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教学中表达训练的有效性

2017-10-19 13:35徐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文文本课文

徐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表达训练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课堂上关注表达的现象日渐增强,然而有些教师理解得比较肤浅,生搬硬套别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流于形式,走进了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一、偏离课文教学的表达训练

1.误区描述

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为了学习某些语文知识或表现方法,而安排偏离课文教学的表达训练;这些训练脱离了文本的内容资源,破坏了课堂教学的连贯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失去了表达训练该有的价值。比如老师让学生用某个词语造句;让学生把某个句子说得再具体些……从形式上看,这些都是在进行表达训练,但却偏离了文章的主旨,破坏了教学的主线。

2.原因分析

有些教师在“关注表达”的过程中机械操作,为表达而表达,偏离了课文教学正常的轨道,没有有效地利用文本资源,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学生在这样的表达训练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缺乏情感的熏陶,无法达到在阅读教学中表达技能和情感体验双丰收。

3.两种对策

如何在表达训练中避免“偏离”文本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找准训练点,在感悟文章主旨中训练表达。教师在设计表达训练时,要抓住课文的“精彩之笔”,即课文中采用了巧妙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蕴含着人文教育价值之处。抓住精彩的词句加以设计,不但能将这种表达方式内化,而且还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是表达训练从“工具”入手,走向“人文”。先进行侧重工具性的训练,为下面人文性的训练打下伏笔。这样,整个表达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学生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心智亦受到启迪,言意兼得。:

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学生明白了“一丝不苟”的基本意思后,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是的,就是形容做事非常认真。文中的“那位青年”就是这样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师:如果让你在课文中的那种环境中画金鱼,你怎么才能一丝不苟呢?

生1:我会像那位青年一样,听不见周围任何声音。

生2:我会对自己说,你要专心地画自己的画,别人怎么说,你都不能在意,画好每一笔。

……

师:说得有道理。你们和作者一样,做事丝毫不马虎,这就是“一丝不苟”。

课文中的某些关键词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教学中,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些词语,合理设计表达训练,用足用好,内化课文的语言,也为感悟课文服务、升华主题服务。

二、套用模式的表达训练

1.误区描述

部分教师设计的发表感想、抒发感情、表述感动等所谓的表达训练习惯于套用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为了配合老师,挖空心思讲空话、套话,讲言不由衷的话,背离了“表达”的初衷。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问:“看到他(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你有什么想对他说?”学生交流:“加油!“你真坚强!”学生的语言内容空洞,思想匮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这与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2.原因分析

表达训练游离于课文的情境以外,割裂了学生与文本的关系。表达训练成了走过场,为训练而训练,流于形式,学生的语言没有深度,没有温度,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不仅不能真实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对策

要克服表达训练中的“假大空”现象,教师首先在设计表达训练时要有预设。设计本身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激发表达的兴趣,这是表达训练扎实有效的重要前提。其次,表达训练时要注重情境的营造。训练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图片、视频、语言渲染、朗读等手段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融入课文所营造的情境中,深入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表达训练扎实有效的重要途径。

全国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在执教《去年的树》(人教版第七册)一课时,是这样进行表达训练的:

师: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你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大树,永别了。我要走了,我现在已经为你唱了歌,已经赴了约定。我以后还会寻找你另外的火柴的踪迹,再为你唱歌。

……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重情的孩子啊。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但她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盛老师高明之处在于,她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的深情让学生为之动容,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俨然化身为那只深情的、伤感的小鸟,入情入境的表达,说出了他们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语言,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人感动?

三、形同虚设的表达训练

1.误区的描述

阅读教学中,表达训练应目标明确,教师对“练什么”、“怎么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一练一得”。但在有些课堂中,却发现不顾学生的学情,或训练太难,学生无从下手;或训练太简单,学生的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或训练过程粗糙,缺乏指导,最终训练不到位,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是哪。这样的表达训练形同虚设,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能真正得到提高。

2.原因分析

表達训练没有在备课时给予重点安排,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在这方面进行过多的思考与钻研,所以设计的表达训练没有层次没有梯度。

3.对策

将教材吃透,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只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表达训练“教什么”这个大方向把握准确。表达训练要依据学生的学情,需要依据学段要,及班级学生语言水平的实际情况,需要考虑通过训练使学生对蕴藏于课文中典型的常用的语言知识有感性的认识,经过迁移墨化,能模仿运用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

最后,表达训练要有层次性,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通过言语的点拨,将学生指向表达训练的既定目标,让(下转139页)(上接240页)训练更加实在、深入。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表达训练,应杜绝形式主义,要根据教材中课文的语言特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打通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解决“偏离”文本、“假大空”和“虚化”三大问题,切实提升表达训练的实效。

猜你喜欢
人文文本课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