髓缺血或脊髓受压,最终引发脊髓功能障碍的疾病类型[1]。该疾病临床特征为走路时绵软无力、活动不灵及四肢麻木无力,由于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极易发生漏诊或误诊,对患者早期治疗和临床疗效均造成了不利影响。有研究表明[2],采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轻度脊髓型颈椎病,可显著提高诊断率,有助于帮助患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为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我院接收的31例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及31例体检健康者进行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4月~2015年8月我院接收的31例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为23~69岁,平均年龄为(46.24±5.18)岁。另选取31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为24~68岁,平均年龄为(46.18±5.2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四肢无力、颈部不适等早期颈髓损伤表现;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缺陷或衰竭者;排除具有精神病史无法顺利配合本研究者。

1.3 检测方法 ①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法及参数:取仰卧位,通过16通道头颈部线圈对横断位及矢状位进行核磁共振扫描,扫描序列调为SE序列T2WI轴位,层数为50层,层厚为3.0mm,视野为150.0×150.0×150.0mm3,TE为120ms,TR为6211ms;T2WI视野为150.0×150.0×30.0mm3,TE为100ms,TR为2500ms,层厚为3.0mm。②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方法及参数:常规扫描结束后,运用抑脂技术及自动匀场技术,利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EPI因子为37,层间距为0,扫描层厚为3.0mm,翻转角为90°,TR为1962ms,TE为61ms,视野为60.0×110.0×200.0mm3,矩阵为512×512,扩散敏感梯度取20个方向,扫描过程中避免患者上肢及头部乱动。

1.4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平均异性值、平均表现扩散系数值,评估平行于颈椎的长径、前后径及左右径的本征值E1、E2、E3,并计算弥散系数MD值,公式为:MD=(E1+E2+E3)/3[3]及横向平均弥散系数E⊥值,公式为:E⊥=(E2+E3)/2[4]。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信息进行计算分析,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并通过(±s)表示,计数资料选用X2进行检验,并通过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平均异性值及平均表现扩散系数值对比 观察组平均异性值及平均表现扩散系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1。

2.2 两组研究对象MD值、E⊥值、E1、E2、E3对比 观察组MD值、E⊥值、E2、E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2。

3 讨论

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症状轻微,但随病情发展可表现出行走困难、颤抖、无力及下肢麻木疼痛等,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极大困扰[5]。传统常用的核磁共振检查可有效检测出颈段硬膜囊或颈髓轻度受压情况,但仅能对颈髓形态及信号改变进行宏观判定,由于颈髓受压的实际临床特征与解剖学中受压变形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常规核磁共振检查无法准确判定轻度脊髓型颈椎病具体病变情况[6]。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7],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可精确分析颈髓部位的微观结构变化,对提高轻度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可直观清晰地观察局部病变情况,有助于颈椎病分型及手术方式和部位的选择。本研究运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时选取两个定量指标,表现弥散系数可显示物质分子的自由运动情况,反映出不同方向的水分子的平均扩散能力,表现弥散系数值越高表明水分子的扩散能力越强,反之则表明水分子扩散能力较弱。另一项指标为异性值,代表水分子各向异性成分在整个弥散张量中所占比例,该指标可有效反映脊髓受压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8]。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平均异性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表现扩散系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得知,观察组机体水分子扩散能力较强,同时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与上述研究内容相一致。此外,观察组E1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MD值、E⊥值、E2、E3水平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观察组颈髓部位微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附表1 两组研究对象平均异性值及平均表现扩散系数值对比(±s)

附表1 两组研究对象平均异性值及平均表现扩散系数值对比(±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平均异性值 平均表现扩散系数值(×10-3mm2/s)观察组(n=31) 0.51±0.05* 1.18±0.37*对照组(n=31) 0.72±0.14 0.81±0.21

附表2 两组研究对象MD值、E⊥值、E1、E2、E3对比(±s)

附表2 两组研究对象MD值、E⊥值、E1、E2、E3对比(±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MD值(×10-3mm2/s) E⊥值(×10-3mm2/s) E1 E2 E3观察组(n=31) 0.82±0.007* 0.47±0.06* 1.53±0.12 0.45±0.07* 0.59±0.07*对照组(n=31) 1.03±0.14 0.61±0.13 1.53±0.12 0.63±0.06 0.63±0.11

综上所述,采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诊断效果显著,可有效分析颈髓微结构改变情况,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及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颈髓脊髓型张量
偶数阶张量core逆的性质和应用
四元数张量方程A*NX=B 的通解
交通事故外伤及其医疗行为与颈髓损伤间的因果关系鉴定1例
更 正
扩散张量成像MRI 在CO中毒后迟发脑病中的应用
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柯萨奇病毒A6型手足口病所致全身性疱疹并累及颈髓1例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颈髓的弥散张量成像
M-张量的更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