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机构摄影收藏,任重道远

2017-10-19 12:07邢江
摄影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藏品美术馆档案馆

邢江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上,摄影史上的第一个公共摄影展览在那里举行,为此次博览会而兴建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 Museum)也在1852年开始涉足摄影作品收藏;而此前的1849年,在摄影发明地法国,法国国家图书馆收到第一批散佚的照片、相册,并藏入馆中。

可以说,摄影收藏和摄影发明一样,在开始阶段,便有很多公共机构介入。在摄影还不被认可是“艺术”的时候,这些机构已经在发挥自己的作用。机构收藏所具有的制度性、系统性、专业性优势,以及公共机构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努力,促进了大众对摄影的认知,并促进了摄影作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随着摄影在传播和艺术领域地位的日益提高,西方国家的公共机构也一直在摄影收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使1970年代以來,摄影收藏市场逐渐成型,越来越多的私人藏家与民营机构介入其中,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机构也是不可小觑的市场力量。

如果以西方为参照来谈论中国的摄影收藏,会发现中国公共机构的声音太小了,很多评论家和摄影收藏人士也认为,这正是中国摄影收藏市场规模较小、社会大众对摄影作品价值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有意识地将摄影作品列入公共收藏品,无论是文博机构、艺术机构,还是专门的文献档案收藏机构,在国内的历史都不长。

那么,中国公共机构的摄影收藏经历了哪些阶段?对照片藏品如何看待?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对照片藏品的功能与作用又有怎样的认知?本专题着眼于此,观察公共机构在摄影收藏方面的观点、态度和做法,并借此讨论公共机构介入摄影收藏,会对市场环境有何影响。

专题中,我们采访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照片档案馆、河南博物院、广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在中国摄影收藏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机构。这些机构的定位和功能各有不同,收藏摄影作品的立场和方式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目前公共机构摄影收藏的中坚力量。

不过,摄影收藏仍然是“小众”的,摄影作品在上述机构目前藏品中的占比都较小。如果中国的摄影收藏想在将来得以更快速度发展,那么公共机构一定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毕竟,摄影收藏不仅是市场行为,也关乎摄影文化的保存与传承。endprint

猜你喜欢
藏品美术馆档案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罗妍妍藏品欣赏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